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微信“訂閱號”再迎鉅變

微信“訂閱號”再迎鉅變

文 | 王雨桐

微信訂閱號的機制,再一次發生了改變,而這樣的改變與每一個創作者息息相關。

11 月 22 日,微信訂閱號開啟了一個堪稱“地震”式的內測:在訂閱號的資訊流介面,出現了大比例的“推薦內容”。

目前,這樣的機制尚且處於內測階段,當相關機制放開面向全部使用者,公眾號這一生態將會迎來怎樣的變化,對於從業者來說又有哪些影響?

“訂閱號”再次改版

此前,微信訂閱號曾進行多次改版,文章變為了卡片式的內容展示。所有公眾號不再分享一屏的手機螢幕,而是根據使用者的閱讀習慣,常讀、收藏獲得更大的卡片展示區域。

而其中最大的變化就在於,文章內容不在按照時間順序顯示,而是根據演算法亂序顯示。多次的改版是的整個公眾號運營都迎來了新一輪的洗牌 —— 高質量內容勝出,內容質量不突出、影響力也相對較小的賬號被邊緣化。

微信“訂閱號”再迎鉅變

而聚焦本次訂閱號改版,主要出現了以下兩個變化:

第一,部分訂閱號會被摺疊,如果使用者想完整檢視已經訂閱的所有內容,需要手動點選按鍵展開;第二,摺疊部分的下方,出現了推薦內容版塊。推薦的內容中,不但包括朋友閱讀過的文章,還有已關注的公眾號推文;但主要還是針對使用者的喜好進行演算法推薦。

在此次改版之前,推薦位就已經在訂閱號的元素中出現,包括髮現公眾號,點贊、收藏互動後的相關推薦,文章底部的內容推薦,看一看中的猜你喜歡等……但這些推薦位都不算顯眼,要麼位於文末,要麼是融合進了原有的產品中,並不突出。

在新版本的訂閱號內測中,推薦功能登上“C位”,已關注訂閱號釋出的內容被大幅度摺疊,幾乎僅顯示一個賬號的文章,其他關注文章都被收納進了“展示更早的訊息”中。

推薦內容會有標籤展示,標籤位於公眾號名稱左邊,使用者點選就能看到話題的更多內容;推薦右側版塊右上方也有「換一批」按鈕,點選可以看到新的推薦內容;每一個推薦內容的右下角也可以選擇刪除推薦內容,做出不喜歡該推薦的原因反饋。

值得注意的是,推薦內容是智慧排序,不受發文時間和閱讀量的影響。這就意味著,在推薦版塊,文章的閱讀量只有幾百,也可以得到推薦;使用者接收到的訊息有可能是最近幾小時的,也有可能是更早的文章內容。

賦予“新號”活力

這次微信公眾號改版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賦予新號更多地關注度。

微信這樣做的原因,就在於希望改變此前訂閱號存在的一些弊病。此前的機制有哪些問題呢?隱患就在於,號主的“主動權”很大。不管號主發什麼,使用者都只能被動接收,遇到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也避無可避。而使用者關注的公眾號越多,遇到“壞內容”的機率就越大,優質內容獲取效率越低。

由之前的“去中心化內容社群”,變成類似抖音的“中心化內容社群”。即以演算法為中心,透過訂閱號後臺演算法、結合使用者閱讀喜好和習慣,為使用者推薦合適的閱讀內容。這也與此前微信訂閱號所實行的訂閱制有了較大的差別。

在這樣的機制下,比如,粉絲量已經不是決定閱讀量的最關鍵因素。在演算法的制衡下,其文章的閱讀量也會呈現有高有低、不穩定的的局面。

隨著微信訂閱號資料的不斷下降,微信團隊意識到,想要讓使用者繼續回到訂閱號閱讀文章,訂閱號這個平臺需要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內容,它的整個生態也需要給創作者更多的信心和希望。

而對於此時的訂閱號來說,演算法就是最為完善的解決方案,使用者無需主動尋找自己想看的內容,只需要去看感興趣的內容就好。儘管這與訂閱號最初的想法有所區別,但確實能帶給使用者更為純粹的閱讀體驗。

創作者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這次改版對於創作者來說有哪些影響呢?

首先,改版之後新賬號能夠比以往更容易獲得流量。在現行的機制下,微信公眾號的大部分流量均集中於頭部的微信訂閱號矩陣中,而新人能夠獲得的流量大幅下降,受到關注的機率明顯下降,即使輸出內容足夠優質,也很難被使用者發現。

在演算法推薦下,可以透過使用者標籤進行個性化推送,新賬號自然能夠得到更多的流量,進一步激勵更多的新人,微信的內容生態也將越來越豐富。

其次,辨識度強的賬號將更加受青睞。面對資訊流出現時間亂序、內容摺疊的情況,辨識度強的賬號更能加深使用者的記憶點,並在後續的推送機制下脫穎而出,更容易搶奪使用者時間和注意力。

此外,訂閱號的“時間性”也將被進一步削弱,據參與內測的使用者表示,使用者 5 分鐘內刷到的推薦文章,8 月、9 月、10 月和 3 天前的內容都有,時間跨度非常大。在這樣的機制下,即使個人賬戶更新速度較滿,但是隻要內容足夠好,仍然能夠獲得高曝光度。

對於微信而言,訂閱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訂閱號的多次改版,也是微信團隊希望改變訂閱號現狀的最好證明。

演算法,究竟是不是在改變訂閱號現有生態的最佳途徑?

後續微信的改版自然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