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四年前的光學防抖神技術,卻至無法用到手機上

對於2007年的手機市場來說,“iPhone”什麼的還只是個若隱若現的傳說,“觸屏智慧手機”的風潮在當時也還沒有被大眾廣為接受。因此對於彼時的智慧手機廠商而言,在開發新品時既不需要考慮什麼屏佔比、也不需要刻意去模仿蘋果或三星產品的機身造型,而是任由創意天馬行空,打造出一些至今看來都相當有特色的機型。

四年前的光學防抖神技術,卻至無法用到手機上

比如說LG Viewty,就是那一年行業中相當亮眼的一款旗艦機型。雖然沒有強大的效能,執行的也不是智慧作業系統,但是卻具備了一個相當有辨識度的機身設計,配備了當時少見的觸屏介面。並且更為重要的是,LG Viewty並不是一臺單純的“拍照手機”,反而更像是一款能打電話的觸屏卡片相機。

四年前的光學防抖神技術,卻至無法用到手機上

500萬畫素CMOS感測器、氙氣閃光燈、獨立對焦輔助燈、施耐德鏡頭、自動/手動可切換對焦模組……在這款機型裡,還沒有失去創造力的LG,幾乎是把當時所有能做到的最好的卡片相機技術都搬了上去。這不僅使得Viewty在那個時候就實現了手機上最強的拍照畫質,更為重要的是LG在“無意間”將一項原本僅有卡片相機才具備的技術引入到了手機上,自此對“手機拍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就是光學防抖。

關注我們三易生活的朋友可能知道,不久前我們剛剛駁斥了網路上關於蘋果iPhone 12“新款光學防抖技術”的不靠譜言論。其中裡我們有指出,蘋果(可能要)採用的“感測器位移防抖”本質上並不是什麼新技術,在防抖效果上也不見得能勝過手機行業已經用了12年的鏡頭位移式防抖。而換用感測器位移技術,或許是蘋果想反向利用防抖機構實現畫素級的超取樣拍照功能。

那麼問題就來了,就防抖效果而言,難道自2007年至今,智慧手機上的“光學防抖”技術就從未有過什麼真正的進步嗎?

當然可能,因為至少在四年前,就已經有一種全新的拍照模組光學防抖設計出現。而這,就是能在機身內部實現近似“穩定器“效果的TiltAC防抖技術。

四年前的光學防抖神技術,卻至無法用到手機上

請注意,圖中鏡組光學防抖之後,光線的路徑就已經不在鏡片的中軸線上了,這就意味著畫質下降

要說明新防抖技術的優點,還是得從傳統“光學防抖”的缺憾開始講起。如果大家還記得我們之間解釋的“鏡組位移”與“感測器位移”兩種不同光學防抖技術的原理,就應該能明白它們實際上是原理相同,但操作起來互為反面的兩種方案。比如鏡組位移就是當機身發生晃動時讓光學透鏡反向移動,但CMOS則沒有補償動作;而感測器位移則是CMOS反向移動,但鏡頭卻維持抖動。

這意味著什麼呢?簡單來說,不管是鏡組位移還是感測器位移防抖,他們都是隻移動相機光路的一部分(前端或者末端)。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抖動,避免完全拍不清的情況,但因為“防抖”動作本身就會破壞相機光路的完整性(使得鏡組和CMOS的中心不在一條線上),所以這樣的光學防抖功能,必然會造成成像的邊緣部分解析度下降。

四年前的光學防抖神技術,卻至無法用到手機上

正因為如此,TiltAC防抖技術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實現“鏡頭”與“CMOS”,在整個防抖的過程中相對位置始終不變,這樣就不會因為光路偏斜而影響畫質。但是要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答案很簡單但也很意外。就是徹底取消此前拍照模組內部所有的“光學防抖”結構,直接把鏡頭和CMOS還原為不帶防抖功能、位置固定的設計!

對,你沒有看錯,這個新的防抖技術是不需要在相機模組內部設定防抖電機或者浮動結構的。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把整個防抖馬達和牽拉結構都“包”在了拍照模組外部,然後用陀螺儀控制馬達的俯仰、位移動作。打個比方來說的話,這就好像在相機模組的外部直接套了個雲臺一般。

四年前的光學防抖神技術,卻至無法用到手機上

中間圓形的部分是傳統的相機模組,邊上的就是電機和搖臂框架

根據TiltAC防抖技術的發明方Nidec在官網上公佈的技術資料顯示,與普通的內建式光學防抖技術相比,這一新技術的優勢不僅在於可以保證光路完全穩定,避免傳統光學防抖導致的畫面邊緣解析度下降問題,而且配合他們引以為傲的超小型電機技術之後,還能做到六倍於傳統防抖的抗抖動範圍以及對十倍重力加速度(10G)的承受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既更穩、還更清晰,而且特別耐用。

看到這裡肯定有的朋友要說了,既然是這麼先進的技術,效果又這麼好,為什麼至今沒有出現在手機上呢?

四年前的光學防抖神技術,卻至無法用到手機上

Nidec的部分業務範圍……

Emmmm……這一點說起來的確是個挺尷尬的事情。首先如果大家仔細觀察TiltAC防抖技術的示意圖就會發現,它雖然是針對移動裝置的小型攝像頭模組設計的防抖技術,但由於需要在攝像頭模組邊緣包裹一層內含馬達、搖臂和感測器的“馬甲”,會使得攝像頭整體變大一圈,這顯然恨不符合智慧手機內部寸土寸金的需求。

其次從業務範圍來說,Nidec也就是日本電產本身對手機行業好像也沒什麼興趣,他們關注的只是精密電機技術的應用而已,而且涉足的很多領域都遠比手機賺錢多了(比如造船、造車、發電、鍊鋼……)。因此這也意味著對於Nidec來說,他們雖然可能手握世界上最先進的微電機技術,但卻未必有能滿足手機產量需求的加工能力——試想一下,全世界每年才需要幾臺船用天然氣發電機啊,你指望生產這種高大上玩意的廠商去給手機供貨?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