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特斯拉攪動電池江湖

特斯拉攪動電池江湖

特斯拉上海工廠產能的釋放,不僅給國內的電池增加了一個封裝形式,而且促使電池廠商的競爭更加激烈。客觀上,特斯拉促使電池產能進一步集中,同時也加劇了技術軍備競賽烈度。

文/《汽車人》黃耀鵬(微信公眾號:汽車人傳媒)

2月3日,寧德時代釋出公告,稱已經與特斯拉簽署了為期兩年的電池供應協議。從2020年7月1日開始執行的這份協議,不具約束性。特斯拉並未決定供貨規模,也對技術方案諱莫如深。

這樣的協議,當然不是合同,最多算合作框架。因為沒有規定特斯拉必須要採購多少電池。理論上,即便特斯拉一枚電池不買,也談不上違約。

松下自我出局

馬斯克在財務電話會議上承認,LG和寧德時代的供貨規模(相對於松下)“小一些”。不過,這是現狀,而非對未來的預測。特斯拉上海工廠整車產能正迅速放大,對電池產業正在產生“引力透鏡”效應。

特斯拉攪動電池江湖

特斯拉與此前惟一的電池供應商松下之間的裂痕,舉世皆知。馬斯克公開抱怨稱,松下應對加州工廠Model 3的產能受限,負有責任;而松下雖然迎來了電池投資的首季盈利,但多年來受制於特斯拉,被迫不斷加大對超級電池工廠的投資,也對其逐年壓價的策略感到厭倦。2019年9月,松下CEO津賀一宏在被問及是否後悔(投資超級工廠)時,回答稱“是的,當然”。讓一個日本人如此直言不諱地抱怨最大單一客戶,可見雙方的合作是多麼不健康。

在松下2019年3月決定撤出蘇州產能,不再作為特斯拉上海工廠的供應商之時,雙方合作的未來就已經黯淡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寧德時代發出公告的當天,豐田與松下宣佈組建合資公司,豐田51%控股,即松下決定重歸豐田雁陣。

特斯拉攪動電池江湖

現在,特斯拉上海工廠的零部件本地化率為30%左右,計劃到2020年7月提升至70%-80%,年底達到100%國產化;而動力電池佔據整車成本的40%-50%,即最晚今年年底,特斯拉必須採用國產電池。

封裝不會改

目前,電芯封裝有圓柱、方形、軟包三種形式。去年全球出貨量最大的寧德時代擅長方形,同時軟包也開始出貨,供應日產軒逸;LG化學則擅長軟包,拿下了大部分歐美訂單;松下此前一直擅長圓柱,現在必須要適應豐田的要求,開始做方形;而此前與特斯拉傳出緋聞的天津力神,也擅長圓柱,在國內做的算是比較好的。

那麼問題來了,全球範圍有影響力的整車廠商,只有特斯拉一家用圓柱封裝。在上海環顧左右沒有合適的,要不要改封裝?

特斯拉攪動電池江湖

當初用圓柱封裝,是因為其他封裝還沒成氣候,特斯拉沒有別的選擇,現在則成了路徑依賴。從長遠看,改成軟包符合特斯拉利益,但此舉牽一髮動全身。封裝改了,PACK、BMS、熱控制策略、底盤架構都要改。隨之而來的,整車動態效能都變了,進而導致整車設計和一系列臺架、道路試驗,全都要推倒重來。茲事體大。

市場沒給特斯拉大刀闊斧改變產品路線的時間。馬斯克很清楚,現在特斯拉股價漲的好,一部分是因為空頭太狂妄自己挖坑埋自己;一部分原因是特斯拉上海工廠產能部署速度超出預期。天下武功,惟快不破,如果這麼折騰起來,特斯拉很可能回到2019年夏天之前那段苦悶的日子。

那麼結論很清楚了,不管誰做特斯拉上海的供應商,圓柱封裝方案不能動。LG就很清楚這一點,不斷給特斯拉送圓柱電池小樣。雖然LG的2170電池正極材料為NCM(鎳鈷錳),與松下的NCA(鎳鈷鋁)配方不同,擅長軟包的LG做圓柱封裝的時間也不長,但試製產品的一致性獲得特斯拉認同。

特斯拉攪動電池江湖

更重要的是,LG投資20億美元在南京工廠另闢生產線,專門生產圓柱電池,供貨能力有保障,因此,LG拿到了特斯拉上海的供貨合同。LG的圓柱電池,已在2019年10月量產,按照規劃,2023年實現預計全產能(32GWh)。其中存在不確定性,特斯拉也準備了幾個“備胎”,包括韓國SKI、孚能和寧德時代。

看來,供貨商的技術方案、穩定性、供貨能力共同決定整車廠的訂單。譬如戴姆勒傾向於軟包,孚能因此拿下價值百億歐元的7年供貨合同。

互為備胎

既然話語權在特斯拉,寧德時代想拿到合同就必須做圓柱封裝。2018年,松下的電池成本(111美元/kWh),比LG(148美元/kWh)和寧德時代(150美元/kWh)都要低,但考慮到PACK因素,三方的差距沒有上述數字顯示的那麼大。

特斯拉攪動電池江湖

去年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62。2GWh,寧德時代一家就達到31。46GWh。可見,產能是一回事,市佔率則是另一回事。寧德時代的客戶包括上汽、東風、長安、北汽、吉利、廣汽等中國車企,以及寶馬、戴姆勒、現代、捷豹路虎、標緻雪鐵龍、大眾和沃爾沃等品牌。而且,寧德時代正在德國建設歐洲最大的鋰電池工廠。所以,特斯拉將其列入供應商名單,吸引力不足。除非寧德時代下決心投入數十億美元和大量研發資源,與LG展開競爭,否則,對於寧德時代而言,特斯拉也是個備胎。

2017年,我國動力電池企業共有155家,到了2019年只剩下80家左右,其中能真正實現裝機的僅40家。預計未來3年內,僅有不到20家能夠存活。也就是說,短短几年間,國內電池市場正在實現“準寡頭化”。現在新能源整車出貨量減少,加劇了馬太效應。這對頭部企業來說,好壞參半。

特斯拉自己做電池?

有人根據特斯拉2019年連續收購Maxwell和海霸(Hibar Systems)兩家電池公司,預測特斯拉有一天可能會自己生產電池。而2019年4月,馬斯克表示,特斯拉正在研發續航“百萬英里的電池”,貌似加重了這一猜想的分量。

特斯拉攪動電池江湖

可惜,這一猜想幾年內不會發生。原因很簡單,缺錢。如今,電池生產線的投資規模都在數十億美元。而2019年特斯拉的Q4財報顯示,特斯拉營業現金流為14。25億美元,減掉資本開支的4。12億美元后,自由現金流10。13億美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特斯拉汽車所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總額達到62。68億美元,同比增長70%。特斯拉第一次手頭有了點餘錢,卻不敢亂花。

同樣在財務電話會議上,在被問及電動皮卡Cybertruck量產要花多少錢時,馬斯克稱:“我們不評論這些詳細的數字。三到四年間,我們需要的資金遠超過能賺到的錢。”

而特斯拉的Semi電動貨車方案,也只是躺在電腦裡面。和Cybertruck比起來,Semi更是電池消耗大戶。現階段,它們的量產,只會減少Model 3的產能,這是特斯拉不能接受的。

這幾個車型的投產都需要大筆錢,特斯拉根本沒有資金投入電池生產。而馬斯克對新的融資計劃,也持謹慎態度,因為他擔心空頭的反應。

這樣看來,收購Maxwell和海霸,只為儲備技術,至少近期用不上。

特斯拉攪動電池江湖

特斯拉上海工廠產能的釋放,不僅給國內的電池增加了一個封裝形式,而且促使電池廠商的競爭更加激烈。因為特斯拉要求電池要逐年降價,同時還要逐步提高能量密度。這當然可以視為壓榨,但客觀上,特斯拉促使電池產能進一步集中,同時也加劇了技術軍備競賽烈度。

雖然競爭過程中不乏犧牲品,但電動車的滲透率必將因技術改善而持續提升。因此,我們正在目睹國內電池產業生態,因特斯拉到來而發生的巨大改變。(文/《汽車人》黃耀鵬,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宣告】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汽車人傳媒”(郵箱:qcr007@126。com或電話:010-63135250)聯絡,獲得同意取得轉載授權,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敬請關注“汽車人傳媒”公眾號(qcr0505)。

編輯:大華

今日話題

你如何看待特斯拉上海工廠產能釋放對國內電池產業的影響?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