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項羽戰敗後,魯地百姓拒不投降,將領提議發兵,劉邦兩個字回答!

楚漢戰爭末期,劉邦聽從謀士建議,撕毀停戰合約,攻擊撤退中的項羽部隊,項羽被漢軍重重包圍在垓下,身陷困境。當他準備最後突圍和唯一牽掛的愛妃虞姬告別時,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竟然淚如雨下,兒女情長。

項羽戰敗後,魯地百姓拒不投降,將領提議發兵,劉邦兩個字回答!

項羽別姬時悽美、哀婉、催人淚下的動人場景感動了所有的人,他和虞姬危難關頭,形影相隨的真摯情感,給後人留下一段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成為千古絕唱。

項羽淚別虞姬後,帶領最後的嫡系勇士,突圍至烏江邊,此刻,烏江亭長駕小船已恭候多時,準備送他東渡,捲土重來,可他卻說“無顏見江東父老”,將跟隨自己多年,身經百戰的寶馬送與亭長。最後,反身回頭和追來的漢軍再次作戰,當至最後一刻的時,他仰天大笑,拔劍自刎。這位被後人稱為戰爭之神的英雄,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至此,楚漢戰爭以項羽的失敗而告終。

項羽戰敗後,魯地百姓拒不投降,將領提議發兵,劉邦兩個字回答!

項羽是一位寧肯站著死,也不願跪著生的英雄,從他拿起武器起兵反秦的那一刻起,他就沒有想到放下。他死的壯烈,死的氣勢磅礴、驚天地、泣鬼神,烏江之水也為之嗚咽,為之波濤湧動,為之濁浪翻騰。項羽非凡的勇氣和巨大的人格魅力,為世代所頌揚。同時,人們更為他“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悲慘結局而深深的痛惜。

項羽戰敗後,魯地百姓拒不投降,將領提議發兵,劉邦兩個字回答!

項羽烏江自刎後,周圍的的漢營將領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分得項羽身體的一部分,王翦得到項羽頭顱的同時,其他漢軍士兵一擁而上,爭相縱馬踐踏,爭奪項羽的屍體,以致於互相殘殺,死數十人。我們的英雄,曾經讓這些人聞風喪膽,不敢仰視的英雄,在他們的爭奪下竟不得全屍。

項羽去世後,楚國各部落看到敗局已定,紛紛向劉邦投降,只有魯地拒絕接受招撫,因此漢營將領們均主張發兵以殲滅之。但劉邦卻極力反對,回答兩個字:不可。那麼,為何劉邦不同意舉兵討伐呢?

項羽戰敗後,魯地百姓拒不投降,將領提議發兵,劉邦兩個字回答!

《史記》: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

劉邦認為天下已平定,像魯地這種為主守節、遵守禮儀的情操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推崇的,因此派遣特使持項羽首級,拿出真誠的姿態,按照隆重的禮節到魯地祭祀,進行招撫行動,魯國百姓見劉邦通情達理,果不其然,開門投降。

項羽戰敗後,魯地百姓拒不投降,將領提議發兵,劉邦兩個字回答!

項羽早年曾被楚懷王封為魯公,這是他第一個封地,也是第一個正式的文官職務,於是劉邦下令以魯公之禮葬項羽於穀城,並且,劉邦親自到項羽墓前弔唁。

現在據說穀城是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境內。如今位於曲阜西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約100米處,有五泉莊墓,俗稱“霸王墳”,《曲阜縣志》記載:“在魯城東里許,俗稱為霸王冢,”也就是當地傳說的“古城大冢”。乾隆27年《闕里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為項羽首處雲。”當地也有霸王故事的傳說。

對於項氏的族人,劉邦也沒有過多的追究,全部赦免,並保留原來地位。項伯、項襄、項他等項羽親屬相續被封侯。

項羽戰敗後,魯地百姓拒不投降,將領提議發兵,劉邦兩個字回答!

雖然,楚亡漢興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我們在惋惜項羽英雄悲劇結局的同時,也不難看到,項羽的性格、格局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命運。在項羽的戰爭生涯中,一貫堅信自己勇猛無敵、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這位西楚霸王從來不懂珍惜、信任身邊的人才,大批人才紛紛棄他而去。

一代名將韓信早年謀職於項羽集團,但是,這位軍事天才得不到重用,因而毫不猶豫地投奔了劉邦。後來,劉邦按照謀士陳平的計策,又讓項羽失去了頭號謀士范增,最後,西楚霸王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

項羽戰敗後,魯地百姓拒不投降,將領提議發兵,劉邦兩個字回答!

劉邦善於聽從不同意見,善於用人長處,能賞罰分明,在處理拒不投降的魯地百姓事情上,劉邦以大的格局,大的胸懷,善待了項羽老根據地的百姓,贏得了民心,得到百姓的支援,成就了帝王偉業。

對於本文所述歷史,您有何看法?歡迎留言評論,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參考書籍:《史記》《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