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做兒女的不妨看看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程序中,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備且龐大的文化體系,這種囊括民族精神,道德思想以及生活智慧的人文形態,可謂奠定了華夏文明的整體基調。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各式各樣的俗語,雖然句子簡短,但是卻有著大智慧,是其他藝術種類難以相比的。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做兒女的不妨看看

今天給大家帶來這樣一句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什麼意思?從字面意思上看,這句話很簡單,就是說五十歲就不要建房了,六十歲就不要栽樹了,七十歲就不要做再多的衣服。老祖宗為何要這樣說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做兒女的不妨看看

首先來看看“五十不建房”,古人講究三十而立,意思就是三十歲的時候就要把自己家的房子蓋起來。在古代社會中,生產力和醫療條件都不比今天,醫療設施也不夠完善,再加上饑荒天災,人們能夠活到50歲已經很不容易了,好多人都是在三十四歲就因為各種原因去世,50歲還要算作是高壽了。將這句話放在過去的時代,人們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畢竟在那個年代,活到50歲的人是很少的,所以哪怕那時候的百姓僥倖活到了50歲,也認為命不久矣,既然人都要走了,那麼蓋房子還有什麼用呢?再說,人過了五十歲之後,農村人的體力和能力,在蓋房這件大事上就折騰不起了,我們都知道,現在蓋一所房子最少也得準備幾十萬,再加上各種操心受累,所以五十歲的年齡在蓋房子的事情上就要交給兒女們了。人到五十的時候,這些一定要想清楚,兒孫自有兒孫福,自己百年之後,終歸再也管不了他們。該放手,讓他們自己搏擊人生,闖天下了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做兒女的不妨看看

再來看看“六十不栽樹”,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各項機能在逐漸下降,很多人身體會出現一些問題。六十歲可以說是人生的一道坎了,到了這個年齡,很多人已經度過了一生中大半輩子的時光。相信大家都聽過十年育樹,百年樹人這句話,意思是說一棵小樹苗從種下去到長大成材,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而自己已經到了60歲了,基本上已經很難在看到樹木成材的那一天了,況且到了60歲的年齡,在體力上也跟不上了,畢竟栽樹是個體力活。這就是告訴我們,六十歲的老人要量力而行,六十歲的年齡,應該是好好的享受生活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還做不在能力範圍的事情,往往會得不償失。其實這個道理也很好理解,若是一個六十歲的老人家去種樹,那麼一來他沒有足夠的體力去澆水施肥,二來老年人的身體狀況說不準,可能哪天就離開人世了。畢竟栽樹是個體力活,六十歲的體力畢竟和年輕的時候不能比了,雖然說先人栽樹,後人乘涼,但是我們老年人在很多問題上真的是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到了這個年齡就不要再瞎折騰了,因此有了“六十不栽樹”的說法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做兒女的不妨看看

最後再來看看“七十不做衣”,俗語常說,人活七十古來稀,在古代由於醫療水平落後,科技也不發達,人們的壽命有限,很少會出現長壽的老人。在古代的時候,七十歲就算是長壽老人了。這個年齡段的人,身體各項機能不斷衰退,眼睛也看不清東西了,耳朵也聽不清東西了。畢竟不比年輕時候了,針線活自然是做不了了。一個人到了這個歲數就不要做衣服了,放在現在的思想是很難理解的,但在當時來看就能理解了,七十歲在以前那個年代算得上是高壽了,到了這個年紀,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這個年紀做了新衣服也是穿不了多久了的,只要舊衣服是乾乾淨淨的就可以了。在加上當時的人比較節儉,覺得給老人做衣服也是一種浪費,就沒有必要去去做新衣服了,這就是我們老一輩人的心理,他們受了一輩子的苦,都是為了兒女,從來不為自己想想,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也就有了七十不做衣的說法。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做兒女的不妨看看

在古代來看這話確實有道理,但是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就不那麼適用了。文化傳承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不一定都是壞的,但也不一定都是好的,因此我們要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過我們透過這句俗語,也領悟到了一些道理,這句俗語也體現出了老年人的無奈,年過半百以後,人已經慢慢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他們心理會感到孤獨,而我們作為兒女的,就應該多抽出一些時間,來陪陪我們的父母,在心理上多給他們一些安慰,在生活上多照顧她們一些,不要讓他們感到孤單,做父母的不圖別的,老了就希望孩子經常在身邊說說話就好。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那就會遺憾終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