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20年,香港之於我

20年,香港之於我

1998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去香港,那年十歲。在此之前,還沒怎麼出過遠門。

那個時候沒有從西安直達香港的飛機,我和一幫小p孩兒坐著幾天幾夜的火車樂呵呵地出發,開始所謂的“文化交流”之旅,對於將要到達的城市完全沒有概念。回來之後聽我媽講,火車發動的瞬間她哭成了淚人兒,不捨、擔心……而我則興奮地揮著小手,高興壞了,那時候誰知道離別是什麼。

初到香港,看到各色高樓和街角、緩緩而過的雙層巴士、行色匆匆的人們,覺得很是新鮮。一行小人兒浩浩蕩蕩的穿著花色統一的衣服走在街頭,很難不扎眼;當地人看我們,也滿眼是好奇。

我們在香港的各類知名地標景觀處打卡,見到紫荊花會激動的合個影,當然還有些特別的,比如去鳳凰衛視演播廳錄了節目、見到了至今都不怎麼認識的主持人;去香港中文大學聽了當時覺得很洋氣的講座。

……

說實話,從如今的角度來看,當時的安排也已經算是相當豐滿。

總之,這一趟下來,小孩子算是開了眼。

10歲的年紀,對於這一趟”旅行“並沒有太多的概念,可能就是開心、自由這類簡單的字眼吧。但是這其中的影響究竟有多少,也是後來才慢慢知道……

我至今都特別清楚的記得,從香港回到家的第一個晚上,作為小學生的我竟然”失眠“了。坐在視窗的檯燈下寫作業的時候,我望著天空,第一次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有些陌生,第一次覺得原來世界還可以是這樣的。

說實話,在去香港之前,我真的是一個有點”不學無術“的孩子,不喜歡學習成績也不上不下、會在大冬天哭嚷著穿涼鞋去堆雪人、會在畫畫的時候經不住小夥伴的誘惑鬧著要去玩耍……可是改變好像是一晚上發生的,我在”好學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榮譽、獎狀、誇讚等也成為了信手拈來的東西,慢慢的,我也習慣了做大人們眼中的優秀好學生,學畫多年的沉澱,性子也有些收斂,安靜、乖巧這類字眼慢慢成了我的標籤。

當我第二次坐在窗前,特別認真地審視我自我,是大學畢業的時候。那個時候,我第一次覺得我要開始過自己的人生了,我要完完全全獨立的靠自己去養活自己,也是第一次問自己究竟想要過怎樣的生活……

之後再去香港,經過同樣的碼頭、美術館、巴士,一切都變得熟悉而陌生,你記得小時候去過哪裡,卻記不得當時的心情;你知道這個城市對你產生了影響,卻也說不清究竟來自於哪裡,可是這些已經不重要了。

年輕的時候

可能更多的時候會急於獲得外界的認同感

而越來越知道

取悅自己比取悅他人重要太多

20年,香港之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