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決定一個人發展上限的不是天賦和努力,而是破局思維

決定一個人發展上限的不是天賦和努力,而是破局思維

作者:王智遠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人的思維是有層次的,你當下的難題

往往需要提高一個思維層級來解決。

不論是工作還是學習場景中,有的時候為了某件事你已經很努力了,可是還改變不了現狀,內心就像陷入了一座

“三角洲迷宮一樣”

,無法逃脫出來,迷茫又焦慮,原因是什麼?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這個層級的問題,很難用這個層級的思考方式來解決,我們需要靠更高維的思維來“破局”。

這種場景想必你也遇到過,

比如:

想減肥—少吃—瘦了—忍不住又吃了—又胖了—先減肥,迴圈。

你很忙—天天加班—狀態不好—亂—情緒低—效率低—變得更忙。

我們很無奈的發現,自己做了太多努力,並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就像驢推磨一樣,只知道往前衝,卻沒發現“被矇住了眼睛”

,一圈一圈的往前衝,但本質上,一直還在“原地打轉”。

每個人都生活在

“自己的局裡面”

,而這個局就是自己的

“慣性思維”

,由自己投身其中,像獵豹創始人傅盛認知三部曲所說: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要想破局,必先識局

,首先就要找到某個方面是否陷入了“低認知的死迴圈”,然後找到關鍵的鏈條,進行打斷重塑,

讓其進入“正向迴圈”軌道。

決定一個人發展上限的不是天賦和努力,而是破局思維

01

“四維”立體破局。

人生當中,我認為有些無解的事情,在努力也解不開,那麼什麼樣的事情被稱之為無解的事呢?

就是那些讓讓我們陷入“死迴圈的怪圈”,怎麼走也走不出來的事情。

比如我前段時間想學習英語,考MBA,提升下自身的能力,開啟下自己更豐富的視野格局,但是卻發現“忙了幾個月”卻根本沒有時間去學習。

在比如很多年輕人想透過創業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卻發現“沒有第一桶金”你根本創不了業等等。

這些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相信你也深有體會,提到“死迴圈”這個詞彙,多數人就有感覺,這些“死迴圈”就是一個又一個局,往往這些局會把自己死死的困住,讓自己的固定思維像關在“囚籠中”一樣,動彈不得,

那該怎麼做呢?答案就是:

“破局”

什麼是破局思維?

局就是系統,破局就是打破原有的系統,進入新的系統,透過新迴圈來迭代舊行為或者認知,個人行為學中,

多數的局是符合規律的,不需要動腦思考有序的行為。

要知道,真正的高手並不是比我們能力強,智商比我們高,定力比我們好,而是

他們思考要比我們深,見識比我們廣,他們看到了更大的系統。

識局的核心是對當下的自己做的事情,

目前的狀態有一個完整,清晰的認知判斷”。

怎麼做判斷呢?

第一:詢問自己是否對當下的“狀態滿意”。

第二:這種迴圈從短期,長期兩個維度看是否有益自己。

兩者都不具備,就要有意識的去找到打破“局面”的方法了,

改變的前提是從“狀態”開始的

,從基礎的有意識到覺醒,

大腦就會刻意的要求自己要調整狀態

,從而再到“行為”的變化。

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有兩個“迴圈模型”即:正迴圈和“負迴圈”,正迴圈的表現像一個PDCA模型,策劃,實施,檢查,改進。

請記住,負迴圈的考核標準為“是否對自己有益”,那麼負迴圈是什麼樣呢?比如你很忙天天加班,狀態不佳,情緒紊亂,變得更忙更亂,這就很典型。

這時破局的核心是“打破迴圈”,怎麼做呢?

原本你很忙沒時間思考,現在每天給自己設定一個固定時間,來最佳化本週工作的情況,方向和可以改進的地方,下週的核心計劃等,這樣你就會慢慢進入正向的狀態。

光有正向行為是不夠,還需要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我們在鼓勵別人的時候經常說:“你好好加油,你好好努力”,多數人就去執行,去做了,可是沒有思考“勤奮是否有效的問題”。

我把勤奮分為四個認知:

1。低水平的勤奮

2。方法論的勤奮認知

3。小目標,有核心的認知

4。有戰略,有執行,有計劃

低水平狀態中,就是除了感動自己,沒有太大提升

,也是很多人停留的層面,意識到加班無效,還不認真思考,還照樣這種狀態。

稍微好一些,

有方法論的勤奮,會找到工作中的各種“方法”,然後融入進去

,不至於自己這麼累,這種勤奮的核心是遇到的問題會用別人方式來解決,所以有方法的人,願意去嘗試,學習。

第三種適合於工作場景,

自己有計劃,有目標,有些基礎認知

,不需要領導天天督促著,就可以去做,但只能在“能力圈”遊刃有餘,高一個維度就無法掌控。

第四種是

知道戰略方向,這件事做的目的是什麼,未來我要達成什麼結果

,這個結果對自己,對工作有什麼幫助,同時明白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主戰場,賽道在哪,然後基於這個做事。

這四種狀態可以對標自己,看看”認知結構“在哪個層面,

若想破局,基礎認知至關重要。

所以我們在做某件事的時候,不僅僅要盯著“事情層面”,更要看看事情背後的本質,

背後涉及的“點,線,面,體”,然後才不至於陷入負迴圈的處境中。

決定一個人發展上限的不是天賦和努力,而是破局思維

02

“控制點”破局。

如果把“人生”這段時間軸可量化,你會發現我們終其一生最多80年,它的開始是出生之日,箭頭的重點是“生命結束之時”。

在這幾十年當中有的人“終有成就”,有的人“一塌糊塗”,兩者所差距的不僅僅是努力,學習,機會,

還有一個最佳的關鍵因素,就是“控制點”的引用。

何為控制點:

網路給予定義的是:指個體認識到的“控制其行為結果的力量源泉”,如果這種力量源泉來自於學習者的外部,稱之為

“外部控制點”

,如果來自於學習者的內部,稱之為“內部控制點”。

從個人成長角度,我把他理解為

“短期的山頭”

,能控制住的點,

你想到達山頭中間的行為稱之為

“目標策略”。

當下,明天,下月,明年所做的事情都是為

這個“山頭”所服務的

,當到了這個山頭,再去尋找下一個“控制點”,這樣人生才會呈現昂揚向上的曲線。

比如我的朋友,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實習工作在臺裡做主持人,兩年後轉型在4A公司做活動策劃,他三年後的期許做到“4A的營銷總監”。

那麼這個“崗位”就是他的短期控制點

,如果想要達到這個控制點就要反推自己當下要付出什麼樣的行為,學習哪些相關的內容,

最後才能達到這個高度,怎麼建立高壁壘

,這也是有些同齡人中,那些出類拔萃的人所用的策略。

控制點的核心能夠讓我們從“結果”看當下,也就是假設三年後我就是“4A的營銷總監”,現在我要付出什麼努力。

控制點對於“破局”也起到了“牽引的作用,

目標和控制點不同的是,目標是“我要達到的結果”

,而控制點是“我不僅僅要達到這個結果,還有所有控制,這個控制就表明在結果之上,我還要建立有效的“壁壘”。

在工作中,你應該看到多數這種情況:

有的人在企業混的風生水起做到了總監,高管等職位,可是離開了平臺,卻什麼都不是,

什麼也沒有了,

而有的人離開了平臺依舊非常的厲害,核心差的是什麼呢?

構建能控制的核心競爭力的“高壁壘”。

決定一個人發展上限的不是天賦和努力,而是破局思維

《個人成長控制點理論》

那麼怎麼構建“高壁壘”的控制點呢?

核心就是破局。

如果知道3年後和你一樣同齡的人也能做到這個崗位,那怎麼才能超過他呢?答案就是

“給自己提高競爭能力”

,比如他是本科學歷,你3年後是MBA,比如他只懂運營,你還懂市場營銷。

這就像一所圍牆,中心便是自己,圍牆有多厚,那麼壁壘就有多高是一樣的道理。

當自己意識到這一切重要性的時候,便從“內心”有了破局思維,倒逼自己去學習,改變,從而讓自己匹配上制定的“控制點”。

控制點可以讓思考變得更加清晰:

當自己站在制定的“控制點”看現在的時候,我們才會清晰的認知到,什麼是你應該珍視的,哪些是我們應該熵減的,做什麼會讓自己感到打心裡滿足而沒有覺得虛度光陰的。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去沙灘上看潮水褪去後,散落在泥沙上面露出的貝殼,一覽無餘的展現在自身面前,

此時我們不在瘋狂的尋找遇到問題的答案,而發現“答案有很多,就在眼前”。

人的一生,可以設定很多控制點來不斷提高自己,控制點的思考方式還有一種作用,即

設想自己的墓誌銘,來概括自己的一生應該什麼樣。

50年後,回首曾經你想在離開的時候,別人記住你什麼?然後,用這句話來審視現在的自己,當下的生活與前進的方向。

如果發現自己現在做的事情和未來毫不相關,那麼我建議你就該好好想想如何調整自己了,相反,如果發現和現在完全一致,那麼就證明自己找到了“使命”,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這也是很多和我一樣的同齡人經常說的話:

我未來要創業,我3年後要怎麼樣,可是發現想的和做的不一樣,實際與現實有偏差而無力改變,

最重要的因素,沒有“控制點”。

把“人生的時間軸上”分不同的控制點,你會發現它就像樓梯一樣,不同的臺階拼湊著奮發向上的道路,讓自己的人生也更加的清晰,

同時控制點也足以讓自己找到“高壁壘”。

破局的關鍵因素應該是擁有“上帝的視角”來看當下,用高認知的思維來解決低維的難題。

03

“層級”破局。

要知道我們的認知系統是非常複雜的,大腦中每天存在各種各樣的資訊,聲音,想法,評判等,

除了這些每天外界的攝入也會讓大腦陷入混亂狀態。

所以有時當自己下決心做一些改變行動時,經常是過了不久,又回到了無序狀態,精神上的熵增讓自己“半途而廢”。

大部分人陷入這種狀態的核心

是不知道自己努力是否有效

不知道改變能不能持續

甚至在短期和長期利益中博弈,更是無法抉擇,即使想破局

,狀態也是困惑,糾結的。

從而當下的問題也就成了一團迷霧,無法看見其本質,不過儘管我們的思維方式有極其的複雜性,但是大腦在思考和決策的時候,還是有不同的邏輯層級。

我認為層級的破局,夠有利於我們提升自身認知,從而更系統的去看“遇到的問題”,我把它分為4個層級:

分別為:

價值觀層,能力層,行動層,環境層。

決定一個人發展上限的不是天賦和努力,而是破局思維

《個人成長層級破局理論》

1.價值觀層面

價值觀直接折射個人對(事物)問題的客觀看法,以及驅使自己行動,結果的意義和對作用效果的總體評價。

他就像我們內心的一張信念拼圖,

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事物和處事的方式

,我們在思維破局上傳統思考的方式是:

為什麼會這樣,這件事重要不重要,這件事原本不該這樣,到底怎麼做等。

2.能力層

個人的能力包含了知識結構,社會工作經驗,變通的思考方式等,它和成長性思維有重大的聯絡,遇到問題的每一個選擇都代表能力範圍的認知。

能力層對於破局最重要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力層再升一個維度便是基於能力的“創造性”。

3.行動層

表述自己的“行動力如何”,做什麼,有沒有去做等等

,即能力的挑選和實際的發揮是否匹配,指示我們如何用自身能力去做事情。

行動層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不重要的部分”,

核心在於“意志力”的控制

,比如一個人想從負迴圈走向正迴圈,行動層雖快,但堅持幾天就放棄了,核心差距就是“意志力”方面。

4.環境層

包括了對身體以外條件的感知,比如人,做的事情對應的地點,金錢的影響等等。

比如你受不了肥胖的身體,想減肥,可是沒有良好的環境因素也可能是無法“破局”走向正迴圈的理由。

在思維的層級中,

每個層面的思考都會對下面的思維層次產生嚴重的影響,而更高層次的改變,將會向下傳遞

,從而在低層次上產生相應的改變。

層級越低的問題,越容易破局,日常中我們多數遇到的都是環境因素和行為因素造成的問題,當問題是在價值觀層級的時候,解決的難度相對就比較大一些。

一般來說,

低層級的問題,在更高維度的層級可以找到解決方案

,反過來理解就是,一個高層級的問題,用一個低層級的解決辦法,則難以有效果。

就像有的人“窮”,工資低,

感覺就要省吃儉用一樣,

大多數人是想到“趕緊節省”,少買衣服等,他們只是從外界和行動層面上去思考,認為環境不好,個人努力不夠,但這樣的思考終究不能真正的破局。

破局的核心在於找到“本質”:

如果用上述的層級來推演,首先從環境層來看,貧窮的人依然身邊有很多人很富足,並且現在網際網路讓整個社會彼此連線和溝通更高效率,反之來說是一個更好的致富環境。

從行動層分析

,目前賺的少,拮据,索取,甚至願意花寶貴換取金錢的節約,而不願意讓自己投入更多學習。

從能力層看

,之所以窮是因為能力不高,沒有專業技能,或者做著邊緣化的工作,也沒有什麼組織領導能力,隨波逐流。

於此,

從價值觀層面看往往是賺的少,我和別人是競爭關係

,需要節省,我必須減少開支才能擁有更多財富。

簡單的推演你會發現,

上一層的思維模式直接影響到下一層級的思考方式

,當我們把層級梳理清楚後,在從高層次到低層次對思維認知從新定義,那就可以做到“真正的層級破局”了。

基於這個核心,我們就不會把窮放在“省錢”上,而是規劃自己,提升能力,透過自己的能力來吸引金錢流向自己,

這樣所處的環境也會變得更有利於自己的個人發展,從而進入正向迴圈,實現真正的破局。

層級破局的核心在於“思維方式的轉變”,

在更高維度上進行改變才會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產生質的變化。

決定一個人發展上限的不是天賦和努力,而是破局思維

04

破局的核心在於“格局”。

丟擲做事層面的“破局”,個人成長與低效率的破局外,其他方面的困局的根在於“思維上”,那麼思維會直接影響到什麼呢?

答案是“格局”。

我們經常聽到這句話: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格局,就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就有什麼樣格局,而人生多數的問題,往往是因“格局太小”而起,又因格局方法而終。

事業上,工作上,很多人出現滑坡的原因,在於他的格局有限,具體有兩個層面表現:

1.太注意細節,在乎眼前利益,而忽略長遠的發展

2.視界受限,看不起未來趨勢,過於墨守成規。

這兩種表現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影子,格局和“金錢”本質是無關的,而是在於做事的態度,與人相處的品德上。

第一個表現:重視眼前,輕視未來。

我在網路上看到過一則調查,說如果給經濟收入一般的人一筆錢,他們對於金錢的使用往往會在購買一些物品上投入精力,比如“車子,家居,衣服”等等,

但很少有人選擇去投資,或者提升自己。

如果從長遠角度看,後者是更合理的選擇,用來投資,理財能讓我們多一些收入渠道,用來提升自己,能夠讓自己在未來更有競爭力,同時提高收入。

但前者也不是不合理,但卻難解決本質的問題,最終這筆錢消耗完,還是回到原點上。

同樣的道理,工作中也是一樣,

有些人在年輕的時候為了幾千塊錢的工資而忽略了更好的成長機會。

雖然我們要專注於當下,但人生時間軸是一件漫長的路,如果不多為將來考慮,只顧眼前,往往就無法走得太遠,

很多人眼前的困局,其實是前幾年決定的。

第二種表現:視野受限,墨守成規。

要知道,現在網際網路發展迅速,很多行業受到極大衝擊,如果我們不能與時俱進,同樣也會出現困局,甚至於直接出局。

現實中,和那些跑在前面的人比,很多被困在後面的人,他們的能力與前面的並沒有差太多,態度也很端正,只是彼此所處的環境不同,一

個在快速發展,一個在敗退。

所以很多時候,

努力還是有用的,你比別人跑的快一些,幸運的規律也就多一些

,而所謂的幸運,其實就是建立在長遠的“視界”上。

你只有看得遠,看得清未來,才有機會成為幸運兒,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這些都屬於“格局”的範疇。

問題都是因格局而起,自然也要因格局而終,破局的核心,就重在格局的修煉和突破上,智遠總結大概分為6個方面的提升,

思維層面要打破枷鎖,不要故步自封,多聽少說,與優秀的人交往,提高認知層次。

做事層面

,要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

處事方面

,要追取人生的意義,探索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的使命,人因“使命”而偉大。

溝通層面

,要有效的溝通,站在對方角度考慮事情,理解別人,會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朋友。

管理層面

,不做英雄主義,不搶功勞,注重團隊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工作,生活,事業陷入“死迴圈”,卻總找不到“解題思路”的核心原因就在於“破局思維”。

寫在最後:

決定人發展上限的不是能力,天賦

,而是做人做事的格局,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若想有作為,就要有破局思維,

找到那個最適合自己的發力點,然後拼盡全力去重新建立起自己和這個世界的聯絡,融入一個更大的“局”

,並從中受益,這才是起點吧。

作者簡介:

王智遠,網際網路學者,代表作《複利思維》熱賣中;左手科技網際網路,右手認知成長;做穿越週期的成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