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問大家一個問題,旗艦手機的效能真的是必須嗎?

如果答案為“是”,

那麼為什麼今年的旗艦機不搭載天璣8100,反而採用了驍龍8 gen 1?

可能有的小夥伴會說,那是因為驍龍8 gen 1的效能更強,體驗更好。

但是落在實際體驗上,我們也都知道,因為發熱問題,驍龍8 gen 1在遊戲甚至是日常的體驗上,是比不上天璣8100的。

除了理論效能,驍龍 8 gen 1留下的只是一地“雞毛”。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就黑馬之前評測過的驍龍8 gen 1機型和天璣8100機型來看,雖然驍龍8 gen 1各方面的理論效能都強於天璣8100,

但紅米K50搭載的天璣8100的日常使用明顯省電很多,遊戲表現功耗更低的同時,幀數反而更高。

低功耗也就意味著在效能排程上可以更加激進,可以全域性保持高刷的開啟。

實際體驗也是如此,相對於驍龍8 gen 1的機型,天璣8100的機型鎖高刷的應用明顯要少很多。

這帶來的實際體驗就是,應用與應用之間的高刷割裂感會少很多,用著可以明顯感覺到系統會更加流暢。

隨著夏天的到來,溫度升高,天璣8100的優勢還會越來越明顯。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這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堅持採用驍龍8 gen 1也是手機廠商的獨行其是。

只是這種體驗反向升級的堅持對嗎?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為什麼一定要選驍龍8 gen 1?

採用驍龍8 gen 1,對於手機廠商來說,可以帶來更加強勁的理論效能,在安兔兔上,驍龍8 gen 1能跑到100萬分左右,天璣8100只是80萬分左右,也給了廠商一個可以宣傳的噱頭。

畢竟100萬分 > 80萬分,這是一道連小學生都可以算出來的題目。

當然了,肯定會有人說,旗艦手機採用驍龍8 gen 1,

又不只是為了效能,還有更強的網路、更好的拍照、更安全的體驗。

我不否認。

採用驍龍8 gen 1的確可以帶來更好的網路體驗。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驍龍8 gen 1整合的X65基帶,峰值速率可達10Gbps,比起天璣8100整合度R16基帶,在峰值速率上要快很多。

安全性上也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驍龍8 gen 1內建了SPU,全稱Secure Processing Unit,翻譯過來就是安全處理單元。

vivo X Fold就基於SPU,定製開發出了密碼保險箱功能,還透過泰爾實驗室的權威認證,資訊保安保護能力達最高等級。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還有手機廠商一直宣傳的拍照。

驍龍8 gen 1支援Snapdragon Sight驍龍影像技術,帶來了首個面向移動裝置的商用18-bit三ISP。

能夠以每秒32億畫素的速度,捕捉達前代平臺4000多倍動態範圍的影像資料。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可以為手機帶來更快的拍照速度,為多幀融合、多感測器融合等計算攝影技術提供算力支援。

在小米12的釋出會上,小米提及了一個“萬物追焦”的功能,手機能自動識別被拍攝物體和不同拍攝距離,進行人眼、人臉、人物追焦。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這個功能的實現也是依賴於驍龍8 gen 1帶來的AI算力支援。

要說驍龍8 gen 1一無是處,也不可能,這也是手機廠商明知驍龍8 gen 1有缺陷,但還要採用的原因。

只是對於使用者體驗來說,這種選擇未必是好事。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效能,真的很重要

為了拍照、為了理論效能,也為了給自家旗艦手機付能,即便日常體驗一般,但理論效能必須要強。

特別是隨著計算攝影時代的到來,對手機效能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像iPhone 13 Pro上的鐳射雷達,可以在暗光環境下輔助人像拍攝;在各個攝像頭上融入夜間模式;還有電影模式,能夠根據主體的變化自動切換焦點。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這些都是需要強大的效能支撐。

而在未來,隨著AR的普及,對於效能的要求勢必還會進一步提升。

當然了,手機效能是不是一直很重要,這誰也說不準。

或許在未來,隨著網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伺服器效能進一步增強,完全可以把手機當作一個顯示器,處理核心則透過外接伺服器完成,手機本身不需要很強的效能,現在也有了雲手機這種雛形。

只是對於當下和不遠的未來,手機效能很重要。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效能背後,又是國產廠商的一個尷尬

當效能對於旗艦手機是必須的時候,而高通這類核心處理器的提供商,一旦在旗艦晶片上出現問題,那麼旗艦機日常體驗比不上中端機的尷尬就會出現。

花著五六千的價格,買來的手機,卻發現在日常和遊戲的表現上,還不如2000來元的手機,這讓高價使用者怎麼想?

也管不了你們怎麼想了。

因為市面上,能滿足旗艦手機需求的旗艦晶片寥寥無幾。

除了高通8 gen 1,就是聯發科的天璣9000和8100,三星獵戶座2200,還有蘋果的A15。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這其中三星獵戶座2200表現也一般般,而且基本上也不外賣,蘋果也只給自家產品用。

能選的就只剩高通和聯發科,聯發科長期以來在中低端廝殺,品牌價值比不上高通,而且在絕對效能上,和高通依舊有一定的差距。

層層篩選,能選的也只有高通8 gen 1了。

這一刻,核心技術上的劣勢就體現出來了,即便核心供應商的表現再差,也只能硬著頭皮用。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與之相對應的是蘋果。

自主研發的A系列晶片就可以讓自己避免這種尷尬,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釋出產品,甚至是在缺芯的2022年,蘋果依舊可以很任性地把A15處理器用在了中低價位的iPhone SE3上。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自研的技術路線相較於寄託於第三方供應鏈的買辦路線的優勢在這時候就可以體現出來了。

這幾天黑馬看到一組資料,今年一季度,國內高階市場上,蘋果佔了71%,在華為手機幾近退出高階市場的情況下,國產手機沒有蠶食到華為在高階市場上的份額。

更貴的價格,更差的體驗,國產機究竟咋了?

在自己的大本營上,這挺尷尬的,但也沒辦法,旗艦機好不好用,高不高階都要看別人臉色,靠這衝擊高階的確有些困難。

尷尬的背後,也只能是一聲又一聲的嘆息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