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關於顧誦芬院士,他們這樣說……

在大眾眼中,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顧誦芬是共和國的脊樑,為我國航空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同事眼中,他對生活要求極簡,對事業要求又極嚴,心無旁騖為國“鑄戰鷹”;在家人眼中,他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瞞著家人三上藍天。用文字和鏡頭記錄真實的他們看到的顧誦芬院士是這樣的——

走近顧總,思考人生

關於顧誦芬院士,他們這樣說……

《顧誦芬自傳》作者 師元光

從2009年開始,自己有幸參與編寫顧總傳記、整理回憶錄和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顧總採集小組的工作。聽顧總談往事是一種享受。他話語樸實,嚴肅中時有揶揄、自嘲。笑談之中,自己一個重要的收穫,就是對責任心、事業心和使命感這三個常用詞的重新認識。

顧總的人生經歷了三個階段:他從青少年時期到走上工作崗位、從事基礎性工作時表現突出的是極端負責的責任心;在成為一個單位、一個型號專案負責人時的內心動力源自強烈的追求卓越的事業心;在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國家重大專案決策的參與者以後,彰顯的則是一種捨我其誰的崇高歷史使命感。不同的人生階段卻又有同樣的昇華,這是他為國家和民族建功立業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應該成為青年一代人生設計的核心。

顧老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關於顧誦芬院士,他們這樣說……

新華社記者 胡喆

第一次有幸與顧老面對面、近距離採訪是在2017年,當時顧老是作為知識分子的典型被我們採訪報道。那時顧老已經87歲,但精神狀態很好,非常和藹可親,耐心地解答著記者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始終面帶微笑。

後來,我們的攝影記者又專門到顧老的辦公室和家裡跟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狀態,瞭解到他雖然快90歲了卻總是最早到辦公室,下班時還不忘把所有的燈關掉,每一個細節都能讓人感受到顧老作為一名傑出知識分子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品格。

顧老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祝顧老身體康健、萬事如意。

信仰的力量

關於顧誦芬院士,他們這樣說……

原《開講啦》節目導演 周彬芳

接到這個“任務”,有些不自信。因為對顧爺爺的印象太深刻和具體了,我怕我的文字表達不出這樣的深刻。

走進會議室,第一眼見到顧老,心裡發出驚歎,這也太不像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家了!伴隨著顧老的分享與講述,瞭解到顧老的經歷,他與飛機的故事,以及他對最前沿科技的關注和見解。他講述得很平靜,每一句話卻鏗鏘有力。我內心感概,原來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顧老是我國航空事業發展的一位重要奠基人。非常感謝能夠有這樣一次經歷,能夠和顧爺爺有這樣一次深入的交流。溝通結束,顧老和我們商量錄製時間能否安排在下午,後面我從單位同事那裡瞭解到,原來那天上午顧老還要去醫院看病。

敬佩、心疼。每一次回憶起這一次經歷,都覺得幸運和美好。

錄製那一天,顧老如期而至,我們現場感受了一場震撼人心的“開講”。

雍容風度 溫潤光芒

關於顧誦芬院士,他們這樣說……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央新影集團編導 朱童

初聞顧總大名,究竟是哪一年的事,已不可考。

2020年的夏天,有幸採訪了這位仰慕已久的航空界泰斗,他身上那種我們多年來在很多真正的“大家”身上看到過的雍容風度和溫潤光芒,真是令人心折。

而他綿軟的南方口音和單薄的身子骨兒裡,藏著的那顆熱愛航空、矢志報國的初心和那股求真務實、捨生忘死的勁頭,著實令人欽佩。

更令人動容的,是他對於“為了搞航空,我把母親給犧牲了”的終生遺憾,和他夫人江澤菲對他瞞著家人冒險上飛機的不滿——“他老愛騙人”。

從顧總的同事和學生那裡,聽到了很多關於他的趣事,希望將來能有機會從更豐富的角度去挖掘和呈現這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鮮活個性。

採訪中他很少說自己

關於顧誦芬院士,他們這樣說……

科技日報記者 矯陽

2017年,我第一次採訪顧院士,是在位於北苑的航空工業科技委辦公樓裡,見到了當年已經87歲的他。

印象中,顧院士很健談,思維也非常敏捷。採訪中他很少說自己, 我後來在撰稿時都是透過看《顧誦芬傳》、採訪他的同事和學生,才收集到更多的素材。

完成採訪後,我跟著顧老的助手,參觀了顧老的辦公室。辦公室很簡樸,各種書籍與期刊堆得到處都是,佔了滿滿一屋。

顧老溫和而慈祥,應我的要求,我與顧老合了張影,遺憾的是,這張合影找不到了。

這次採訪後,我完成了第一篇顧老人物稿——《顧誦芬:為祖國設計一流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