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1平方毫米如何整合上億電晶體?為何造CPU比造原子彈還難?

你知道嗎?你手上拿的智慧手機,集成了人類最先進的科技,它是人類智力的最尖端成果之一。人手一個的智慧手機,科技含量這麼高,說出來很多人可能都不信?

看起來似乎有錢就能造手機,不過這主要得益於手機產業鏈比較發達健全,其實很多手機廠商本質上就是組裝廠,並沒有掌握多少核心科技,一旦關鍵零部件被禁用,就會被卡脖子。因為手機上核心零件的生產需要很高的技術,不是你想模仿就能模仿的。

智慧手機本質上就是一臺移動電腦,最核心的部位就是CPU了,它就像人的大腦一樣重要,智慧手機的效能也主要取決於它。

1平方毫米如何整合上億電晶體?為何造CPU比造原子彈還難?

世界上第1臺計算機的大小相當於一座小房子,而現在指甲蓋大小的CPU的計算效能就已遠超那時。之所以會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主要得益於單位面積上整合的電晶體數量越來越多。

一般來說,電晶體的數量越多,晶片的效能也就越強。一些廠商在宣傳它們的CPU的效能時,就會宣揚他們的CPU集成了多少電晶體。

1平方毫米如何整合上億電晶體?為何造CPU比造原子彈還難?

電晶體連線在一起,就能構成複雜的邏輯電路, CPU就是封裝起來且具有特定功能的超大規模積體電路, 它的主要能力就是處理海量的資料。

現在計算機依舊採用的是馮·諾依曼架構,而CPU就是最關鍵的部位,它主要包含高速緩衝儲存器、控制器和運算器三大部分。以手機為例,除了CPU和內部儲存器,手機的螢幕、 麥克風、喇叭、感測器等則屬於輸入輸出裝置。

如果把電晶體的尺寸縮小,單位面積上就能整合更多的電晶體,這樣就能在保持高效能的同時實現低功耗。所以CPU的更新升級,除了架構,往往就是在製程工藝上下功夫。

1平方毫米如何整合上億電晶體?為何造CPU比造原子彈還難?

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手機CPU的量產工藝已經到了5奈米水平,不過電晶體的尺寸已經快接近物理極限了。因為矽原子的物理尺寸在0。1奈米的級別,矽電晶體的尺寸再怎麼縮小,也不可能比矽原子還小吧!

現在一塊手機CPU已經能夠容納100多億個電晶體,算下來每平方毫米上大約集成了上億個電晶體。這麼小的空間範圍內,塞下這麼多電晶體,這是難以想象的,所以有的人甚至認為這種技術來源於外星文明,可它真的是人類發明的。

1平方毫米如何整合上億電晶體?為何造CPU比造原子彈還難?

現在的積體電路普遍基於矽基半導體,那麼這麼多電晶體是如何裝到一個小小的矽基晶片上的呢?

其實這麼小的晶片並不是直接製造出來,然後再組裝到一塊的,而是直接在晶圓上像搭積木那樣製造出來的,或者說是用光刻出來的。而且以人類現有的技術水平,單個製造再組裝,根本就完成不了。

說到晶片的製造,大家一定會想到光刻機。要想在奈米尺度製造電晶體,用鑷子、烙鐵等工具肯定是不行的,需要用到光,通常採用的是極紫外光。光刻機就是據此設計出來專門用來製造大規模積體電路的裝置,主要起到了一個刻刀的作用。刻刀越先進,蝕刻精度越高,所能製造出來的CPU的製程也就越小。目前這種先進的裝置全球只有少數幾家公司才掌握。而在整個晶片生產過程中,光刻部分也是最為複雜的和重要的了。

1平方毫米如何整合上億電晶體?為何造CPU比造原子彈還難?

製造CPU的天然材料其實就是沙子,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我們要的則是幾乎接近100%純度的矽,用來製造矽晶圓片。

晶圓的直徑一般為200毫米或300毫米,厚0。5~1。5毫米。製造晶圓是製造CPU的第1步,但很多都被卡在這一步了,這是因為生產過程中對矽的純度、矽晶片的拋光精度要求非常高。

1平方毫米如何整合上億電晶體?為何造CPU比造原子彈還難?

晶片的邏輯電路是由電晶體組合起來構成的,一般是mos管,中文全名叫做金氧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這種電晶體由柵極、源極和漏極三部分組成。

1平方毫米如何整合上億電晶體?為何造CPU比造原子彈還難?

晶圓製造好了之後,還需要透過高溫加熱在其表面沉積一層二氧化矽膜,然後再均勻地塗上光刻膠,這樣就能用來曝光蝕刻了。光刻膠主要起到了一個保護作用,而被紫外線照射後的光刻膠在此後的過程中就能夠被沖洗掉。

透過專業的軟體設計好晶片的電路圖,再據此設計出光罩。一塊晶片通常包含很多層電路,所以需要很多光罩,而每一塊光罩都十分複雜。

光線穿過光罩,經透鏡縮小數倍後,會照射到晶圓上,被紫外線照射到的光刻膠會被沖洗掉,這樣電路圖就被刻到晶圓上了。然後還要將暴露出的二氧化矽層和部分晶圓蝕刻掉,形成溝槽,並使用離子注入工藝在特定區域摻雜,形成PN節。由於電晶體是3D的,有3個極,需要刻蝕很多次,才能將晶體管制作完成。

1平方毫米如何整合上億電晶體?為何造CPU比造原子彈還難?

並且在一個平面上僅做一層電路太浪費了,我們通常會疊加很多層,每一層之間用絕緣層隔離,而層一層之間、電晶體與電晶體之間會透過金屬導線進行連線。金屬導線也是透過蝕刻、沉積等流程製造出來的。重複很多次上述步驟,晶片電路就基本完成了。

最後對晶圓進行切割、封裝,經過成品測試,只要效能符合要求,基本上就可以打包出庫了。

1平方毫米如何整合上億電晶體?為何造CPU比造原子彈還難?

從上面可以瞭解到,製造手機CPU的難度確實比造原子彈的難度大。要不是有《核不擴散條約》的限制,相信全世界很多國家都能夠造原子彈。而不管是製造CPU還是製造原子彈,原理基本上都公開了,難就難在造CPU所需要的精度非常高,任何一個環節不過關,都能把你卡住。

其實,除了晶片的製造,晶片的設計也是一門很深、很重要的學問,設都設計不出來,就更不要談製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