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史上最剛媽媽”:產後6小時透過博士答辯,5歲時一句話,造就一門新學問!

不知道大家信不信「3歲看小7歲看老」這句俗話,我是有點信的。

前幾天無意中刷到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趙昱鯤教授的微博,吃到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瓜」,也跟「7歲看老」有關。

他說,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女兒妮可

,前段時間生了個兒子。妮可的產程特別長,足足用了 24 小時才生下來。

“史上最剛媽媽”:產後6小時透過博士答辯,5歲時一句話,造就一門新學問!

一般來說,生孩子消耗了這麼多精力體力,之後肯定是要好好睡覺、好好休息的。但是妮可卻特別「剛」,

用 24 小時生完孩子,休息了 6 小時之後,馬不停蹄的去進行自己的論文答辯,並且順利拿到了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

“史上最剛媽媽”:產後6小時透過博士答辯,5歲時一句話,造就一門新學問!

幾個小時之內,完成了生娃、博士畢業 2 項人生大事,家庭事業雙豐收,要不是塞利格曼教授在影片中親口說起,還真是很難讓人相信。

1

妮可這個孩子小時候有多厲害呢?

塞利格曼教授的書裡專門寫過。

1998 年的時候,塞利格曼以歷史最高票當選了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當時他意識到自己身上責任很重,用很長時間來準備自己的就職演講。他在認真思考心理學在新世紀的使命是什麼,想了很久都沒有滿意的答案,這時候關鍵人物——

5 歲的小妮可登場了。

有一天,塞利格曼跟妮可一起在院子裡除草。

塞利格曼是一個目的性強又不浪費時間的人,所以就算是在除草,也是一心一意的除草,不做其他的。但是小妮可不一樣,她把草丟到空中,還又唱又跳的。塞利格曼覺得自己被女兒打擾到了,就責備了幾句,還把妮可趕走了。

“史上最剛媽媽”:產後6小時透過博士答辯,5歲時一句話,造就一門新學問!

過了幾分鐘,妮可又回來了,跟他說:爸爸,我有話要對你說。

塞利格曼也有點消氣了,就問:什麼事兒?

5 歲的妮可說道:爸爸,你還記得我 5 歲以前的樣子嗎?從 3 歲到 5 歲的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在哭鬧。

在我 5 歲生日那天,我決定不再哭鬧了

,那是我做過的最難的一件事。

假如我可以停止哭鬧,那麼你也可以不做一個壞脾氣的人。

女兒一句話,把塞利格曼說得一愣一愣的。

他意識到,自己一直是一個壞脾氣、愛抱怨的人,過去的 10 年裡,自己就像一朵烏雲一樣,在這個充滿陽光的家庭裡移動。

那一刻他也想明白了,不能透過校正孩子的缺點來教育孩子,

孩子有改變自己的力量,只要引導孩子發揮優勢,讓他自己下定決心就好。

自己女兒妮可所要的,以及全世界其他孩子所需要的,其實都是

積極的動機——愛、仁慈、能力、尊重

“史上最剛媽媽”:產後6小時透過博士答辯,5歲時一句話,造就一門新學問!

教育不應該是盯著孩子的缺點,而應該是要問:孩子怎樣才能獲得優勢和美德。所以,塞利格曼在他的就職演講中,正式提出了「

積極心理學

」的概念。

5 歲的小妮可的一句話,催生了這門研究幸福、意義、成就、愛等美好心裡和品格的科學。

我看塞利格曼自述積「積極心理學」誕生過程這段故事的時候,心裡感觸也特別深。我們很多家庭在跟孩子的相處中,其實也經常會犯類似的錯誤:

孩子考了 99 分,我們最先注意到的不是滿卷子的紅對勾,而是那一個扣了一分的叉;孩子興高采烈的分享有趣的經歷,我們卻可能最先開口問的是:你作業做完了嗎?

我們太希望孩子成功和完美,以至於總是盯著那些缺點和不足。

“史上最剛媽媽”:產後6小時透過博士答辯,5歲時一句話,造就一門新學問!

明明很想做孩子的「陽光」,卻成為了他們害怕的「烏雲」。

明明很為孩子感到驕傲,卻不自覺的潑起了冷水。

如果每個家庭都能用積極的心態、積極的視角來看待孩子,事情可能就會完全不同。

2

當初那個 5 歲起決定不再哭鬧的小女孩妮可,如今已經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博士學位和自己的孩子。

積極心理學也在塞利格曼教授等一批學者的努力之下,有了很多階段性成果。

很多研究和方法,我們日常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完全能夠用得上,大家也可以跟孩子試試。

1

每天記錄 3 件快樂的小事

心理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證明了

最能預測一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就是感恩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感恩水平越高,他的主觀幸福感就越高,生活得就越滿意和幸福。

“史上最剛媽媽”:產後6小時透過博士答辯,5歲時一句話,造就一門新學問!

而培養感恩之心,特別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記錄生活中幸福的小事。

美國心理學家埃蒙斯就曾做過這樣實驗:

他把大學生被試分為 3 組,做為期 10 周的干預。大學生們要每週寫一份記錄。第一組被要求寫5件感恩的事情,第二組被要求寫5件有爭議的事情,第三組被要求寫下5件對自己有影響的事情。

最後證明記錄感恩事情的大學生,明顯表現出了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更多的積極情感以及更少的身體不適。

日常生活的話,

每天記錄3件覺得比較順利或幸福的事情,就能夠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2

用積極的言語形容事情

研究積極心態和樂觀領域中,還有一個特別有啟發性的實驗,叫做「

修女實驗

」。實驗開始於1932年,科學家選擇了132位年齡在22歲左右的修女,進行了方方面面的測試。其中一項就是要寫一份關於自己的短小傳記。

科學家根據傳記裡積極和消極詞彙的頻率,把修女們按照快樂程度,分為了最積極、中間 2 組和最消極 4 個組。

最積極組的用詞大概是:

上帝為我的人生開了一個好頭,他恩賜我生命以無盡的價值。過去的一年,我在聖母學院受訓,我過得很快樂……

最消極組相對寫實:

我是家裡最大的孩子,我在女修道會教化學,第二年在聖母學院教拉丁文。蒙主恩賜,我會盡力完成使命。傳教、修道。

“史上最剛媽媽”:產後6小時透過博士答辯,5歲時一句話,造就一門新學問!

圖片來源:電影《見習修女》

因為修女的生活相對來說很規律,她們有相同的信仰、飲食、作息和居住環境,使科學家可以剔除很多變數,研究積極的表達,對健康和壽命是否有影響。

事實證明差異的確非常明顯,

在過了63年之後,修女們已經85歲。最積極組有90%的修女還健在,而最不積極的只有34%還健在。

而在修女們94歲時的回訪中,最積極組有54%的修女健在,而最不積極的只有11%還健在。

也就是說,積極的情緒和詞彙表達,真的能夠讓人更健康、更長壽。

我們在跟孩子的相處中,也可以有意識的運用一些積極的詞彙。

比如同樣都是吃飯:

普通的表述是:

快過來吃飯,吃完好寫作業。

積極的表述是:

今天晚飯是爸爸做的,真香啊。有你愛吃的豆角,看著顏色,多正,有人給做飯真幸福……

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如果父母開始運用積極的語言來描述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孩子也會養成更樂觀積極的性格。

3

給孩子建設性的迴應

心理學家趙昱鯤教授在他的書裡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孩子競選班幹部成功了,回家把訊息告訴媽媽,媽媽可能有 4 種不同的迴應:

① 是嗎,那挺好的,然後繼續做飯。

② 這是好事兒嗎?那以後要花很多時間為班級做雜七雜八的事情,你還有時間學習嗎?

③ 哦,我跟你說,我今天在路上遇到你奶奶了,她又在買保健品,跟她說了好幾次她都不聽……

④ 哇,兒子你太棒了,跟我說說競選的細節,你怎麼做到的?

第4種迴應,就是建設性迴應,它在向孩子傳遞兩種資訊:

第一:我認可你這件事的重要性,認可你的付出。

第二:我看到了這件事對你的意義,我做出一些反饋和迴應,從而展現出我和你的積極關係。

心理學研究表明

,一個人在好事發生時,能否獲得支援和關懷,對他的心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的話總是被忽略、被打斷、被否定,他就很難培養起積極的人格。父母花時間來聽孩子說話,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反饋,才能與孩子更好的產生聯結。

讀到這裡,

分享

收藏

在看

,您會點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