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觀點 | 做好科技成果轉化,不僅需要“水上冰山部分”能力,更需要“水下冰山部分”的能力

觀點 | 做好科技成果轉化,不僅需要“水上冰山部分”能力,更需要“水下冰山部分”的能力

近日,《中國科學報》刊發了《技術轉移人才要提升“水下冰山”能力水平》一文。文章借用著名的“冰山模型”解釋了在加大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力度的背景下,為什麼高層次、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仍然非常緊缺這一問題。

文章指出,要做好科技成果轉化,不僅需要“水上冰山部分”能力,更需要“水下冰山部分”的能力。

觀點 | 做好科技成果轉化,不僅需要“水上冰山部分”能力,更需要“水下冰山部分”的能力

全文如下

技術轉移人才要提升“水下冰山”能力水平

隨著社會對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轉移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加之國家政策鼓勵,越來越多的群體加入了科技成果轉化這個行業。國家與地方也加大了對技術轉移人才的培養力度,技術轉移從業人員數量得到了大幅度增加。然而,高層次、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仍然非常緊缺。

例如《上海市重點領域(科技創新類)“十四五”緊缺人才開發目錄》中,就列有14小類與技術轉移相關的緊缺人才,其中10小類為質量緊缺、1小類為數量緊缺、3小類為質量數量雙緊缺。

觀點 | 做好科技成果轉化,不僅需要“水上冰山部分”能力,更需要“水下冰山部分”的能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冰山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

“冰山模型”由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於1973年提出,後經著名學者萊爾·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善,也稱為“能力冰山模型”“能力素質冰山模型”“勝任力冰山模型”(以下統一稱為“冰山模型”)。

觀點 | 做好科技成果轉化,不僅需要“水上冰山部分”能力,更需要“水下冰山部分”的能力

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卻潛藏著巨大的山體。在冰山模型中,個體能力素質由兩個要素組成,可見的(包括基本知識技能和經驗等)與隱藏的(包括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動機等)。“冰山模型”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心理學、文學、管理學、醫學等領域。在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服務領域,也存在所謂的“冰山模型”。

為了更好地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機構需要有集聚成果、資金、人才、資訊、管理、基礎設施和市場等多種要素的能力素質,技術轉移從業人員要懂技術、懂經營、懂金融、懂市場、懂管理,是一類複合型人才。

在擁有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技術轉移機構及其從業人員還需要進一步挖掘、提升能力素質。不能侷限於表面的、可見的技術對接、技術撮合、技術評估等能力素質,而應拓展提升內在的、隱藏的技術轉移能力素質。因為這些內在的、隱藏的能力素質,包括擁有提供或者具備整合成果、資金、人才、資訊、管理、基礎設施、市場等多要素的能力,以及讓這些要素有效共同作用的機制,很多時候這些比外在的、可見的知識技能更加重要。

此外,技術轉移從業人員投身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前,還需要先問自己以下5個問題:是否掌握著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相關資源?是否擁有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業務?是否熱愛這個工作並做好長期困難的準備?是否能夠與不同團隊成員做好協作工作?是否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並能堅持下來?

觀點 | 做好科技成果轉化,不僅需要“水上冰山部分”能力,更需要“水下冰山部分”的能力

總而言之,

做好科技成果轉化,不僅需要“水上冰山部分”能力

,更需要“水下冰山部分”的能力。而且,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冰山以下部分”決定了“冰山以上部分”,“冰山以下部分”的能力素質決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只有提升技術轉移“水下冰山”能力水平,才能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強調技術轉移從業人才能力的“冰山模型”,原因也在於,科技成果轉化也是一座“冰山”。

科技成果轉化作為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經歷多要素共同作用的過程,這過程中需要科研單位、高校、企業、政府、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多方的共同參與,具有長期性、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等特點。

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物件是技術,技術具有非標性、慢消性,具有鏈條長、風險大、不確定等特點,有的技術甚至看不見、摸不著、感不到,因此科技成果轉化遠比想象的難。就像“冰山理論”描述的那樣,

科技成果轉化看得見的難點、痛點有時或許只是冰山一角,最大的困難或許還在海面之下。

【溫馨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屬原作者,若有不妥,請聯絡告知修改或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