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3歲前,父母再難也要自己帶娃,好處太多了

“自己帶孩子好,還是請別人幫忙帶娃好?”

這個問題,經常困擾著年輕父母。

如果一方辭職迴歸家庭,常常面臨著各種棘手的問題:經濟壓力陡增、重回職場困難重重、以及潛在的家庭矛盾。

可如果請別人來看孩子,似乎也並不輕鬆:請專人照看孩子,也是一筆鉅款投入,而且還擔心有可能面臨的安全問題。

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李玫瑾教授曾經多次表示:

“如果父母有條件的,孩子3歲前,一定要自己帶,好處太多了。”

孩子3歲前,父母再難也要自己帶娃,好處太多了

IHUMAN MOM

3歲前,是孩子一生中最依賴父母的時期,父母的陪伴和關愛,能為孩子的一生築牢安全感的基地。

孩子出生的頭三年,是他成長的黃金時期,父母千萬不要錯過。

一歲前,孩子的需求很單一,他的生存完全依靠他人。

母親的及時哺育、懷抱、安撫,能讓孩子建立起對世界的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根據艾瑞克·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1歲前兒童需要透過與照料者的交往,建立對環境的基本信任感。

得到較好照顧和迴應的孩子,能克服信任——不信任的矛盾,並與養育者建立親密的安全型依戀關係。

如果錯過了這個關鍵期,親子將有一段情感缺失的記憶。

演員陶虹直言自己跟母親的關係很“生分”,很多內心的想法都不願意主動跟母親交流。

孩子3歲前,父母再難也要自己帶娃,好處太多了

IHUMAN MOM

談及原因時,她追溯到自己的童年,一出生就被送到別人家寄養,2歲前都很少跟母親接觸。

她跟母親的“隔閡”,從那個時期就已經種下了。

很多人認為,孩子還小沒有記憶,交給誰撫養都無所謂,其實恰恰相反,

孩子對照顧者非常敏感,他只會與身邊的照料者形成依戀關係。

對此,

心理學家安斯沃思曾經發明過一個經典實驗——陌生情景試驗,

用以測評依戀關係。

透過觀察兒童在母親在場、分離、重聚時,對待陌生人的反應狀態,他把依戀分成以下三種類型:

安全依戀型、不安全依戀——迴避型和不安全依戀——矛盾型。

只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會表現出對母親的依賴、親近和渴望。

追蹤實驗還顯示,安全依戀型的兒童在學校裡更受歡迎,更少經歷社會性焦慮,甚至可以預測成人後戀愛關係的性質。

所以,父母要儘可能地自己照顧孩子,與之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這是奠定一生親密感的基礎。

李玫瑾教授曾經指出:“

早期的撫養越到位,孩子未來越好管。

很多孩子性格叛逆、暴躁,很可能是因為早起撫養缺位,導致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失去了控制力。

3-6歲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3歲前能精心撫養,並立恩於孩子的父母,才能牢牢把握住施教的主動權。

該給予陪伴的時候父母缺位,導致情感連線斷裂,父母的每一句教導,都會變成刺耳的嘮叨。

電視劇《小歡喜》中,有一個叫季楊楊的男孩,從小跟著舅舅長大。父母身居要職,整日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成長。在“寄人籬下”的那段童年,他只跟舅舅親,對父母既渴望又懷有深深的怨氣。

後來季楊楊高三時,父親季勝利想要好好教育兒子,讓他考上一個好大學,卻發現自己已經管不了了。

孩子3歲前,父母再難也要自己帶娃,好處太多了

IHUMAN MOM

季楊楊心裡總是懷有一股怒氣,刻意與父親作對,兩人常常針尖對麥芒,動不動就吵架。

究其原因,有親子感情的疏遠的成分,更藏著這個大男孩對父母缺席他童年的報復心理。

“我小的時候你們不曾管過我,現在我長大了,也休想來管我!”

早年未曾得到父母陪伴和照料的孩子,不會感受到父母的“恩”,更不會服從父母的“管”

。父母失去了“導師”的身份,教育的力度便會大打折扣。

而3歲前跟孩子建立起親密關係的父母,更容易透過情感引導的方式施教,幫助孩子塑造好性格和好習慣。

記得佟麗婭在節目中提到,自己工作很忙,一年至少要拍3部戲。但是即便工作量大,她也竭盡所能陪伴兒子成長,拍戲時就把他帶到劇組。

孩子3歲前,父母再難也要自己帶娃,好處太多了

IHUMAN MOM

兒子很早就鍛鍊了很強的社交能力,見誰都不怯場,陽光又開朗,特別愛笑。

得到母親陪伴的孩子,一方面能感受到她的愛和親密,更容易接受她的建議;另一方面能鑄就健康性格的底色,自信、大方、有勇氣。

研究表明,0-3歲是大腦發育的高峰期。

胎兒

3個月——出生6個月

,大腦發育完成

50-60%

出生

6個月——3歲

,大腦發育完成

80-90%

可見,3歲前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一生的智力發展,父母應儘可能提供多樣化的刺激和體驗,促進大腦發育整合。

而請老人帶娃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隨意性和主觀性強,常常會在不經意間,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和節奏感。

對此,我深有體會。

女兒兩歲左右時,我重回職場,請母親過來幫我照顧孩子。母親愛子心切,時不時給她準備點水果、食物,陪孩子看動畫片時,也要配合解說,不停給孩子提問題。

女兒幾乎沒有自主思考的時間,全部都被姥姥的問題、嘮叨、勸說填滿。

這種沒有節奏感的養育,特別容易分散孩子的精力,導致專注力下降。

對於孩子的成長,蒙臺梭利有句名言: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打擾孩子。”

當你看到孩子“無聊”的擺弄樹葉、紙條、玩具時,他的大腦在飛速運轉,思維力在提升,他在認識、探索和發現。

父母要給孩子的時間留白,讓他們有機會在自己的世界裡思索一會兒,陪伴但不打擾。

孩子3歲前,父母再難也要自己帶娃,好處太多了

IHUMAN MOM

此外,還可以帶孩子更多的體驗新鮮的感受,接受多樣化的刺激。

例如參加戶外活動、做親子游戲、講故事看繪本、欣賞音樂,總之,越多的新奇感受,越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讓他變得更聰明。

李玫瑾教授說過:“

家庭撫養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更重要的是對子女的心理撫養。

養育孩子,註定是一場艱辛且充滿挑戰的漫長之旅。

在孩子成長的前三年,是生命中一段最珍貴的時光,父母一定要珍惜,現在多傾注一些心血,以後就少一些辛苦。儘可能地多陪伴孩子,抓住關鍵期關鍵養育,為他的發展助力。

這是為人父母的職責所在,更是最有效、最智慧的教育。

參考資料:

1。《心理學與生活》[美]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

2。《兒童發展心理學》[美]羅伯特·S·費爾德曼

作者:春雨布谷,用文字治癒你我。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洪恩教育所有,

轉載請留言。

長按掃碼回覆【

月卡

免費領 洪恩故事VIP月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