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既然不能準時下班,我選擇踩點上班”

每天收穫不一樣的自己

“既然不能準時下班,我選擇踩點上班”

作者 | 溫聽

職Q社群中,關於“如何看待踩點上下班”的話題,引起大家討論。

“既然不能準時下班,我選擇踩點上班”

有人認為,踩點上下班十分正常,並沒有違背公司的規章制度;也有人說,如果你是老闆,換位思考,看到員工不是踩點就是遲到,肯定覺得他工作不積極。

其中,獲得最高讚的評論令人印象深刻:

“踩點上下班和工作不認真掛鉤?沒有邏輯。重點在於對待工作內容的心態,是浮躁還是沉穩,仔細還是馬虎。”

簡直不能更同意!其實,“踩點”並不可恥,在很多情況下也並非代表消極的工作態度。

踩點的背後也有積極意義

1、踩點≠沒時間觀念

踩點被定義為“沒時間觀念”?恰好相反,沒有人比踩點人更懂時間的意義,每一個踩點人,都是時間管理大師。

還記得因“踩點上班”意外成“網紅”的小李嗎?據悉,因為家離公司較近,身為起床困難戶的小李每天從對面街道狂奔到公司樓下,而這一幕恰好被影片記錄了下來。

有網友擔心,小李這段影片要是被領導看到,會不會對工作有不利影響?其實,影片拍攝者就是小李的老闆,公司同事不僅沒有把她當做反面典型,反而紛紛提前就位,只為在視窗拍到小李奔跑的可愛畫面。

踩點王小李,可謂是憑一己之力,拉動“按時到崗”的內需,為忙碌的工作日早上注入了歡樂氣息。

和小李一樣,每個深諳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的踩點人,都懂得如何依據目標切分時間,力求在計劃內用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以上班打卡為例,“到達”就是目標,那麼及時並快速的完成即可。

站在這個角度,踩點人不再是時間的失信者,反而是最強掌控人。

2、踩點≠不努力工作

打工人:“我提早去,就能按時下班了嗎?”

老闆:“別做夢。”

剛剛步入職場的Lily向我傾訴,說她畢業前幻想的職場生活,是帶著對未來的飽滿熱情,穿著精緻有型的職業裝,像影視劇裡都市麗人那樣掌控著工作節奏,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工作之後才知道,真實的上班場景中,每個人在主動或被動地進行最大產出。而下班後的時光,更不可能坐在種滿梧桐樹的街邊咖啡店,悠然自得地享受人生,能回家休息且不被打擾,已經是萬幸了。

即便在這樣的工作壓力下,還有老員工對她講:“小姑娘你剛來,工作幹完了也晚些走,大家都在加班,你也意思意思,給領導留個好印象……”

Lily不知道工作與生活的抉擇中,是否存在最優解。但當某個工作日早上,工作軟體顯示“8點59分24秒,打卡成功”時,那種“剛剛好”的感覺,就像對傳統規訓的無聲反抗,帶給她一絲興奮和小確幸。

踩點上班,只是對無法“到點下班”的小小反抗。

3、踩點≠消極無準備

前公司總經理是一個樂於“融入”年輕人氛圍的70後,他喜歡在下班後組織各部門一起娛樂,經常會組織KTV聚會。有時業務部門沒有完成工作,但出於不敢駁領導面子,只能結束後熬夜趕進度。

開會時就更是奇葩了,這位領導非常樂於看到員工們提前一個小時就守在會議桌前,他稱之為“我的員工不能打無準備之仗”。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策劃小楊從不害怕“拒絕”領導的要求,例會到點兒才出席,工作依照需求完成,沒時間社交就明確說明理由。

這份“特殊”反而吸引了總經理的目光,一次專案研討會上,大家紛紛獻策如何應對難纏的甲方,小楊則把一份完備的方案遞交到了領導面前,一份主方案,四份備用案,使得全場人員對她刮目相看。

別人用來隨大流依附領導的時間,小楊用來高質量工作。比起隨大流依附領導,工作能力永遠是踩點最大的底氣。

職場中如何正確踩點?

踩點有風險,踩空了是事故,踩準了才是亮點。這需要我們在“絕對服從”和“拒絕束縛”兩個極端之間,機動性預留彈性空間。

1、打好5-10分鐘提前量

不管你在早上出門前,做了多麼精確的計算,依然難免出現一些意外事件。

公共交通剮蹭換乘,私家車堵車延遲,分分鐘打亂路程中的節奏;更令人崩潰的,要屬打卡軟體失靈,出外勤時所在地也收不到訊號,明明到了公司範圍卻怎麼也打不上卡,最後被系統判定“遲到”,還要向人資部門走流程、提報說明再審批,才能不被扣錢。

但若為了避免意外,早到太久也不可取。

同事張博為了避免踩點意外發生,長期7點半到崗,每到月末,打卡早鳥榜首上永遠是他的名字。總經理每次都會誇獎他勤奮,只有同事們才知道,張博早到的時間,無非用來吃早餐、侃大山,一直“磨洋工”到上班時間罷了。

提前太早的人,也更容易空耗時間。在管理者眼中,如果上班時間是9點,意味著要求員工9點立即開始工作,但在此之前,員工需要為進入狀態做許多準備工作。

嚴寒或酷暑天氣,開始工作前肯定要整理儀容儀表;大小假期復工後,也必然需要清理工位衛生,保持整潔。

簡而言之,踩點可以,但底線就是,千萬別遲到。為避免小意外出現,提前5-10分鐘為宜。

2、關鍵環節儘量別“踩點”

一位職友分享說,自己第一份工作,因為集團大規模搬家那天自己踩點到達,正巧被大領導撞見,之後總部專門開了一個聯合會議說這件事,自己險些“社死”。

暫且不論專門開會批評是否大動干戈,但能從這件事中總結出一個經驗:公司特別重視的場合,不宜宣洩個性,一定要提前到達。

同樣的道理,當踩點可能會影響公司利益的時候,也不要輕易試探。

工作中也是一樣,會見客戶、出席集體會議、參加大型活動時,千萬不要讓眾人等待,因為此時你的行為將代表一個團隊的形象與精神風貌,隨意踩點的代價,你不一定承擔得起。

3、駕輕就熟才能踩準節拍

有人說,公司的制度是老闆制定的,打工人除了遵守和無奈,似乎什麼也做不了。

其實不然。

“天啊,又要上班了”和“又是值得奮鬥的一天,我要上班了”這兩種心理活動,將催生截然不同的行為模式。

一種人會無休止的抱怨,明明工資只有那麼點,還要隨時加班,然後在這樣的情緒裡迴圈內耗,直到熱情消失殆盡。董明珠稱這樣的人為“自我淹沒者”,他們終有一日會在自我逃避的過程中,日漸平庸。

而另一種人,無論在職場還是生活中,都有拒絕被定義的勇氣和實力。

李開復曾在一次對談中講到,減少無效的消耗式陪伴,哪怕絕對時間很少,也要讓有限的時間都成為“quality time”。

這樣,可以在“踩點”的同時,激發最高效率,不僅不用被日程表式的計劃推著走,面對突發狀況也更機動靈活。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員工會被領導開出“完成得不錯,今天早點走”的紅利,而不敢踩點、不會踩點的你,只能羨慕的原因所在。

踩點無罪,但需要“實力底氣”的支撐,且適用範圍有限。在保質保量完成工作的前提下,願我們都能做歡樂的“踩點人”。

留言說說,你會踩點上班嗎?

- END -

(強烈推薦▲▲▲)

戳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