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玩個遊戲還玩出鄙視鏈?別鬧了。

玩個遊戲還玩出鄙視鏈?別鬧了。

1

最近刷知乎的時候總是看到一個題在我眼前晃,問“為什麼3A大作玩的越多就越牴觸手遊?”

對這種問題我是看都懶得看的,結果過了幾天又看到一個“為什麼說PS5是土豪的玩具?”,看的我直翻白眼。

PS5還能是土豪的玩具?

PS5不典型的便宜實惠遊戲機麼。

現在顯示卡這價格,明明組裝機才是土豪的玩具。

鄙視鏈這個東西很常見,這時代早就是萬物皆可鄙視鏈,前一陣子還出了一個鄙視北大教授第一學歷不好的考研黨,我都看傻了。

學歷鄙視雖然不可取,但學歷鄙視鏈好歹是個清晰的鏈條,並且存在一定的邏輯性:清北互黑,然後他倆一起鄙視傳說中的top3(可能有10個),然後C9一起鄙視985,985鄙視211,211鄙視一本,一本鄙視二本三本,二本三本鄙視專科,專科鄙視沒上過學的,更神奇的是沒上過學的還能反過來鄙視上過大學的,衝著上面的人一通噴。

閉環了,家人們。

更牛X的是那種螺旋昇天的迴圈鄙視,比如萬年不變的地域黑話題,誰都在鄙視鏈上游,誰都是被鄙視的一方,鄙視永無止境。

但是在眾多鄙視鏈裡最混亂的,非遊戲圈莫屬。

以前網上就有一個遊戲圈鄙視鏈的梗圖,遊戲之間關係互相穿插連線,不知道的還以為看到了福爾摩斯的案情分析圖。

偏偏在這種複雜混亂的環境下,玩家們還總能找出一條主線來,而且主線還不斷更新迭代,每過幾年都會更新一下戰爭版本。

當年的單機網遊之爭隨著國產單機被打爆一度銷聲匿跡,07年仙4死後正盜版之爭又成了一段時間的主線,但他們都在手遊面前被碾碎。

當年CS玩家和CF玩家的大戰曠日持久,戰火一直延續到今天,在FPS的世界裡CS玩家和三億滑鼠的槍戰夢想天天隔空剛槍,在這戰鬥主線之外,使命召喚和戰地玩家也經常過來湊湊熱鬧。

你問我站那邊?

對不起,小孩子才選擇,我全都玩兒,我是消費者,我是爹。

而DOTA和LOL的大戰更是從雙雄爭霸活活打成了三國演義,每天都能看到關於“DOTA為什麼不火”,“王者抄沒抄LOL”,“LOL過氣了沒有”,“DOTA怎麼還活著”之類的爭論。

而為了這類遊戲到底是dota like還是MOBA,到底誰抄了誰,誰的難度更高,難度高好還是難度低好,火和好哪個重要這些問題又能戰上起碼1000層樓。

當年還能在這段鄙視鏈裡蹭一蹭存在感的星際魔獸已經乾脆被打出戰團,只能抱團在牆角瑟瑟發抖。

而在這些大主線之外還有一些支線任務豐富著戰火的激烈程度:

我的世界和迷你世界的大戰,電腦吃雞和手機吃雞互相看不順眼。

現在平臺之間的互噴成了新的主線任務,關於主機到底比手遊優越多少的計算又開始沒完沒了。

奈何PS5護航大作卻是《原神》。

得嘞,黑暗又降臨了。

哎?我為啥要說個又呢。

因為剛上線手遊的時候,已經黑暗降臨過一次了。

2

鄙視鏈是一個非常魔幻的東西,遊戲圈的鄙視鏈就更魔幻了。

以前這些東西雖然討論激烈但大多是大家網上對噴互相祖安,但這幾年這種鄙視鏈有一種破圈然後發展到線下的趨勢。

都是廠家的韭菜,誰比誰高貴啊?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遊戲玩的多竟然成為了一種可以拿出來炫耀的資歷,而那些有認證的遊戲時長和獎盃也成了逼格的證明,動不動就見有人蹦出來說,自己什麼什麼遊戲“白金”了,然後開始對遊戲進行點評。

甚至曾經發生過一個很詭異的新聞,說淘寶上有出售一些鄙視鏈上游的遊戲截圖,用來讓雲玩家假裝自己是資深玩家,這新聞看的我淚流滿面,雲玩家太難了,不但處於鄙視鏈最底層天天被人虛空打靶,為了爬鄙視鏈還要去淘寶花錢買截圖。

就讓我更迷惑了,既然都已經知道自己在鄙視鏈最底層了,何必非要進這個鄙視鏈裡受罪。

要知道,那些鄙視鏈上游的玩家最難受的絕對不是被你用更深的資歷甩了一臉,而是當說出自己的資深遊戲履歷時,對方問一句“應用商店怎麼搜不到?”。

如果後面補上一句“不能聯機有什麼意思”效果格外佳。

畢竟無視才是最大的蔑視。

很多網友的衝浪手段,還是太單一了。

3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遊戲玩家這個稱號概括的不是一群人,而是很多很多群人,這群人的興趣、遊戲偏好、操作習慣、對“遊戲”這個詞的理解都完全不同。

大家都是遊戲玩家,但根本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從玩遊戲的裝置上看,有用電腦的,有用手機的,有用遊戲機的,甚至放大點還有桌遊黨。

電腦黨裡可以細分出臺式黨和筆記本派;

手機黨裡有果子黨和安卓黨,安卓黨裡還有米粉花粉等等細分領域;

遊戲機裡有家用機、掌機、街機。

按照遊戲型別和玩法來劃分更是多到嚇人,僅僅一個視角就有第一人稱、第三人稱、俯視、45度、橫版等等等等的差別。

至於按照遊戲型別分,那就分不完了。

每種遊戲都有自己的受眾,這些受眾中有一部分重合交叉,但很少有人能做到來者不拒。

大家雖然都是玩家,但其實其中大部分根本就沒有共同話題。

我都不知道多少次看到有人說“不喜歡回合制,覺得一人打一下很弱智”了,那些從回合制時代過來的老人家看到這種話心裡肯定會不爽,他們可以理解回合制裡面的深度和樂趣,但是要怎麼給對方解釋呢?

尤其是對方根本不想聽你解釋的情況下。

最魔幻的地方在於,玩家之間不但分型別,還分電波。

有一些人很喜歡開放世界,但就是玩不來某幾個開放世界大作;

有些人很喜歡動作遊戲,但就是覺得某個動作遊戲手感不好;

有些遊戲劇情裡面藏著屎,但是有些人就是能覺得這臭味是臭豆腐。

然後,大家為爭論這個遊戲到底好不好玩又要撕起來。

到了這些年手遊和直播發展,泛玩家這個概念出來後,雲玩家也被算成玩家的一種,這就更魔幻了,因為在遊戲討論中又出現了大量無意義討論,出現了各種“我覺得”和“不就是”。

學歷鄙視鏈好歹還有唯一的分數可以當做鄙視依據,這麼多群體互相之間依靠不同維度互相鄙視,那不亂才奇怪。

4

隨著上網衝浪的時間越來越長,我發現大家其實根本沒有溝通。

大家只有吵架,沒有溝通。

簡稱自說自話。

在溝通中,細緻的論證極為低效,大家最簡單的操作方式就是尋找和自己觀點相同的人,然後怒噴和自己觀點不同的人是傻X,為了精細化區分,就給不同的人貼各種標籤。

這種情況下,“玩家”就會出現一個身份混淆的問題。

“愛玩遊戲”這個概念,其實和“愛看書”差不多,屬於看起來簡單但範疇極大的內容。

愛看書的也有愛看各種雞湯的,看各種理論書的,愛看小說的,愛看網文的,遇到標榜自己愛看書的人,想要分個類就很難辦。

不同的就是影視領域,你說自己沒事“看看電影”、“追追劇”、“刷刷影片”,都有清晰的指向,讓人一聽就知道你的主要娛樂內容是什麼區域的。

當大家都被一個“遊戲玩家”的標籤給概括起來的時候,他們就不得不在同一個圈子裡討論與被討論,某個群體做出了奇怪的事,其他人也要背鍋,某個群體被鄙視了,其他人也要跟著被鄙視。

這時候對玩家來說,就只能劃清界限,來一波遊戲玩家細分法案,仔細區分出“手遊玩家”、“頁遊玩家”、“網遊玩家”、“單機玩家”、“主機玩家”,進而開始排座次論,然後拉出一條優越感清單。

殖民者當年全世界挑事的時候最擅長的就是給原本一體的人劃分出細分品種,劃完了不知不覺原來的同族就會開始互殺。

搞笑的是,很多遊戲玩家主動自覺的就做到了。

大家明明都是被割的韭菜,何必要互相有優越感呢。

5

優越感這個東西不復雜,但是把自己的優越感建立在自己的喜好上就讓人很難理解。

本來用穿戴一樣的奢侈品來產生一種接近大佬的錯覺就已經夠讓人無語,你就算和大佬穿完全一樣的衣服,戴完全一樣的飾品,揹著完全一樣的包,你和大佬也不一樣。

而用喜好來彰顯自己的品味就只能讓人滿頭問號。

奢侈品還需要被收割一下錢包,好歹能側面證明一下經濟能力,你的喜好很高貴,這個事到底是誰規定的?什麼是高貴?到底高在哪?貴在哪?

你玩的遊戲比別人的好玩,比別人的更受歡迎,比別人的更特別,這和你的優越感有什麼關係?

這是遊戲公司牛X,你有啥?

你玩的遊戲再好,和別人有什麼關係,又和你自己有什麼關係,輪得到你拿一個內容消費品去踩別人?

搞這種遊戲鄙視鏈本質上就是一種大跨度的精神寄託,用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別人更好來獲取滿足感,透過幻想自己和自己粉的那個東西有高度強聯絡來將對方的成績轉嫁到自己身上。

說簡單點,就是沒什麼可裝的了。

不管你玩什麼遊戲,是單機也好,是網遊也好,是手遊也好,全都是遊戲公司的使用者,唯一用處就是掏錢消費遊戲,養活遊戲產業鏈上的這些人。

還成天叫自己玩家,什麼家啊?

做出成績才能叫家,消費者就消費者。

都是小老百姓,都是遊戲公司的ATM,別捲了,好好休息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