愛伊米

二月二,龍抬頭有趣的傳統習俗、故事、詩詞典故你知道多少

二月二,龍抬頭有趣的傳統習俗、故事、詩詞典故你知道多少

二月二,龍抬頭有趣的傳統習俗、故事、詩詞典故你知道多少

正月過去後,緊接著迎來的就是二月初二龍抬頭的日子,民間傳說這天是土地神的生日,稱為“土地誕”。

二月初二,寒冷的冬天即將過去,大地回春,農民們即將開始一年的耕種了,因 此要先舉行個儀式,以祈求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

時至今日,我們還在慶祝這個節日。因為農曆二月初二在“驚蟄”節氣前後, 蛇、蚯蚓等很多動物到了冬天就進入了冬眠狀態,稱為“入蟄”,天氣漸漸回溫後,一些動物就像是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突然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這就被稱為“驚蟄”。人們希望龍出來鎮住一切有害的蟲子,好讓大家有個豐收年,所以就有了“二月二, 龍抬頭”的說法。

二月二,龍抬頭有趣的傳統習俗、故事、詩詞典故你知道多少

源流演變

關於龍抬頭的起源,來自於古老的天文學。早在春秋時期之前,古人就把太陽在恆星之間的運動軌跡視為一個圓,稱為“黃道”。再將這個圓分成 28 等 分,形成 28 個區間,稱為二十八宿(xiu?)。那時候的月亮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等它住完二十八宿,大約就是一個月的時間。如果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 向將二十八宿進行劃分,每個方向就有七個宿,起名叫做:角、亢、氐、房、 心、尾、箕,被稱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象徵龍的頭角,亢宿象徵龍的頸,氐宿象徵龍的胸,房宿象徵龍的腹,心宿象徵龍的心,尾宿、箕宿象徵龍的尾巴。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二月初,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在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候,蒼龍的整個身體還藏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稍微露出來一點,所以稱為“龍抬頭”。

從古至今,我們一直都對龍有著天生的崇拜和信仰,在神話故事中,我們認為龍是掌管雨水的動物神。《左傳》中也記載著“龍現而雩”,說的就是驚蟄之後龍就要出現了,人們這時可以開始求雨了。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中也說 龍住在南方,所以南方多雨。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借助龍的形象來求雨的是西漢 時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上面寫著人們進行舞龍求雨的活動。

二月二,龍抬頭有趣的傳統習俗、故事、詩詞典故你知道多少

到了唐朝,人們早就把二月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來對待了,現在人們在這天進行的所有民俗活動,唐朝基本都已經完備了,那時的人們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天要吃“迎富貴果子”,還要進行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白居易的《二月二日》詩中就提到了踏青的習俗,劉禹錫的《淮陰行》和鄭谷 的《蜀中新雨》則寫到了挑菜、抬菜的活動。

到了宋朝,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說道,在二月初 二這天,宮廷中會進行“挑菜”活動,在一些口小底大的 容器中種植新鮮蔬菜,將它們的名字寫在絲帛上,壓在底下,讓大家猜,猜中有獎。這種活動有趣味性,又很新鮮,所以 當時很多的王宮貴胄都會效仿。只是這些民俗並沒有和 龍抬頭聯絡起來。

真正將二月初二和龍抬頭掛鉤是在元代,相關習俗有微灰引龍、扶龍、燻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 龍眼等。二月初二一早,人們就外出打水,稱為“引青龍”,然後透過拍打、清掃、撒石灰的手段除蟲。老北京還有“照房梁” 的習慣,就是把過年剩下的蠟燭點燃,照射房間裡的各個地方,用以驅逐蠍子、 蜈蚣等害蟲。

傳統習俗

剃龍頭

我國古代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隨意損傷,所以無論男女都 不剪頭髮,剃頭幾乎就等於砍頭一樣。

清朝時,滿族人入關後,他們強迫漢人剃頭留辮子。因為滿族人原本是狩獵民族,為了方便,他們從額角兩邊引一條直線,前邊的頭髮全部剃掉,只留 下後半部分編成辮子。漢人誓死抗爭,堅決不剃頭。雖然死了很多人,但最終 還是沒能成功阻擋。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剪髮以表示“思舊”,緬 懷祖先和傳統。因為不能公開和清政府抗爭,於是就利用諧音,傳出了“正月 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

直到現在,很多家庭還保留這種“正月不剃頭”的習俗。正月一整月不剪頭髮,等到二月初二,留了一個月的頭髮終於可以剪掉了,民間有諺語稱:“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都剃頭,討個好彩頭。”人們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 使人鴻運當頭、福星高照,所謂“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引龍

《帝京歲時紀勝》中載:“二日為龍抬頭日。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 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過。”小孩對這種事情最有興趣,一般是從井旁或者河 邊開始,將灰或穀糠輕輕地、均勻地撒在地上,讓其蜿蜒成龍形,一直到家裡。人們認為這種做法可以防病蟲害。《帝京景物略》也有“引龍”的記載:“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燻床炕,曰‘燻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 也有的地區是在早上到河邊或井邊打水,水桶裡放著銅錢,打了水之後邊 走邊灑,到家後把剩下的水倒進水缸裡,這叫做“引龍錢”。引龍錢的時候不準說話,以免嚇走錢龍。

二月二,龍抬頭有趣的傳統習俗、故事、詩詞典故你知道多少

接“姑娘”

民間有些家族禮數很多,女兒正月初二到孃家拜年之後必須當天趕回婆家, 正月是不能住在孃家的。二月初二的時候,孃家人來到婆家接女兒回去住幾 天,正月裡女兒也忙了很長時間了,接她到孃家好好歇一歇,也是為新的一年 的忙碌做準備。所以有“二月二,帶姑娘”的說法。

一般在被接回來的時候,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現在大多數是姑娘 和女婿一起回來吃頓豐盛的飯。這種習俗在北方大多數地區還很流行,延續至今。

祭土地神

二月初二,傳說這天是土地神(也稱社神)的生日,稱為“土地誕”,民間 認為在這一天透過祭社可保一方平安、五穀豐登。

先民自古尊天親地,既要拜天也要拜地,但“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於是便 “封土為社而祀之”,把土地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社”,社神就是管理這片區域的神仙,俗名土地爺、土地公公。祭祀社神的禮儀,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確立了。

二月二,龍抬頭有趣的傳統習俗、故事、詩詞典故你知道多少

故事傳說

二月二,炒苞谷

傳說玉皇大帝在天宮裡每天都很忙,他要管的事非常多,既有天上的閒事, 也有人間的雜事,還有陰間的鬼事。他也像人間的皇帝一樣,每天都要上朝。

有一天,玉皇大帝竟然發現人間有一個女人當了皇帝,而且她的名字竟然 還叫做“武則天”,這名字明顯就是對天上的玉皇大帝不敬。如果女神仙們也 學了武則天的做法,豈不是要篡奪玉皇大帝的寶座?於是玉皇大帝大發雷霆, 讓太白金星傳令給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作為對武則天的懲罰。

玉皇大帝的做法明顯有失公允,如果武則天惹了他,應該就懲罰武則天一 個人就夠了,為什麼要懲罰勞苦大眾呢?

不管怎樣,命令是下達了,這可苦了老百姓了。莊稼全都枯死了,河塘也 幹了,人們眼看著沒有了活路,每天以淚洗面,哭啞了嗓子,可玉皇大帝還是 無動於衷。

眾位雨神都動了惻隱之心,聚在一起商量來商量去,可是沒有一個人敢違 抗玉皇大帝的命令,只能在一起幹瞪眼。

一天,天上突然飄過來一朵雲彩,下了一場傾盆大雨。百姓們久旱逢甘 露,大家知道自己得救了,都在地上跪拜。他們不知道,這是掌管天河的玉龍 下的雨,而只是不停地上香磕頭,感謝風神雨神和玉皇大帝。

其實這條玉龍之前也曾因解救百姓疾苦而私自下過雨,結果被玉皇大帝貶 到了凡間,後來他受到觀世音菩薩的點化,變成一匹白馬,隨唐僧去西天取經, 一路上受盡了苦難,終於取得了真經。玉皇大帝念他將功補過,就又將他召回 了天上,官復原職。

這次玉龍聽到人們哭得這麼慘,心裡很是同情,於是再一次不顧一切地降下甘霖。

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大怒,讓天兵天將把他捉拿歸案,又命太白金星用拂 塵變成一座山峰壓住玉龍,在上面刻著: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看到了碑文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於是在鎮壓玉龍的山峰前日夜供奉, 還到處去找開花的金豆。

第二年二月初二,一個老婆婆揹著苞谷去趕集,不小心將口袋中金黃的苞谷籽撒了出來。大家一看,這苞谷籽就像金豆一樣啊,炒一炒就能開花啦。於 是那天,各家各戶都炒了很多苞谷花。

二月二,龍抬頭有趣的傳統習俗、故事、詩詞典故你知道多少

太白金星年紀大,眼睛花,以為苞谷花真的是金豆開花,便收了拂塵。玉龍終於又恢復了自由,他出來的第一件事又是對著幹旱的大地噴起雨來。

玉皇大帝很快就知道了太白金星眼花,將玉龍放了出來的事情,他氣得鼻子都冒煙了。太白金星小心翼翼地對玉皇大帝說:“玉帝,您看,咱們的香火 全靠地上的人在供奉,要是把他們都餓死了,咱們也沒有好處啊。”

玉皇大帝想了想,覺得太白金星說得也有道理,於是也就默認了找個臺階下,召回玉龍,讓他繼續管理天河。

玉龍雖然回到了天庭,但人間已經形成了二月初二早上起來炒苞谷花的習慣,邊炒邊唱:“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狗肉社

在廣西玉林市博白縣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名書生上京趕考,坐船北上到了一處江灣時,船像風車似的轉,船伕怎麼也無法將船撐出這片水域。

書生覺得很奇怪,就站在船頭,雙手合十,念道:“各位神仙菩薩,小生如有冒犯之處,請多多原諒,他日衣錦還鄉,小生定回來重奉大祭。”話音剛落, 船果然就輕鬆駛出了江灣。

幾個月後,考生高中狀元,回來時已經將當初的諾言忘了,船到了江灣時 又突然被什麼東西給頂住了,動彈不得,船伕跳下水,撈起了一塊晶瑩剔透的石頭,考生這才又想起自己的諾言。

他上岸後請來轎伕將石頭抬走,走到三灘九玉村的時候,石頭從轎子上滾 了下去,任誰也抬不起來了,書生許諾,神靈若是不願跟他一起走,就在這當個土地神,他將買下十畝田地,專為供奉神靈。

可是此地自從有了土地神,卻連年大旱,鄉民們一氣之下,用狗血潑土地神,想把他趕出去。可是他卻託夢給鄉民,說狗血滋補了他的身體,他要報答大家。此後數年果然無災無害,年年豐收。時至今日,博白三灘附近還留存著 這個“狗肉社”。

歷史典故

皇帝耕田

上古時期的三皇之首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這天都要御駕親耕,其妻子也會在旁邊送飯,支援伏羲氏的做法。

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都紛紛效仿先皇的做法,一直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種做法,而且還將這種傳統作為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在二月初 二這天,要舉行重大儀式,而且文武百官都要親自耕種一畝三分地。

民間有句諺語:“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這時候就到了即將開始春耕大忙的時候了。一方面出於繼承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動員人們趕快投入 春耕工作,別誤了農時,二月初二這天,皇帝會象徵性地帶領文武百官到他的“一畝三分地”上去鬆鬆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皇帝每到二月初二時,都要到先農壇裡面的耕地去鬆土。

從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初二改為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 西側)去耕田。

二月二,龍抬頭有趣的傳統習俗、故事、詩詞典故你知道多少

詩詞文化

二月二,龍抬頭有趣的傳統習俗、故事、詩詞典故你知道多少

王庭珪,字民瞻,江西吉州人,兩宋之交重要詩人,宋徽宗朝進士,中年棄官歸 隱。王庭珪在詩詞創作上的成就要遠遠高於政治方面,這首《二月二日出郊》就是他 描寫初春時節出遊的代表作。

王庭珪在二月初二這天踏春,看到郊外美景,於是寫成此詩,為我們展開了一幅 宋朝二月初二的節日畫卷:這天太陽快要升起來的時候,大霧遮住了江城,忽然下起 了小雨;可是不一會兒,雨就停了,陽光灑下來,就像幔帳被捲了起來,之前被大霧 遮住的群山也露了出來,雲彩給山上的石頭披上了一層白色的衣服;村子裡到處都是 黃鸝在鳴叫,田壟間有紫燕在穿行;誰能比農家人更好地體會這個中樂趣?他們正招 呼吹著笛子的兒童把牛騎回來呢。此詩風格輕快、活潑,描寫的細節靈動形象,讓讀 者不禁產生對自然風光和農家生活的喜愛之情。

二月二,龍抬頭有趣的傳統習俗、故事、詩詞典故你知道多少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偉大的現實 主義詩人,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本詩是白居易描寫龍抬頭節日的景象。二月初二新雨初晴,小草和田畦裡的菜 都發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堤岸邊,一群身著輕衫牽著細馬的少年正徐徐 走著。

作者寫出了龍抬頭當天人們過節的場景。清新的雨後空氣,微微出現綠意的大 地,讓人們倍感舒適。

-

END

文/陳玉新

內文圖/《中國人的傳統節日》,網路圖片(侵刪)

推 薦 閱 讀

二月二,龍抬頭有趣的傳統習俗、故事、詩詞典故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