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TWS供應商和“貼膜廠商”可能走上相同命運

真無線耳機產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從售價六千多元、自帶奢侈品屬性的LV耳機到TWS行業的“模範產品”AirPods Pro,再到各類百元左右入門TWS,種類繁多的TWS產品構建了一個高度成熟的市場。無論你是真的為了聽歌還是想買個高價“耳飾”,再奇怪的需求都能在此找到適合的產品。

但同樣令人驚訝的是TWS耳機市場的上游供應商:儘管全球範圍內涉足TWS的品牌眾多,但TWS背後的方案供應商卻相當有限,而這些方案背後的晶片供應商更是屈指可數。

根據21年我愛音訊網釋出的TWS市場白皮書,市面上主流TWS耳機的主控晶片供應商,其實只有十家,不多不少兩隻手正好可以數完。

TWS供應商和“貼膜廠商”可能走上相同命運

沒錯,經過了快速發展的TWS市場,馬上就要踏上曾經手機貼膜品牌走過的路了。白皮書的披露,這10家TWS主控供應商根據各自的產品定位可以分為四大類:自家專屬、效能優先、價效比優先和成本優先這四類。

自家產品特供晶片

其中自家專屬的代表是蘋果的H1、W1晶片與華為的麒麟A1晶片,這些晶片通常也只會出現在這些品牌自己的產品中,比如蘋果的AirPods系列和華為的FreeBuds 3就採用了品牌自己的晶片方案。

一般來說,在沒有足夠強大的技術實力的情況下,選擇採用市面上已經成熟的TWS晶片方案對大多數品牌來說都是更好的選擇。畢竟直接採購可以將晶片研發的成本和風險轉嫁出去,讓耳機品牌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追上市場主流的技術水平。除此之外,品牌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挑選適合自己產品價位的晶片,從而合理地壓縮低價TWS耳機的硬體成本。

TWS供應商和“貼膜廠商”可能走上相同命運

但對蘋果、華為這兩個“掌握核心科技”的品牌來說,採用自研晶片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以蘋果H1為例,自研晶片意味著H1可以最大程度適配蘋果對耳機的產品定位,同時晶片、設計和軟體三合一的身份也可以讓最終的產品最大限度地融入到自己的產品生態中,打造自己的專屬功能。

最後,得益於頭部品牌那驚人的出貨量,選擇自研晶片可以將晶片的研發成本平攤到數以億計的出貨量中,同時終端產品的售價也不受供應商的鉗制,能獲得最完整的定價權。

但這種“自己造輪子”的策略也有自己的缺點,就是這些晶片產品難以發展外部市場。一方面是品牌自己不打算賣,但另一方面,TWS晶片的功能需要和手機軟硬體相互配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用處,高度捆綁的策略也難以開拓市場。

效能優先造就高階

效能優先的主要晶片供應商有大家熟悉的高通,以及可能是第一次聽到的恆玄、絡達。由於品牌在無線領域手握大量專利,因此在不考慮蘋果和華為這兩個“閉源”供應商的情況下,這三家品牌的耳機主控晶片往往代表著行業內的最好水準。以高通的TWS+技術為例,晶片可以單獨向兩個耳機發送兩個獨立的資料流,從而在特定Android手機中提供類似AirPods的體驗。

而恆玄與絡達則選擇了另一種技術路線——降噪,近幾年國內支援降噪功能的TWS新品頻發,這兩家企業可以說功不可沒。首先,恆玄的BES2300晶片的記憶體空間比同類晶片都要大,不僅自帶了不錯的降噪演算法,同時也給廠商留下了更大的軟體操作空間,讓耳機可以實現更高層級的軟體聯動,從而提升耳機的整體體驗。

絡達的品牌經歷則更是跌宕起伏:他們剛剛開始做TWS晶片時,有關的產品還曾因與AirPods的外觀過於相似而被美國海關扣押。

但在短短數年後,隨著品牌技術的提升,絡達憑藉出色的降噪演算法,成功成功打入了蘋果的供應鏈,為Beats Studio Buds耳機提供主控晶片,完成了從“山寨”轉正的轉型。

儘管其產品和蘋果的H1晶片還有一定距離,但考慮到Beats是蘋果面向Android使用者的第一品牌,“轉正”後的絡達註定可以借Beats的東風越走越遠。

TWS供應商和“貼膜廠商”可能走上相同命運

但對於TWS產業鏈的下游廠商,也就是我們消費者所理解的TWS“品牌”來說,採用這種高階TWS晶片並非沒有壞處。

首先,高階晶片意味著更高的價格,而更好的價格也限制了品牌的利潤空間,根據某TWS耳機品牌發起的調查,如果拋開AirPods和蘋果生態不提,剩下的TWS產品銷售有超過半數發生在200元左右的價格區間。

但同一時間,高通的TWS主控售價普遍在1-5美元,恆玄和絡達的產品售價也在1-2美元附近。如果按照TWS耳機常見的晶片成本-售價的比例計算,最終產品售價很可能會超過600元人民幣,這樣的定價顯然無法幫助TWS產品開啟大眾市場。

不過從手機的角度看,考慮到購買旗艦手機的使用者對TWS產品售價的接受範圍相對要大一些,對部分“議價能力”或“溢價能力”較強的品牌來說,採用這類效能優先的晶片其實也不是不行。

薄利多銷還是飲鳩止渴?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既然高價耳機買的不好,那價效比優先或價格優先的晶片供應商的盈利能力一定很高”,而事實並非如此。剛才我們說過有不少TWS產品的購買發生在200元左右的價位,但如果我們在電商平臺上搜索這個價位的TWS產品,不難發現這個價位市場競爭比任何價位都要激烈。尤其是百元以下的耳機,出廠批發價甚至已經低至10元。

激烈的市場競爭極大地限制了下游品牌的定價空間,大家晶片供應商大同小異,因此也沒辦法在耳機的功能或者軟體上作區分,正好兩敗俱傷地比拼價格。而當下遊品牌開始積極尋找最便宜的供應商時,處於供應鏈上頭的晶片供應商也只好跟著一起降價,將價格戰從產品市場帶到晶片市場中。

TWS供應商和“貼膜廠商”可能走上相同命運

這也是中科藍訊、珠海傑理等品牌可以把自己的芯片價格壓縮至2-9元人民幣的原因。作為TWS行業的後來者,在技術積累不如高通、蘋果等品牌的前提下,價格是他們最大的競爭力,價格戰也是他們“養精蓄銳”發展技術的必要階段。

以中科藍訊為例,這個創立於2016年、以“山寨AirPods”起家的企業在短短兩年內就找到了“財富密碼”。2018年營收近8400萬元,2019年營收就來到了6。4億元,2020年營收更是代勞了9。2億元。與此同時,淨利潤也從最開始18年的72萬元來到2。1億元。聯絡到其產品特點,不難發現對低價TWS耳機來說,晶片的價格遠比晶片的功能重要得多。

重走手機貼膜的路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使用者不可能一輩子用十元左右的TWS耳機,中科藍訊也不可能做一輩子的低端新晶片。在用低價掌握市場話語權後,低價TWS產品遲早會被下游品牌和消費者一併淘汰。晶片廠商能否抓住轉型的契機,在低價TWS小時之前用足夠的技術完成品牌轉型,讓晶片從價格優先型轉型至價效比優先、甚至是效能優先型,這才是中科藍訊未來需要回答的問題。

TWS供應商和“貼膜廠商”可能走上相同命運

從這個角度看,TWS就像手機的螢幕貼膜。在市場發展初期,使用者手機貼膜唯一的認知就是價格,材質、層數、透光率、剪裁這些指標使用者眼中一文不值。

但誰贏得了手機貼膜的價格戰?價格更低的貼膜?不,是越來越便宜的鋼化膜。

隨著鋼化膜成本的下降,傳統貼膜的市場受到了極大的衝擊,薄利多銷的策略也無法在產品質量有著明顯差距的情況下完全挽救貼膜廠家。在塗層、裁切領域有技術的品牌已經完成了轉型,而那些還沉浸在價格戰中的品牌,則徹底被市場遺忘。

很顯然,TWS行業的格局還沒嚴峻到貼膜市場那般,但隨著主動降噪、藍芽5。2等技術要求成為主流後,TWS市場註定將重走曾經手機貼膜的道路。

消費認知的改變和下一代產品衝擊也註定對現在的TWS晶片局勢進行洗牌。而誰能在下一次TWS市場變動後站穩腳步,相信只在“退潮”時,我們才能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