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抱著枕頭毛衣才肯睡覺孩子心理依戀未得到滿足,容易情感缺失!

最近在跟一些寶媽聊天的時候,談到的一個現象,很多寶媽發現好多小孩子睡覺時一定要拿著小枕頭還有毛衣,不然哭鬧著不睡覺,為什麼現在的好多小孩子喜歡睡覺時拿著小枕頭、毛衣等東西才肯睡?

其實,這種情況在一些家庭中是不少見的,我表姐家的外甥女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外甥女從小就有一個習慣,每天睡覺要抱這一個小毛毯才能入睡,這條小毛毯從她才幾個月大開始就一直陪伴著她,直到她大概7、8歲左右,因為一次意外丟失了,大哭一場後才戒掉了這個習慣。這7年的時間裡,不管她是在家裡,去奶奶家,來我們家,出去旅遊,都要帶著這條毛毯,否則會大哭大鬧無法入睡。

這種情況的出現,有著很重要的家庭因素,外甥女從小主要是奶奶帶著,雖然跟表姐表姐夫生活在一起,但是表姐夫常年出差,很少顧家,表姐忙工作,陪伴外甥女的時間很少,而且即便是休息的時候,也習慣把孩子扔給奶奶,自己出去打麻將甚至經常打通宵,這樣的做法,導致孩子從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安全感缺失,缺少了依戀的物件,只好尋找替代物了。

外甥女現在18歲了,能明顯的感覺到這個孩子跟父母的情感比較淡漠,對父母缺乏關心,溝通少,自我為中心,對於生活和學習缺乏熱情,總之感覺問題挺多的。

抱著枕頭毛衣才肯睡覺孩子心理依戀未得到滿足,容易情感缺失!

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科學研究發現,孩子在幼年階段的依戀心理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

0—3個月:無差別依戀階段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不會認人,孩子對誰的反應都差不多,只要有人跟孩子做互動,寶寶就會喜歡這個人,因此,寶寶也不會對媽媽或爸爸表現出明顯的偏愛。

3—6個月:有差別依戀階段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能夠區別出熟悉的人和預設的人了。當熟人出現的時候,寶寶通常會積極的反應,微笑、手舞足蹈等反應,但對陌生人人則不會這麼明顯,甚至會出現認生的情況。對於寶寶而言,熟悉的人主要是爸爸、媽媽,或者經常照顧寶寶的人,比如爺爺、奶奶、保姆阿姨等。

抱著枕頭毛衣才肯睡覺孩子心理依戀未得到滿足,容易情感缺失!

6—24個月:依戀物件單一化階段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開始明確對主要照顧他(她)的親人表現出強烈的依戀情緒,通常這個物件主要是媽媽,或者照顧寶寶的奶奶。寶寶通常會全天候的黏著這個看護人,一旦看護人離開,寶寶往往會表現的很焦慮,大哭大鬧,孩子會以為自己被看護人拋棄了。如果這個階段的看護人不能提供足夠的陪伴、互動,滿足寶寶的情感訴求,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尋找一些替代物來轉移依戀的情緒和焦慮感,這種時候,孩子經常觸控到的物品就成了最常見的選擇,尤其是能夠讓孩子安靜下來的一些毛絨類玩具、毛毯等。

2歲以後:依戀物件夥伴化階段

寶寶在順利渡過前面幾個階段之後,會逐漸的意識到,自己的看護者只是暫時離開,是不會拋棄自己的,孩子會逐漸變得安心,能夠心安理得的獨自玩耍了,他會將陪伴自己的看護人逐漸當成夥伴來對待,淡化依戀的情緒。

孩子睡覺的時候喜歡抱著各種枕頭、衣服、毛絨玩具入睡的,往往是在第三個階段缺乏足夠的陪伴和安撫,只好自己尋找替代物來滿足情感的訴求。

抱著枕頭毛衣才肯睡覺孩子心理依戀未得到滿足,容易情感缺失!

如何解決這種問題呢?

對於已經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父母也沒必要焦慮,需要理解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性和情感需求,多多的陪伴孩子,一起互動、交流、遊戲、親子閱讀,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愛,幫助孩子逐漸從物化依戀的情結中淡化出來。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