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甲秀樓也曲徑幽 綠楊夾水蕩漁舟

“五里,有溪自西谷來,東注入南大溪,有石樑跨其上,曰太子橋。此橋因建文帝得名,然何以太子云也?橋下水湧流兩岸石間,衝突甚急,南來大溪所不及也。”這段《徐霞客遊記》中的西谷來之溪,指南明河的支流- - -小車河;南大溪,指南明河。

甲秀樓也曲徑幽 綠楊夾水蕩漁舟

圖片來源於網路

貴陽市母親河- - -南明河,發源於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林卡鄉白泥田,屬長江水系、烏江支流,是自西南向東北流經貴陽市區最大的一條河流。南明河為什麼叫南明河呢?甲秀樓長聯下聯有提到南明河其實一開始叫牛渚河,“數千仞高凌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滾滾驚濤挽住。憶秦通棘道,漢置戕河,唐靖且蘭,宋封羅甸;悽迷風雨,嘆名流幾輩,銷磨了舊跡千秋。到不如成月喚獅岡,霞餐象嶺,崗披鳳峪,霧襲螺峰,款款登臨,領略這金碧亭臺,畫圖煙景。恍覺蓬州咫尺,頻呼仙侶話遊蹤。”清朝統一江山後,為了讓人們消除反清復明的念頭,記住這個歷史的教訓,達到威懾天下的效果,將牛渚河更名為南明河。現今南明河畔林木青青、綠意盎然,遊人如織、笑語陣陣……  在母親河上,有一棟貴陽地標性建築的樓——-甲秀樓。甲秀樓屹立於南明河中的鰲磯石上,所謂的鰲磯石,就是一塊大石頭,其形狀如鰲,故稱鰲磯石,估計有獨佔鰲頭的意思。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成都的望江樓,它是貴陽市的市徽和標誌。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26年,公元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倡導修建者是當時的貴州巡撫江東之,他很重視文化教育,建樓的用意深遠,不但刻意點明貴陽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科甲挺秀,人才輩出。明清時期甲秀樓便是文人騷客聚集之處,高人雅士題詠甚多,甲秀樓是貴陽人傑地靈的象徵,是貴陽山水與文化的精華。

甲秀樓也曲徑幽 綠楊夾水蕩漁舟

圖片來源於網路

腳下的這座橋叫浮玉橋,它的橋面並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個起伏,像一條浮在水上的玉帶,增加了橋樑造型的美感。 浮玉橋上的甲秀樓是三層三簷四角攢尖頂,高約20米,四個角上刻有珍禽異獸的圖案,底層有12根石柱託簷,四周護以雕花漢白玉欄杆,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緊鄰甲秀樓的是南明河南岸的翠微園。拾階而上,可以看到園子裡修篁翠竹,水廊環流,假山樓閣,樹綠花紅。有《徐都憲同遊南庵次韻》記此景:“巖寺藏春長不夏,江花映日豔於桃。山陰入戶川光暮,林影浮空暑氣高。樹老豈能知歲月,溪清真可鑑秋毫。但逢佳境須行樂,墨遺風霜著鬢毛。”走進大門,入目的是南明時期永曆王朝修建的拱南閣,明代時期所留下的橫樑至今仍完好地儲存在裡面,樑上的“永曆己未孟秋月吉旦”還清晰可見。昔日的翠微閣臨水而建,“半面山樓,半面水樓”,顯得頗有詩意。 甲秀樓是鬧市中一處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區內古色古香,景區外高樓林立,入夜後燈火輝煌,人影晃動,成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聚焦點,在現代文明中閃爍著歷史的光芒,昂揚著甲秀天下的精神風貌。

甲秀樓也曲徑幽 綠楊夾水蕩漁舟

圖片來源於網路

甲秀樓為貴陽主要名勝,素有“小西湖”之稱,歷代文人墨客往來於此,觸景生情,留下墨寶無數,如:“五百年穩佔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開拓。”“遙憶往昔甲科秀,煙波浩渺蕩輕舟。古今多少英雄事,搖曳絲柳隨水流。”“獨佔鰲磯撐天宇,南明河上浮玉橋。翠微遠眺碧亭高,不見玉人來吹簫!” 南明河不僅僅出現在徐霞客的筆下,明宣德以後,本地人文蔚起,科名之士嶄露頭角,弄文舞筆的騷人墨客和研經習史的學者增多,而首位詩人、“貴州文教鼻祖”王訓的出現,標誌著南明河文學的誕生。王訓的《南庵》一詩中“深院落花無客掃,空門掩月有誰敲”,描繪了南明河畔翠微園500多年前的風貌與情韻,令人悠然神往…… (趙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