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米拍攝影社群文章推薦:來自@米拍

他是浙江理工大學建築學講師,曾經非常害怕昆蟲,現在卻成為瘋狂痴迷的昆蟲觀察愛好者。他給女兒取的小名“楊蛙蛙”,他說:“蟲”字旁,就是我的態度。

2020年出版的《追隨昆蟲》一書,讓他在首屆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中脫穎而出,拿下青年原創大獎。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碎斑青鳳蝶 ©楊小峰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碎斑青鳳蝶的“小時候” ©楊小峰

楊小峰

開設的選修課《魅力昆蟲》,是浙江理工大學最受歡迎的公選課之一, 有人比喻選上他的課就像中彩票,要碰運氣。一般公選課的容納人數是150人,而他的《魅力昆蟲》課吸引上千名學生競相選擇,很多人都是站在過道上聽他講課。”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鞘翅目·螢葉甲亞科  ©楊小峰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鞘翅目·虎甲科 ©楊小峰

因為教學的原因,楊小峰對昆蟲的研究從個人興趣發展為系統專業的學習。

和其他老師不同,在課堂上,楊小峰不用PPT講課,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昆蟲照片以及昆蟲紀錄片。

每一張昆蟲照片,背後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

,他就是故事的闡述者。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眼睛遮在胸背板下,永遠睡不醒的素菌瓢蟲 ©楊小峰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跳蛛科的大眼萌 ©楊小峰

說到與蟲子結緣,楊小峰說還是跟專業有關,讀研究生時,為了寫論文,買了一臺數碼相機蒐集資料,隨手拍學校裡的幾隻蟲子。相機的微距功能,把我們人眼看不到的細節進行了放大,相當於延展了我們的感官,從此新世界的大門就打開了。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斑衣蠟蟬的小的若蟲 楊小峰覺得它身上的斑點像唐朝美女的臉?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長到末齡若蟲的時候,唐朝美女的臉變成了變形金剛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刺蛾科,俗稱洋辣子的幼蟲,看起來很像一個小型的體育建築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楊小峰為它補齊了配景,成為一張真正的建築效果圖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黃刺蛾的繭,經常出現在小樹枝上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楊小峰對它進行了後期處理,彷彿一下子達到了行星尺度

從2003年開始,楊小峰開始拍攝昆蟲,到如今已拍攝十幾萬張昆蟲照片。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背上“麻將席”的斑蛾 ©楊小峰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揹著“炸彈”的緣蝽 ©楊小峰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揹著“船錨”的六斑異瓢蟲 ©楊小峰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首位互置的豹裳卷蛾 ©楊小峰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模擬地衣的青尾小卷蛾 ©楊小峰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核桃美舟蛾,從側面看像一片捲曲的枯葉 ©楊小峰

有人說,

拍攝昆蟲,器材一定很貴吧

對於楊小峰來說,對充滿細節的微觀世界的觀察和想象,或許比器材的選擇更重要。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管蚜蠅,可不是蜜蜂喔 ©楊小峰

在演講裡,他用到的所有照片均由一隻

入門級的微距鏡頭

(放大率1:1)拍攝(3000元左右),而特寫拍攝採用的2500元左右的國產鏡頭(放大率5:1)。

從2003年到2015年這13年間,楊小峰一直用口袋機的“微距功能”進行拍攝。有過一些自己滿意的作品,但總的來說沒法跟專業相機的拍攝效果比肩。

但也正因為不受器材的誘惑,才能把更多的精力用於觀察。

“就像現在我們去看一場精彩的演出,同時又想拍照甚至錄影留念,那麼對演出本身的感受就遜色了很多。自然愛好者,如果‘淪為’身背一堆器材的攝影師,他就失去了真正融於自然的機會。因為法布林在田野間探索的時候,只帶著自己的眼睛。”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偽裝成螞蟻的蜘蛛 ©楊小峰

有人說,

觀察昆蟲是不是要去人跡罕至的地方,要去遠在天邊的高山雨林?

其實不然。楊小峰最近幾年的觀察都是在小區的公園、學校的綠化帶這種地方。不上課的時候,他就會去學校小樹林裡鑽一鑽,只要有幾排樹的地方,就會藏納很多的蟲子。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楊小峰拍蟲子的學校小樹林

“昆蟲世界是很有趣且充滿未知的寶藏,這種未知是有吸引力的,每次出門之前我可以想象又有很多新的東西被我發現。”

抱著不斷探索的心態,楊小峰始終保持對昆蟲的熱愛,小到校園中的一個小花壇,大到各種植物園自然保護區,他都能一頭扎進去,進入到微觀世界,和蟲子們在一起。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家蟲 ©楊小峰

“我現在最大的快樂,就是對於微觀世界,我能夠以神的空間視角掃過它們的家園和城市,俯瞰它們的萬眾生機,以神的時間尺度看他們世代相傳,堅持不懈;又能夠想象自己化身為它們當中卑微的一員,去感受它們的歡欣與驕傲,絕望與堅強。透過長久閱讀而積累的知識儲備,令我無論漫步山野鄉村,還是城市綠地,亦或是窗臺門縫,只要看到一絲蟲跡,半片殘骸,或是幾個忙碌的身影,我都能猜想出它們所經歷的故事。每隻小蟲都向我訴說自己的理想與抱負,還有它們種族的史詩。驚鴻一瞥間,我感受滄海桑田。”

“人類同所有物種都是造物的子孫,我為自己是它們的兄弟姐妹而自豪,為人類進化出可以嘗試理解它們行為的心智而慶幸。”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丨黃豆大的小蒼蠅,眼睛裡蘊含著令人驚豔的細節 ©楊小峰

每個人在童年階段很容易被自然吸引,但是大多數人在成年以後喪失了這種能力

,楊小峰希望透過自己的分享,喚醒成年人親近自然以及其他物種的一份初心,讓小朋友們保持這樣的熱情。

“因為有緣,我們共同出現在46億年的地球上,試著去理解這些兄弟姐妹,它們能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樂趣,還有力量。”

。。。

· 感謝楊小峰老師的精彩分享 ·

春天來了,是時候讓你瞭解博物學了!

進擊的蟲蟲 | 博物之眼

· 掃碼即刻參與投稿 ·

「博物之眼」首屆成都自然影像大賽

由四川省青少年文學藝術聯合會主辦,四川省青少年文聯博物專委會、四川省青少年文聯攝影專委會、米拍攝影社群聯合舉辦的

「博物之眼——首屆成都自然影像大賽」,

鼓勵青少年走進自然,以攝影和影像的方式,對自然事物進行仔細觀察、拍攝、思考,用影像記錄成都自然之美。

評選專家:

劉乾坤:四川省青少年文聯副主席

楊剛:四川省青少年文聯攝影專委會主席

沈尤:四川省青少年文聯博物專委會副主席、成都觀鳥會理事長

王強:四川省職業攝影師協會會長、米拍攝影社群創始人

郭廣宇:紅星新聞影片與視覺中心副主編、四川省青少年文聯攝影專委會副主席

截稿時間:

2021。3。30

大眾評審:

2021。4。1-4。6

專家評審:

2021。4。8-4。15

公示時間:

2021。4。16-4。21

頒獎時間:

2021。6

作品要求:

1。本次大賽主題:《博物之眼——-首屆成都自然影像大賽》。所有含成都範圍內的動物、植物等,體現成都自然生態主題的照片、影片作品均可投稿參賽。

2。自然影像作品僅限成都範圍區域內拍攝,作品主體超出成都地域則自動失效。

3。自然影像的攝影作品須為彩色照片,影像作品需保留原始檔案,以便獲獎作品核實及結集出版。動植物類須填寫物種名稱和拍攝地點,所有投稿作品均需附帶簡潔文字說明,文字主要資訊包括拍攝地點、物種名稱和相關的故事。(300字內)

4。每人提交圖片作品數量最多20張,影片最多5條,成績根據最高成績進行評比。

5。謝絕提供電腦創意或改變原始影像的作品,即參賽照片僅可做亮度、對比度、色彩飽和度的適度調整,不得做合成、增減、大幅度改變色彩等技術處理。

6。為保證清晰度,上傳圖片統一按照JPG格式,檔案長邊保證每張3000 px以上。作品附上有效通聯,作品入選後我們將通知作者提供數字原始檔案:NEF或RAW格式。

7。影片格式為MP4,編碼為H264,25幀,解析度不低於1920*1080。時長不低於15秒、不超過5分鐘。

*更多詳情見活動頁*

主辦單位:

四川省青少年文學藝術聯合會

承辦單位:

四川省青少年文聯博物專委會、四川省青少年文聯攝影專委會

協辦單位:

米拍攝影社群、四川青少年文藝網、四川博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