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本期「百人計劃」帶你走近青年陶藝家潘曦

聆聽他講述創作歷程

看他在陶瓷雕塑創作上

如何一步步接近自己的藝術理想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潘曦

|景德鎮陶瓷大學雕塑系藝術學碩士,江西省中級工藝美術師,江西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教育學會陶藝專業委員會理事,景德鎮雕塑協會理事。現為江西陶瓷工藝美院雕塑教師,兼職任教景德鎮陶瓷大學。

無論是過往的求學經歷還是如今的創作階段,潘曦都顯示出對學習與思考的熱衷。僅從採訪談話中就可以看出,他就像是生活中的觀察者,習慣在種種細節中感受體會,費心思量完畢,再把一切都轉化到自己的創作當中。

01 // 一場崇拜,一個表達

讀高中考前班時,潘曦就開始迷上了雕塑。

用他的話說,「我們當時還小,不太確定藝術到底是什麼,一切僅憑直覺,看到雕塑系老師一出手就是大氣魄大塊面大體量,然後就很崇拜。」

再加上選學校時做足了功課,他發現陶大人才輩出,很是嚮往,於是便努力考到了陶大雕塑系主攻雕塑。

一切順理成章,就像埋在心裡的種子長出了芽,紮根的是與日俱增的熱愛和渴望。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潘曦作品《空》2013

入校之後,他「總是愛較勁,和自己較勁,和環境較勁」,怎麼較勁呢?瘋狂地畫大體量素描,一個月一張的全開紙素描大衛他就畫了三張,也愛集結幾個同學一起深夜加班。那時的他,覺得買床板做畫板畫米開朗基羅的大奴隸,就是藝術。

但年輕時的沉澱總是贏不過表達欲,藝術的積累就這樣埋伏著,伺機而發。

真正開始表達是在大一下半學期,當時公共藝術課的老師佈置了個“超綱”作業:在校園裡逛一逛,然後根據學校的一個地方設計一個主題公共藝術。

彼時的潘曦,基本的陶瓷技術剛學,還無法形成有力量的創作,對裝置藝術的概念,也還停留在考前班時期在中央美院短暫接觸過的懵懂階段,但創作的火焰時刻燃燒著他,「當時我就想做一個整體的作品,做一個有體量的展覽。」

一番折騰之後,2010年5月,其公共藝術作品《方向》個展在景德鎮陶瓷學院圖書館展廳成功展出。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公共藝術作品《方向》個展2010

「我當時來景德鎮不久,自己有一個習慣沒事喜歡逛各種角落,發現那時的景德鎮總是灰濛濛的,以瓷聞名的城市,角落裡到處充斥著陶瓷的瑕疵品。宇宙瓷廠裡(現陶溪川)廢棄白盤子堆成了山,我總是會望著那些東西怔怔出神,那些盤子塵土布滿,夾縫中的野草長出一米多高。它們的生命,未見世人,先已塵埃。做作品時針對的地點選擇圖書館是因為自己,剛上大學青春的迷茫藝術的未知,都希望能在書本知識中獲得求解與答案。而圖書館又是人類知識的殿堂,所以給作品起名《方向》,我自己打造了一個四米的棉花船讓他漂浮在空中,去撿了宇宙瓷廠裡五六麻袋的大小瓷盤,自己慢慢在教室裡洗淨,洗了兩三天,將它們重回白淨的樣子。然後擺成了一個世界地圖的輪廓。本來它們也許後續會裝飾上的青花圖案,我用了相關的紋案布匹墊在了它們的底下。我看著它們,臆想著我的方向,它們的方向,我們的方向。」

展出後學院諸多老師都給予了意見與鼓勵,隨後二年級的纖維雕塑課程,他又做了一個續集:《方向二》看到·聽到·想到。整個作品泛著濃厚的時代感思,以及對個體情緒的關懷。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公共藝術作品《方向二》看到·聽到·想到2011

「我用了特別多的關鍵字,像卡扎菲,中東問題,石油問題,個性主義,理想主義、瑪雅文明等,我搜集了2000年-2010年相關的大媒體報紙,一個人坐在無窗戶的暗房資料室裡,快速的翻閱,只要能讓我停留三秒鐘以上的關鍵字詞和標語,我就把它剪下來。最後用大的塑膠薄膜拼貼成一個更大幅的世界地圖,和一個巨幅的啞語手勢《方向》,再從其中的挑選了一些頻率高的詞彙列印放大再剪下拼貼成巨型的“生活”二字。除此之外我收集了一批下水管道將其塑造組合成人的形狀,擺放成一個祭祀的場景環繞。因為那個時候,泡沫經濟勢頭正盛,智慧手機帶來了資訊爆炸,再加上2012末日恐慌、汶川地震等,對人的衝擊特別大,人對資訊所構成的世界到底能吸收消化多少,又會有怎樣的反饋。這些疑問與感受是我想透過作品表達出來的。」

他不斷地將一些思考和情緒轉化為表達,一旦這個體系成熟運作起來,他便開始和創作建立起更親密的關係。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潘曦作品《草稿》2012

02 // 找到自己的仙山

裝置實驗結束之後,創作技藝日漸成熟的他開始進入一種學理探究階段,他開始更深入地思考、溯源。

「為什麼我們的雕塑專業訓練是以西方寫實體系為基礎的,教材上大部分都是古羅馬,古希臘,文藝復興和羅丹?」

「為什麼一想到中國雕塑,經常就是佛教、宗教造像?」

「古羅馬、希臘的造型大部分來源於希臘神話的故事體系,是因為我們缺了這個故事體系嗎?」

一連串的思考就像創作時的夥伴,不斷引領他進入新的領域。他從史籍中深挖,發現獨屬於我們的神話體系,就存在於漢代以前。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潘曦作品《仙山系列之四—虛北》2015

在漢代神話體系裡面“遨遊”一段時間後,潘曦被徹底擊中——「我覺得漢代很浪漫,那個時候的創造力很豐富,藝術造型創造性的可能性很多,比如博山爐的仙山異獸,西南的錢樹座、馬王堆的帛畫等,人類想象在通往多元、美好的方向。」

飽含著嚮往與欣喜,他開始長期研究戰國至兩漢中國古典神話體系,以及中國傳統造像造境藝術。此時的他已經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這也成了他的論文課題。

他發現,中國古人對“永生之維”的渴求,誕生了一系列的藝術意象,比如“仙山”、長明燈、塔等。這種渴求體現在雕塑上,獨具整體性與場景性。「中國人也是,講究整體性,不強調個人性,以前太強調個人性是不合適的,你強調你自己,你就佔用別人時間,還可能傷害到別人。就這樣,混沌的、糾纏的,一起構成了這個整體。」

也就是這個階段,他創作出了仙山系列,後續的深淵系列和通天塔系列靈感也由此而來。其中,有對生與美好的嚮往,也有痛苦的碰撞和糾纏。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仙山系列》2015-2016

《仙山系列》塑造著當代人的‘仙山’意象,自然、物慾、情緒混沌、糾纏交織。力求整體含蓄又富有張力,伴隨著幻想憧憬,青澀與真實。

03

//

聚焦青白瓷

16年研究生畢業後,潘曦直接留在了景德鎮的高校工作。身份的轉換給他帶來了一些新的視角和感悟,他不再只思考一些純雕塑問題以及大的中西方文化問題,而是

為了豐富中國造型藝術傳統教學,轉而開始系統的研究民間藝術的造型實踐。

門神、窗雕、麵塑、剪紙、屋脊獸等形象成了他新的關注物件。民間泥塑的直接造型手法是他新實踐的方法,模具在此之後便不再使用。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騎士系列》2017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入世系列》2018

2019年,他參與了導師黃勝教授主持的國家藝術基金專案《景德鎮青白瓷藝術研究與創作人才培養》,在黃勝、曹建文等幾位教授引導下,對景德鎮青白瓷進行了半年的集中研究與創作。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在透過對景德鎮湖田窯等窯址和實物遺存的考察研究、走訪浙江龍泉和福建德化等瓷區的對比後,他認為,「五代宋元時期的景德鎮青白瓷雕塑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當下的意義,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元素和可能性。」

從此,他開始致力於青白瓷的雕塑創作。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通天塔-浮生若夢》2019

《通天塔-浮生若夢》系列把通天塔和長明燈兩種意象融合,將古典小說中與人類最通靈之物-猴用作長明燈的燈芯,引申到人本身,是在表達每一個人都是自身的明燈,每一種生活方式、每一種狀態都有獨特靈氣,但也都有自身的枷鎖,只有自己點亮自己,才能找到平衡。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百人計劃NO.30|潘曦:生活與創作的無時間感

《深淵》系列2020

「《深淵》這個系列是我20年用力比較大的作品。大概做了二十多件,尺寸都在40-50公分。泥片成型的手法,用軟去塑造硬,用空塑造實,用彈性與豐富的曲線去詮釋感知的張力。」借用靈頑或猙獰的“獅虎”獸形象,將人內心深處的多面性外化呈現,或寧靜依偎或碰撞糾纏。暗示我們都處在對內心深處探索與平衡的永恆修煉難題之中。

04 //

情緒的張力,體會的細膩

為了做通天塔,潘曦親手打了鐵架。為了詮釋體會到的現代生活中的多樣情緒,他採用泥片卷塑,一次捏塑等成型創作方式,讓泥味和手的痕跡保留,展現每一件作品最純真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