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被遺忘的方案,比手機快充更快更划算

被遺忘的方案,比手機快充更快更划算

充電1分鐘,聽歌2小時,這個充電速度快不快?

現在的手機快充更快了,15分鐘就可以充飽,滿足一天的日常使用,方不方便?

再看看那個120W個頭不小的充電頭,和粗壯的充電線,以及300元的售價,想一下值不值?

現在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手機缺電即充的使用方式,快充技術解決了燃眉之急,再加上備用的移動電源,以及共享充電寶,幾乎完美解決了手機缺電的所有應用場景。

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手機沒電了,換上一塊備用電池就會滿血復活,又快又方便,效率高,成本低。

而隨著各大手機品牌跟著某果一樣,把電池固定在手機裡,手機缺電換電池的機會就被剝奪了。

接著某果又提出,為了環保,不再配送充電器了,其它手機品牌也一樣隨波逐流,使用者需要另外購買充電器。

於是,充電器、充電線、移動電源、共享充電寶,已經成了蔚為壯觀的產業。

這些產業價值數千億,各大手機品牌賺得盆滿缽滿,某果的配件是著名的昂貴,收益更高。

就社會效率、使用者成本和體驗來說,本來有一個更好的方案,竟然悄無聲息被棄用,直到大家習以為常。

儘管手機使用者群體很大,但是意見分散; 品牌影響力強大,可以主導使用者的心智; 多品牌的商業操作如出一轍,自然形成攻守同盟; 快充頭雖然貴,但是相對手機來說,小巫見大巫; 而且同型號的快充頭和手機是一個天然的搭檔,一個有痛點的絕配。

就這樣,使用者幾乎沒有什麼抵抗力,乖乖地接受了手機缺電了、不能方便隨時更換電池,想快點充電就需要另外掏錢買充電器的現實。

這種“瞞天過海”的商業操作簡直不要太高明,竟然如此順利地予取予求(除了巴西市場),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品牌實力的強大,以及使用者在其生態鏈裡面處於弱勢地位。

與此類似,晶片、能源領域好像也在發生同樣的故事,太依賴的使用者就不會成為值得他們尊重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