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Matrix 首頁推薦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作為一個蘋果全家桶使用者,Apple Music 是我欣賞音樂的不二選擇。比起國內的音樂 App 那些「花裡胡哨」的社交和直播功能,它乾淨且純粹的聽歌體驗和低廉的價格獲得了身邊不少朋友的好評。然而,我所使用的 Apple Music 卻和別人的有那麼點「不一樣」:儘管 Apple Music 的曲庫已經在不斷完善,而我也開了大陸和香港兩個地區的訂閱,但在我的 iPhone 和 iPad 上,「同步資料庫」的按鈕卻一直是關閉的。

沒錯,在 2021 年的今天,我依舊堅定著拒絕著音樂訂閱制,還在用著 20 年前的方式來聽歌:購買 > 下載 > 同步 > 欣賞。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看,iPod 這個東西的靈魂一直都存在於我的 iPhone 和 iPad 中,未曾消逝過。

而談到「音樂訂的訂閱制」,往往離不開的另一個詞語便是「流媒體」。要分清楚的是,我並不拒絕流媒體,因為它本質是一種技術,指的就是服務提供商可以將一系列的媒體檔案打包壓縮之後放到伺服器上,經由網際網路實時傳輸來讓使用者欣賞內容,而不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在下載這件事情上。簡單來說,一切「線上欣賞」的媒體、遊戲內容,都歸屬於流媒體的範疇。我雖然沒有開啟 iCloud 資料庫同步,但我卻並不拒絕使用這種技術來欣賞媒體內容。

但音樂訂閱制不同,它最核心的一個特點是「租賃」。也就是說,你所擁有的僅僅只是在服務商所規定的生效時段內聆聽這首音樂的權利。這些音樂服務商就像你所租房的房東一樣,給錢就能留下,不給錢就說再見。只不過一般而言,流媒體音樂服務商們不會因為你拖欠房租而「趕你出門」—— 因為根本就不存在「拖欠」這個行為,一旦你不續費,它們馬上就會讓你和你心愛的歌曲說再見。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本質上,音樂訂閱制是音樂版權深度規範化和商業化的一個結果。在盜版音樂猖獗的年代,想要下載歌曲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甚至曾經小時候家附近的手機店還提供這類的服務。而在今天,流媒體已經很大程度上幹掉了侵權和盜版的問題,但也為我帶來了新的困難:想要從正規途徑下載到大量完全沒有 DRM 保護的高質量音訊原始檔,除去還在開張的 iTunes Store 之外,一時間卻不知道從何處開始尋覓。無論是 QQ 音樂、網易雲還是其他平臺,每次下載後那句「此歌曲下載後僅限會員期內本地播放」的提示,都在讓我覺得每年再花這筆錢到底值不值。

我承認流媒體是資料傳輸方式的一次飛躍,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如果要讓我接受在欣賞音樂這件事情上「買不如租」的觀念,就如同馬斯克明天就成功在火星建立基地一樣,幾乎都是天方夜譚。

音樂訂閱制帶來的不安全感

某些音樂旋律之所以值得紀念,可能會是因為它所刻畫的鮮明時代和人群特徵,又可能是由於它承載著你或你和某個人認為應該保留下來的一些感觸及記憶。對我來說,音樂的「價值」,往往就是在這些歷史或故事之間被賦予。而流媒體最致命的問題,便出現在它看似「便利」屬性上:它從根本上決定了你無法擁有這首歌曲的所有權,服務商擁有修改、遮蔽或下架,甚至永久刪除它的權利。

一件商品如果對自己有重要價值,那麼直接一次性買斷它,獲得它的所有權後,一定會比租賃牽扯出來的各種不穩定性要安全。房子是如此,手機是如此,音樂對我來說亦是如此。僅僅只是擁有它們的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會讓我有一種嚴重的不安全感 —— 無論你承不承認,你永遠無法預知未來的某一個時刻,你喜歡聽的某幾首歌突然就在全網範圍內消失了。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這種時候除了點「好」,還有什麼辦法呢?換區曲庫被清空及複雜的下載過程

由於目前 Apple 並沒有提供「為 App 指定單獨 Apple ID」的功能,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樣,擁有多個地區的 Apple ID 賬號,且主賬號裡擁有大量的 Apple Music 本地快取,那麼每當你切換賬號的時候就是噩夢般的體驗 —— 你知道我在說什麼。

如果換區曲庫被清空可以理解為「遵守不同地區的法律法規」,也算是勉強能夠理解,畢竟本來就是你租的,你都不在這個地方了,自然是沒法再使用。然而麻煩還不止這一點,由於 Apple Music 的下載邏輯也十分奇怪,只能按照專輯或播放列表的形式來進行批次下載,如果想要快取整個音樂庫,只能從所有歌曲列表中一首一首點選右側的下載小箭頭,或是透過「曲線救國」的方式,將音樂庫裡所有音樂新增到一個播放列表中再進行後續下載操作。

而本地同步的音樂,因為 Apple 會預設是「屬於你的」,因此不管怎樣切換 iCloud 或媒體與購買專案中的 Apple ID,都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iCloud 音樂資料庫對音樂檔案的「汙染」

2011 年的 11 月,Apple 上線了一個「不存在」於中國大陸區的音樂服務 —— iTunes Match,它有點類似於如今各種國內音樂 App 所提供的「音樂網盤」,每年訂閱價格為 24。99 美元,最多可以支援到 10 萬首歌曲,且不會佔用 iCloud 空間。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不過,iTunes Match 在邏輯上則和很多音樂網盤有很大不同,它雖然也是透過將本地的歌曲上傳到 iCloud,但並不是簡單地將音樂檔案儲存在 iCloud 上,而是存在兩種狀態。

第一種狀態 Apple 稱之為「Matched」,也就是「匹配」。例如我們上傳了一首音樂到 iTunes Match 中,Apple 便會對它進行「匹配」的操作 —— 如果 iTunes Store 曲庫中剛好有這首歌曲,那麼我們所上傳的檔案就會被打上「匹配」標籤,並將檔案替換為 iTunes Store 上的檔案。

簡單來說,音樂檔案被匹配之後,相當於 Apple 認為你已經在別處獲得了這首歌曲檔案,因此無需再在 iTunes Store 進行購買,就能在多個裝置之間(甚至包括 Windows 版的 iTunes)進行下載同步。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歌曲被「匹配」,那麼無論我們從哪個裝置的 iTunes Store 中下載,都將直接下載到 Apple 提供的最高音質檔案。而且,Apple 並不會關心你的音樂檔案來自於哪裡,無論是從 CD 複製的還是來自其他渠道。這也就意味著,使用者只需要隨便上傳一個低質量的音樂檔案,就能透過 iTunes Match 來「白嫖」 Apple 曲庫中無 DRM 保護的、最高音質的 AAC 檔案。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曾經,世界各地的網際網路都出現了使用 iTunes Match 對某些音樂進行「洗白」類似的教程。但 iTunes Match 只是一個服務,判斷音樂是否盜版的標準不是服務商提供的功能,而是你是否合法獲得這些音樂檔案的使用授權。

第二中狀態則叫「Uploaded」,即「上傳」。顧名思義,iTunes Store 中沒有的音樂,以及上傳的檔案達到或超過了 iTunes Store 上提供的最佳音質,都會被打上這個標籤。對於這類檔案,Apple 的處理便相對簡單:直接儲存到伺服器。但是,儘管它也可以透過 iTunes Match 進行雲端同步,但重新下載回來的音質都會變成 256kpbs 的 AAC 檔案。

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大的篇幅來講 iTunes Match?因為它和後來一個能在大陸地區使用的服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理解了 iTunes Match 的邏輯之後,你就明白為什麼這一章節的標題會用「汙染」這個詞了。

2016 年,Apple Music 正式上線大陸區,iTunes Match 依然沒有和我們見面,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叫「iCloud 音樂資料庫」的服務。單純從使用體驗來說,中國大陸區的 iCloud 音樂資料庫和外區的 iTunes Match 幾乎一致,然而在邏輯上,卻有著一個十分讓人不解的區別:

當你選擇開啟 iCloud 音樂資料庫,音樂 App 就會將歌曲上傳雲端進行匹配操作。如果 Apple 發現對應的歌曲在 Apple Music 曲庫中有音質更好的檔案,那麼當本地檔案刪除或在其他裝置上再下載時,這些檔案都會被替換為 Apple Music 曲庫中的檔案。

雖然音質是更好了,但這些檔案全部都是有 DRM 保護的,只能在 Apple Music 訂閱期內收聽。

這意味著什麼?如果我們能保證上傳的某個音樂檔案音質能好到讓 Apple 選擇用「上傳」的方式來儲存,那麼還可以逃過這一劫;

但萬一不是,且在同步資料庫前沒有保留好原始檔,原本屬於你的音樂,一不小心就全被 Apple 白嫖,再也下載不回來了。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要檢視歌曲處在什麼狀態,可以在 Apple Music(Windows 則是 iTunes)中的「顯示簡介 - 檔案」中找到。

在此前,已經有朋友遇上了這樣的事情,導致整個音樂資料庫被加密,費勁周折才重新將檔案挽救回來。

而除了上面這個問題之外,iCloud 音樂資料庫還存在著另一種形式的汙染。透過舉兩個例子來說明,你就很快能理解了。

一是髒版歌曲的歌詞被和諧。很多流行音樂,尤其是說唱音樂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髒話。儘管它們屬於不文明用語,但音樂本身作為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只要不超越普遍的道德準線,用一些髒話或俚語倒也是無傷大雅。而 Apple Music 在這一方面做的也還算不錯,大部分的音樂內容都沒有遮蔽掉這些詞語,而是打上一個 E 標籤來提醒我們。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下方的「其他版本」中沒有了 E 字標,就是對髒話做了消音的。

然而,有一些歌曲在 Apple Music 的曲庫中本身就是被和諧或消音的版本,那麼當我們上傳一首原版歌曲時,同步到其他裝置上的歌曲就都變成了 Apple Music 曲庫中的版本。

例如在一年多前,我從某個渠道找到了髒話完全沒有被修改和消音的原版《野狼 Dicso》檔案,然而在後來一次我整理曲庫時,一不小心將本地檔案刪除,只剩下了 Apple Music 匹配之後的和諧版(甚至還被加上了 DRM)。好在平時我有多端備份的習慣,從時間機器的備份中找到了它,才避免了這一次失誤帶來的嚴重後果。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在這個「懵」字後面其實還有一個字,加上了之後歌詞就通順了。

二是一些音樂所提供的無損版本可能並不是「最好的一個」。這個問題我所經歷過最典型的例子,是楊千嬅的《處處吻》這首歌。這首歌在 Apple Music 上的音質有些奇怪,雖然寫著是「無損」,但整體的聽感彷彿像是一個 21 世紀初的劣質 mp3 檔案,聽起來非常「糊」。

由於我之前買過這首歌的正版無損檔案,轉換成 ALAC 之後放到 Apple Music 中欣賞,這個版本的《處處吻》非常清晰,匹配到 Apple Music 之後也顯示是無損。然而在我更換 iPhone 13 Pro 之後,嘗試用 iCloud 同步的方式將音樂資料庫下載到 iPhone 上,檔案就被替換成了 Apple Music 中的非常「糊」的版本。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最後,因為上面的這些問題,我不得不又一次關掉了 iCloud 資料庫,並掏出了 USB 轉閃電介面的線,用極為先進的 480Mbps 的 USB 2。0 傳輸速度,將接近 10 個 G 的音樂資料庫匯入到 iPhone 上。

接力播放帶來的不便

目前,我的家裡一共擺放了 6 個 HomePod,其中兩個大的 HomePod 以立體聲配對的形式在我房間,其他 4 個小的 HomePod mini 則分佈在客廳、浴室和次臥。在過去 HomePod 還沒有支援無損音訊的 2 年多時間裡,我一直都使用著隔空播放 2 將 iPhone、iPad 和 Mac 的無損音訊流傳輸到 HomePod 上聽。然而在我開啟了 iCloud 音樂資料庫後,一些頭疼的事情又來了:隔空播放 2 不再是預設的 iPhone → HomePod 傳輸方式,而被「接力播放」搶走了優先權。

如何理解「隔空播放」和「接力播放」?其實不難,看播放音源的裝置就能明白。在「隔空播放」模式下,音源是來自於其它裝置的,例如 iPhone、iPad 或 Mac,HomePod 僅僅只是作為一個無線音響。而「接力播放」則是將 iPhone 、iPad 等裝置上的音樂暫停,並將歌曲的資訊和進度傳送到 HomePod 上,讓 HomePod 獨立從 iPhone 停下的位置繼續播放,反之亦然。

然而這帶來了一個問題,由於 Apple 在設計隔空播放和接力播放這套系統時的割裂和缺陷,導致 iOS / iPadOS 和 macOS 及 tvOS 上的體驗截然不同。如果你只有一個或者一對 HomePod,那麼你或許會遇不到這個問題。可一旦 HomePod 多起來之後,再加上 Apple TV,這套操作的方式可謂讓人抓狂。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除了 HomePod 之外,還有其他隔空播放 2 的音箱

或許 Apple 覺得,接力播放帶來的體驗要比隔空播放更加「Magical」,但在實際使用之後卻讓我覺得非常「Difficult」。

例如有時候我其實想操作 HomePod 上的音樂,然而卻發現音樂從 iPhone 上的揚聲器發出。再例如我想聽歌時,恰好此時室友也正在用 HomePod 聽音樂,而我的 iPhone 就會自動連線到他的 HomePod 控制介面,屢次導致我一不小心給他把歌切了,或是將他的音樂聲突然調大,把他嚇個半死。

但這還不算最麻煩的事情。有時候我要出門,想用 AirPods Pro 從 HomePod 停下的地方繼續播放,但在接力播放模式下,我常常開啟音樂 App 的時候才想起來,此刻是我的 HomePod 在播放,而 iPhone 並沒有連線上 HomePod 的控制介面,下方的控制其他裝置按鈕也如同薛定諤般時有時無。這時候,我不僅要用額外的四個步驟,從控制中心將裝置切換到此時正在播放的 HomePod,還要再點選一次隔空播放按鈕,最後才能將播放裝置重新選擇為耳機。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隨機出現的「控制其他揚聲器與電視」

上面這些問題,在隔空播放模式下,卻只需要在 iPhone 上將播放裝置進行一次切換而已。Apple 的這些操作堪稱「捨近求遠」的典範案例。

給音樂搭建一個「安全屋」

從儲存的角度來看,音樂其實算是個人資料的一環,你可以把它統一歸類到資料安全的一部分,也可單拎出來專門針對它做定製。這裡我提供一些我目前在使用的思路供你參考,你可以結合個人實際情況來進行選擇。

NAS 音樂資料庫

NAS 是屬於一次投入,長年受用的產品型別。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NAS 還是為了儲存資料,並不需要跑太多的虛擬機器和服務。作為一個私有的雲端儲存空間,用來給音樂檔案做備份是再合適不過了。

使用 NAS 來備份音樂庫最簡單的辦法,我稱之為「手動增量備份」,是最直接且最符合小白的操作方式,即我們在 NAS 裡新建一個檔案,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定期將整個音樂資料夾中的檔案拖入到 NAS 中,跳過重複的檔案,留下的就是新的音樂了。

但人工操作,你就總是要和健忘做抗爭。因此設定一個定時的增量備份,其實是最優雅的選擇。

以我目前使用的威聯通 NAS 來舉例,我只需在 NAS 上設定一個專門用於備份的資料夾,並透過 Qsync Center 開放讀寫許可權,然後再在 Mac 端下載一個 Qsync 開啟同步,所有的工作就完成了。以後只要我添加了任何一首歌曲到 Apple Music 曲庫中,Qsync Mac 端就會檢測到資料夾內的變動,然後自動將新檔案備份到 NAS,完全做到實時且無感。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對了,這裡我其實是直接將 Apple Music 整個資料庫進行了備份,包括 musiclibrary 檔案。如果以後買了新的 Mac 電腦,就無須從現在的電腦透過外接儲存來轉移,而是直接將 NAS 中的資料夾下載並放到對應的位置,我的新 Mac 就可以完全獲得和 Mac mini 完全一致的音樂資料庫。而且萬一未來出現了電腦損壞且時間機器備份同時丟失的極端事件,我也能留存整個 Apple Music 音樂庫(當然這種事件的發生機率非常非常小)。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重要檔案備份到 Google / OneDrive 等

NAS 雖好,速度快且安全性高,但它也有自己的問題,同時也不可能 100% 保障資料不丟失。出於個人容災的考慮,多端備份必然是最佳的選擇,畢竟老話就說得好:「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多端備份的服務和形式有很多,從資料安全、可靠性和隱私來考慮,Google Drive、OneDrive 這類國際大品牌的服務商是更加可信賴的選擇。當然,一些本土品牌提供的雲盤服務也不錯,就看你如何去選擇,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同時,在選擇雲端備份時,最好也是能遵循上面的原則。不怕多傳幾份到不同的雲盤服務商,就怕突然而來的事件導致資料丟失。

形式上,你可以選擇全盤備份,也可以選擇將幾首非常重要且難以在網上找到的音樂檔案進行備份。目前我自己選擇的是後者,畢竟我的資料庫中大部分音樂都可以重新在 iTunes Store 和 QQ 音樂中下載到,況且 NAS 和時間機器中也有備份,就不必再花費太多的時間去做整個資料庫的備份了。

不過如果你一定要在這些雲盤上做全資料庫備份,我這裡也可以提供一個思路。例如 Mac 上用 CloudMounter,將 Google Drive、OneDrive 這些同步盤掛載到電腦上,直接對檔案進行同步;或是在 Windows 直接用自帶的 OneDrive 同步,實時保持檔案的更新。

另外,如果你有 NAS 的話,還可以選擇廠商提供的備份服務,例如群暉的 Cloud Sync、威聯通的 Hybrid Backup Sync 等,將已經備份在 NAS 中的整個音樂資料庫進一步同步到雲端或其它儲存裝置中。這樣一來,我們只需要定期更新 NAS 上的音樂資料庫,剩下的事情就讓這些服務來搞定,做到一次備份,多端同步,讓音樂檔案的安全性進一步提高。

本地磁碟備份

如果沒有 NAS,那麼專門購買一些外接的儲存裝置來進行備份也沒有問題。相較於上面的方案來說,直接購買外接儲存的支出確實更低,安全性也足夠,且讀寫速度上也比 NAS 具有優勢。不瞞你說,我的時間機器就是掛載在本地的硬碟上的,透過擴充套件塢上單獨連線的一條 10Gbps USB-C 資料線來連線。

總而言之,我目前的方案就是「本地 + NAS + 雲」三端備份,我相信在這樣的保障之下,不太可能再會出現音樂檔案丟失的問題。不過這些方法都因人而異,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投入預算來自由定製。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整理與欣賞:iPhone、iPad 本地線纜同步

沒有了 iCloud 同步的 Apple Music,彷彿在個人資料庫和 Apple Music 曲庫中橫亙了一道無形的牆,互相不存在交集。此刻我用的所謂「Apple Music」,更像是一個軟體而不是服務,承載的就是當年喬布斯從口袋裡掏出來的那個小東西 —— iPod。恰好,在 iOS 5 之前,iPhone 的音樂 App 名稱就叫 iPod。

因此,想要把一首自己喜歡的音樂加到資料庫裡,首先就要解決「音樂從哪裡來」的問題。

由於 iTunes Store 並不出售無損格式的檔案,因而它並不是我主要的音樂購買渠道。從已經購買過的專案來看,主要是目前比較難找到無損檔案的音樂,自然 iTunes Plus 256kb AAC 是最好的選擇。

而索尼精選商店可以說是很多人的第一選擇,但畢竟曲庫有限,單單一個商店並不能滿足我多樣的音樂口味。好在目前國內的版權也算規範,QQ 音樂、網易雲音樂可以算是個值得信任的平臺,這兩塊對華語流行和小眾音樂人都有很好的支援。當然對於一些人來說,直接買 CD 抓軌是最簡單且正直的獲取無損音樂方式。

獲取到自己需要的無損音訊檔案後,透過 XLD 就能一鍵轉換為 ALAC 並匯入到 Apple Music App 中。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XLD 介面截圖,記得將匯出格式設定為 Apple Lossless

接著,我們再在 Apple Music App 裡給這些音樂加上元資料,例如歌曲名稱、歌手、專輯和封面等等,一首歌就新增完成了。最後,將這些音樂透過 USB 線匯入到 iPhone 和 iPad 中,就可以隨處欣賞了。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注:本地同步到 iPhone 和 iPad 的音樂沒有歌詞顯示。此處 iPad 端的歌詞顯示是由於截圖美觀需要,是在 Apple Music 線聆聽的。

所以和其他不少數碼博主不同的是,我的桌面附近一定會有一條可以隨時能夠取用的 USB-A 轉閃電 / USB-C 線,在我需要同步音樂時就不必再在隔壁的櫃子裡翻箱倒櫃地找。或許你會好奇我為什麼還在用 USB-A 口的資料線,其一是我的擴充套件塢前面只有 4 個 10Gpbs 的 USB-A 口,其二是無論你用規格多高的線,只要是 Mac 往 iPhone、iPad 傳資料,速度都一定是 USB 2。0。

當然,上面這些都是我們表面上的工作,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這些已經新增好元資料的音樂檔案會自動被時間機器和 NAS 每天設定的增量備份所捕獲,同時儲存到多個本地和雲端儲存上,做到萬無一失。

堅持本地音樂的得與失

其實,我一直都很喜歡 Apple Music 這項「服務」,每個月 5 塊錢就能在擁有十多萬曲庫中的 App 裡享受無廣告、無打擾和無社交的終極音樂聆聽體驗。說到底,Apple 始終認為音樂 App 根本的落腳點應該留在「欣賞」而非「社交」上,乾淨且純粹是吸引不少人拋棄國內音樂 App 投靠 Apple Music 的原因。

只是在使用它的過程中發現,它或多或少還是帶了一股蘋果專屬的「傲慢」。從雲端曲庫強行對所有音樂做 Macth 的這個操作就不難看出,這是十分「Apple 美學」的行為:Apple Music 是一群 Apple Genius 打造出來的流媒體音樂 App,要麼你別用,要麼你就放心地把你所有的音樂交給我們,其他的事情你別管。

我並不喜歡屬於我的音樂被他人「染指」,無論是早些年的元資料篡改事件,還是後來的音樂檔案被白嫖事件,都深深踩中了我的雷點,這也是我和 iCloud 雲端資料庫產生根本分歧的原因。

但是 Apple 並不會給你第三種選擇。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Apple:確實是可以下載離線,但我沒說一直可以聽哦。

訂閱制音樂中,儘管我相信大部分的收入還是會給到音樂創作者,但各個平臺的細節分成協議我並不知道。況且此前 Apple Music 和 Taylor Swift 因為試用期音樂人的收入糾紛,一度令大眾對 Apple Music 的產生了「店大欺客」的質疑。試想,如果不是 Taylor Swift 這樣的頭部音樂人站出來說不,只是一些小眾的音樂人提出反對,那 Apple 還會給他們支付使用者在三個月免費試用期內所產生的版權費用嗎?

從我個人來說,我當然是儘可能希望讓創作者獲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對於一些音樂我至今仍保留著買實體專輯的習慣,又或者到音樂人所授權的音樂平臺購買數字檔案。

在這種堅持之下,我依然保留了我從高中開始就慢慢建立的個人音樂資料庫,從未因為裝置的更換、雲端不穩定或其它原因而導致的檔案丟失。而且,只要不是我主動去刪除,那麼這些檔案將永遠屬於我,不用擔心明天睡醒來發現檔案被消失或是被加上了 DRM 保護、歌詞被修改,以及未來想要繼續聽就得一直掏錢。

與此同時,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問題,自然也被解決了,而我失去的不過是 Apple 生態系統中多裝置同步的體驗而已。不過,Apple Music 仍然可以作為臨時欣賞的一個渠道之一,畢竟不是所有的音樂我都會想下載儲存到本地。當然,因為是本地的音樂檔案,自然就沒法看 Apple 提供的歌詞了 —— 而這也是我沒有退訂國區 Apple Music 最大的原因。

但值得一提的是,選擇本地音樂之後,我對於分享音樂這件事也是妥協了的。誠然,我可以選擇獨賞,但在不少情況下,音樂背後所攜帶的社交屬性其實才是讓我們更加對它產生深厚感情的因素。我們總是希望在聽到一首觸動自己的歌曲後,將它分享給他人,嘗試將自己的這種感動與他人進行共鳴。

然而,因為我的音樂都存在了本地,想要分享的話,就只能透過截圖或讓對方去搜索的方式。顯然,國內音樂 App 會更加重視社交這一屬性,便捷的分享和更大的使用者群在這一領域的體驗自然還是要優秀一些的。

至於港區的 Apple Music 和大馬區的 Spotify 訂閱,則主要是用來給 Apple TV 使用,以及聽一些已經在大陸地區沒有上架的音樂內容。

說到底,我還是很希望 Apple 能把 iTunes Store 和 iTunes Match 服務引入中國大陸。然而,現在卻已經是五年多過去了。

2021 年,我為什麼還堅持把音樂儲存在本地

題外話:為什麼 Mac 上開啟了雲端資料庫?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為了在 Mac 端能自動匹配動態歌詞,而且本地有備份,不擔心被替換為有 DRM 的版本。可以說 Apple Music 的播放介面是我目前看過的所有音樂 App 裡 UI 最漂亮的,再搭配上可以隨螢幕一同亮起的背景彩燈以及 HomePod 立體聲,實現目前我認為最好的綜合音樂體驗。

二是為了給 Apple TV 使用。由於 Apple TV 並不能透過本地匯入,所以需要在 Mac 上將 Apple Music 更換到港區 ID 之後,將我的音樂複製一份到港區的 iCloud 雲資料庫來進行同步。儘管這樣會讓上面提到的問題再度出現,但也沒有其他辦法。

希望 Apple TV 能儘快入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