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南鑼鼓巷——大北京的小情懷

北京,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又因其為首都等眾多因素,它已成為了國際化大都市,是一座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擁擠的城市。提起北京,想起前些天去青海時,藏民導遊曾說過,她們不同於老一輩牧民,她們也已習慣了定居生活,也想去看看大海,看看大北京,看看天安門、故宮這些中國享譽世界的符號。大北京,除了這些大元素,還有許多讓人留戀的小地方,它們或許沒有多大的名頭,但恰是這些小元素構成了大北京京腔京味京韻,比如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大北京的小情懷

喜歡音樂的人,會想到三里屯,什剎海,在那裡,風一來,歌聲就飄過來了,空氣中都含著躁動的音符。在後海劃劃船,在前海溜溜冰,無論冬夏,你都可以娛樂自己。如果說什剎海颳著一陣陣現代的風,那麼南鑼鼓巷就是一場民國的雨。

南鑼鼓巷——大北京的小情懷

南鑼鼓巷保留著元代院落肌理風格,南鑼鼓巷自南向北,東西兩側各有八條衚衕,東邊的8條衚衕是炒豆衚衕、板廠衚衕、東棉花衚衕、北兵馬司衚衕、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衚衕、後圓恩寺衚衕、菊兒衚衕;西面的8條衚衕是福祥衚衕、蓑衣衚衕、雨兒衚衕、帽兒衚衕、景陽衚衕、沙井衚衕、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衚衕、後鼓樓苑衚衕、南下窪子衚衕等;整個街區猶如一條大蜈蚣,所以又稱蜈蚣街。這種整體肌理的衚衕、四合院形態,正是元大都棋盤式城市建築格局的具象體現。

南鑼鼓巷——大北京的小情懷

已經不是第一次來南鑼鼓巷了,夏季,遊人最多的季節。出於對於南鑼鼓巷的保護考慮,區政府已主動提交申請撤銷了3A景區的資質,不再接受團隊遊。即便如此,依然熙來攘往,遊人如織。

南鑼鼓巷——大北京的小情懷

這條巷子除了歷史留下的底蘊之外,亦有自己的小情懷,隨便走走,就很有意思。比如兩旁的小店,店名就有嚼頭。“過客”百度了一下,得知是1999年兩個揹包客開的店,猜想是不是當初就是這樣一種小情懷的古街道吸引了他們,讓他們捨不得只當一個過客,於是就開個小店,讓自己落下腳,有個歸屬感。用初心對待如我一樣的過客,雖然我和大部分人一樣,只是過客,風一樣來了,又飄走了。

南鑼鼓巷——大北京的小情懷

“小錘敲了一千年”,這是一家銀飾店,想起“老銀匠”這個品牌,雖然價格不低,但手工藝和設計的工夫在那兒呢,也是值得的。“大國工匠”就是執著開始,然後繼續,一直走下去,最後成了有著自己特色的東西。無論什麼事,堅持一千年,難啊!若是代代相傳下來,真的是一筆無價的財富了。那些流水線出來的東西與千雕萬琢出來的手工藝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它傳遞著人文氣息,藏著匠人自己的小心思, 或許還有一段故事,一個結,一個永不言說的秘密,永遠是有溫度的。

南鑼鼓巷——大北京的小情懷

從小小的文字,到logo的設計,都是動了心思的,想來“阿文蟹黃蒸包”是江浙一帶的特色小吃,“咂摸”這詞本身就很讓人回味,taste,品味,中國人就是特別能琢磨著怎麼吃,難怪林語堂曾開玩笑說最好的日子就是住在英國鄉村,有個中國廚子,有個日本太太。

“時光是回憶的橡皮擦”,如果是,對於你,我希望我永遠用不到它。只是時光確實是很強大的清潔劑,無論曾經是用什麼顏料畫的,都能擦掉,甚至擦得一乾二淨。像是被給你一塊地,又被地主無情剝奪了守望麥田的權利一樣,說沒就沒了。把這樣的幾句話放在自己的小店玻璃上,是在怎樣一種心境下呢?

南鑼鼓巷——大北京的小情懷

這次來主要是想看看齊白石故居,從雨兒衚衕進來,走不了多久,就看到有人在那裡探頭探腦地往裡張望,可惜過了四點,過了售票的時間,只能把相機鏡頭從紅漆大門底下門縫伸進去,拍了一張,齊整的四合院,有竹,不可居無竹,文人墨客對於梅蘭竹菊的熱情是歷史的風也擋不住的。

南鑼鼓巷——大北京的小情懷

驀地想起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白石老人不知何時出門了,留下銅鎖小童守門,只在此世間,雲深不知處。時光老了,記憶還在。黃包車,小衚衕,南鑼鼓巷的小情懷,是一杯卡布奇諾,咖啡的醇、牛奶的香,美好地讓人回味。你,不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