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智慧農業大資料物聯網平臺將成為指導種植計劃的大資料

發展現狀

設施農業生產現在存在著幾個問題,農戶、農企、專家、政府、消費者等都存在困惑。農民種植農作物的市場風險巨大,種植積極性低,科技支撐能力不能適應設施農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傳統觀念、傳統品種、傳統技術仍在生產中占主導地位。絕大部分設施農業經營者都缺乏企業化的運營和管理,也沒有工業化的生產過程控制。產品銷售困難,經營風險較大。正是這個原因,使得設施農業發展滯後、設施農業生產經營的全產業鏈都面臨著諸多問題,各環節的利益都得不到合理的保障。急需用科技化、資訊化、智慧化的手段來解決設施農業全產業鏈所面臨的困境,從而實現設施農業產業鏈產供銷一體化,合理保障各環節利益。此平臺的實施主要是將物聯網、大資料、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資訊科技應用在設施農業領域,將改變傳統的人工操作方式,採用先進的感測器及成熟的採集技術,對棚內的資料以及市場資料進行採集,形成龐大的資料,進而提供有效的大資料物聯網服務,可有效實現大棚管理智慧化、資訊化、可影片化,提高大棚種植效率、幫助致富。從而解決設施農業全產業鏈所面臨的困境,實現設施農業產業鏈產供銷一體化,合理保障各環節利益。提高設施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促進不耐儲生鮮農產品的產銷平衡,實現有效供給。用資訊化的手段有效對接農業產業各環節,形成資源的平衡利用。

建設原則與目標

(一)建設原則。

專案建設以基於物聯網、頂層設計、運營引領為原則。

(二)建設目標。

設施農業物聯網建設從幫助節本增收、致力地區農業發展兩個目標出發,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示範基地。

基於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信用評價檔案,專家講座及相關知識培訓,強化品牌宣傳,建立農產品產源地電子商務系統。

智慧農業大資料物聯網平臺將成為指導種植計劃的大資料

幫助節本增收

本著幫助節本增收的目標,透過感測裝置感知農業生產環境、人工錄入生產資訊和市場資訊,並對農產品的種植、生產、流通等節點進行專業指導,積極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的網際網路化。節本增收的建設目標從兩方面實現,一方面幫助節省資本投入: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根據使用者錄入的基本生產品資訊,結合物聯網平臺的幫助,使用者可以自行統籌調節農產品的結構,達到供需平衡,在農作物茬口更換期間,依託平臺農產品產出的時空分系統,進一步調整下一給週期農產品結構,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穩定農產品的價格,增加使用者種植的自信心。大資料物聯網平臺將要完成以下資料產品服務的建設:墒情檢測、溫溼度實時記錄監控、高低溫報警、遠端智慧灌溉操控、積溫計算工具、天氣預測工具、技術服務需求的時空分佈、投入品需求的時空分佈、農產品價格時空分佈,所有的操作都將融合到大資料物聯網終端APP中,減少農作物生產過程中人力的投入。另一方面建立農產品安全保護機制:包括在農作物生長週期中配套病蟲害監測、災情監測、苗情檢測等系統,農產品產出最佳進貨銷售路徑匹配系統,實現農產品品牌營銷,幫助使用者提高農產品產品價格,增加收入。智慧農業大資料物聯網平臺將成為指導種植計劃的大資料服務、生鮮農產品流通的大資料服務、基於信用評價體系的全產業鏈的金融服務。

致力地區農業發展

透過運用網際網路技術採集使用者資訊、種植資訊、生長環境資訊、農資資訊等方面的資料,分析整理並建立資料庫。根據採集的資料建立關係模型,以GIS圖的形式實時準確的瞭解農作物分佈資訊,透過GIS圖,能夠實時動態展現各市、縣、行政區農產品產出量的分佈、農產品價格分佈、農產品供需分佈、農產品最適流通路徑等相關資訊。大資料物聯網平臺根據錄入資訊合理準確推算農作物所處物候期,及時將栽培、肥水、病蟲預防與防治資訊推送到APP終端,有效將農產品病蟲害農藥治療方向轉變為預防方向,嚴格監管農資農藥投入品流通種類,減少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使得環境汙染減少,同時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同時有效保障消費者對農產品的知情權,增加對當地農業使用者的信任度,最佳化農業產業生態環境,有利於生態保護。

建設內容和規模

設施農業物聯網”由感測裝置、傳輸裝置、影片監控裝置和服務管理平臺共同組成。利用感測器實時採集棚內空氣溫溼度資料,透過移動網際網路絡傳輸至服務管理平臺,服務管理平臺結合作物生長週期和環境管控引數透過大棚管家實現對棉簾的自動卷放、風口的自動開合、遮陽的開合,使作物始終處於系統設定的最優溫溼度環境。從而節約人力、提升管理、提升農產品品質。

專案建設內容分為四部分:

第一:物聯網感知層、傳輸層的建設;

第二:大資料物聯網、知識庫的建設;

第三:資料庫、知識庫的應用層(大資料服務)的建設。

第四:影片監控系統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