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我見猶憐風流韻事背後難以言表的政治隱喻

成語“我見猶憐”,說的是東晉權臣桓溫的一則風流韻事。

桓溫攻克蜀地,將成漢政權末代君主李勢的妹妹納為妾室。

《世說新語》中僅有“ 桓宣武平蜀,以李勢妹為妾”的寥寥幾語,在晉之後南北朝的宋人虞通之筆下,則更加具象。

虞通之所著《妒記》裡,女主角成了李勢之女,故事也描述的更有鼻子有眼:溫平蜀,以李勢女為妾。郡主兇妒,不即知之,後知,乃拔刃往李所,因欲斫之。見李在窗梳頭,姿貌端麗,徐徐結髮,歛手向主,神色閒正,辭甚悽惋。主於是擲刀,前抱之:‘阿子,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遂善之。”

我見猶憐風流韻事背後難以言表的政治隱喻

這段的大意是說:桓溫的妻子南康長公主(文中作郡主)聽說丈夫養外宅包二奶,提刀就殺過去就想砍死李氏。然而李氏長得實在太漂亮了,又勾(góu)勾(góu)又丟(díu)丟(díu),連殺氣騰騰的原配都被閃瞎眼了,忍不住對李氏的相貌下結論:“老孃看了都喜歡,何況那個死渣男!”之後妻妾和睦,大團圓結局。

字面上看,這是一個看臉的故事,然而歷史的精髓,在於透過現象看本質。

不妨從歷史背景和人物關係間重新分析這個典故。

時間發生的年代在東晉,東晉有句著名的標語——王與馬,共天下。

山東士族琅琊王氏,與皇權持有者司馬家,共同執掌天下,這是何等的威武。(注:琅琊王氏世居山東臨沂,然山東指的是崤山以東,非現在的山東省。)

我見猶憐風流韻事背後難以言表的政治隱喻

西晉八王之亂後,天下四分五裂,偏安一隅的東晉,為了保證皇權的延續,在權力的含金量上,就不得不做出讓步。於是就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權力格局,門閥政治之風也由此盛行。

雖然司馬家要對琅琊王氏裝孫子,可誰也不想一輩子只當孫子。為了挽回尊嚴,司馬家的統治者們也是做出了實際行動的,比如晉明帝司馬紹早就看大將軍王敦不順眼了,於是刻意栽培大舅子庾亮,庾國舅果然不負所托,之後平定了王敦之亂。

奈何晉明帝短命,不到三十就下線了,之後由他的長子司馬衍即位,史稱晉成帝。晉成帝登基時年僅四歲,太后庾文君臨朝聽政。朝政大權,主要還是掌握在太后兄長庾亮手中。

於是繼琅琊王氏之後,東晉的權柄該有潁川庾氏把持。

庾文君生有二子一女,長子司馬衍為晉成帝,次子司馬嶽後被擁立為晉康帝,一女便是本文的另一女主角——南康公主司馬興男。

南康公主是晉明帝的嫡長女,其夫家為龍亢桓氏。

桓溫久沐疆場功高震主,東晉永和三年他平復蜀地時,才剛三十六歲,正是一個政壇巨星最年富力強的時期。

彼時潁川庾氏仍盤踞朝中,然而已經阻擋不了正值盛年的桓溫問鼎無上權威了,龍亢桓氏已經開始取代庾氏家族逐漸成為東晉王朝的掌權者。

說回南康長公主司馬興男,永和三年時,南康長公主的二弟晉康帝也已駕崩三年,皇位上坐的是她年僅四歲的侄子司馬耽。

主少國疑,權臣當道,而這個權臣,剛好不是別人,就是她丈夫桓溫。憑藉平定蜀地的功勞,桓溫被封為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並封臨賀郡公。

我見猶憐風流韻事背後難以言表的政治隱喻

南康長公主即便出身貴重,亂世之中,也不得不做出些妥協。

這時再回過頭品味“我見猶憐”的始末,一切就說得過去了。三十六歲的桓溫,早就對家裡的髮妻南康長公主沒有了興趣,納青春貌美的李氏為妾,養作外宅不帶回家裡去,也算照顧長公主的顏面了。但日子久了,事情傳到南康長公主耳朵裡時,身為長公主的司馬興男,還是要表態的。好歹是金枝玉葉,當朝皇帝嫡親的姑姑,裝聾作啞不吭聲未免太掉價,弄死桓溫又沒那實力,嘴上說是提刀要砍死二奶李氏,可司馬興男心裡門兒清,這架勢不過是演戲給外人看的,真宰了李氏打桓溫的臉,到時鬧起來可就不是單純的家務事了。畢竟桓溫晚年,是明目張膽弄權廢帝,就差自立登基了。

所以南康長公主也是為難,無論心裡對桓溫的所作所為再憤懣,事到臨頭,也只能輕描淡寫說一句“我見猶憐,何況老奴”,既圓了自己作為帝女的體面,又不至於讓事態惡化,順便博個“賢婦”的美名,一舉三得。

至於箇中甘苦,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從王與馬共天下,到庾與馬共天下,再到桓與馬共天下,淝水之戰後,前者俱往矣,東晉迎來了與之共天下的第四個士族——陳郡謝氏。

風雨飄搖的東晉王朝,大概料不到結束他們苟延殘喘命運的人,不是門閥世家,而是斜陽草樹下尋常巷陌裡的寒門子弟,寄奴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