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現代人越來越冷漠的原因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獲得了權力和知識,卻是以靈魂的紛擾難安作為代價。

也許浮士德是我們當代人每個人的縮影,每天都生活在憂慮的情緒氛圍內。

而我們所要思考的問題是,名利的獲得是以靈魂的出賣作為代價的。人,一旦失去了靈魂,靈魂所包含的一切內在品質都將丟失,比如誠實,善良,謙虛,尊重等等。

更直白點來說,人,一旦消散了靈魂,那麼,與冷冰冰的機器人就沒有任何的區別了。披著一張人類的皮囊,內心卻冷漠無比。

那麼,對於現代人的靈魂扭曲,何以發生,又如何拯救呢?

現代人越來越冷漠的原因

01

群居使得生存的機率加大

人類天生就需要同類

作伴

,已是毫無疑問。相信行為遺傳學家不久就會發現,究竟是哪一對染色體的化學作用,使我們獨處時覺得渾身不對勁。在人類演化過程中,基因裡新增這種功能是有原因的。憑藉合作在生存競爭中超越其他物種的動物,保持在同類能互相照應的距離,存活的機會比較大——《心流》

《魯濱遜漂流記》的艱難生活,使得我們對於群居合作使得生存機率變大這一理念記憶猶新。

其實,不光是古代能說明這個問題,在近現代也是可以說明的。下面,帶大家回憶一下青春。

我是80後,在我小時候,我依稀記得,我家蓋新房,然後請了村裡關係比較不錯的朋友來幫忙,請記住這個詞語,是幫忙,而不是給錢。

為什麼不給錢呢?

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沒錢,都是窮人,而且當時的貨幣量也並沒有那麼大,也就是說, 這套房子如果蓋下來,剩餘的錢,是根本無法支付親朋好友的費用的。

所以,唯一的記賬方式就是“人情記賬”。以“人情貨幣”代替“實物貨幣”運營彼此的關係。也就是你今天幫了我,我欠多大人情,之後是要還的。在今天,這種事情,也是很常見的。

到了今天,我有了一個疑惑,如果今天我幫你搬了100塊磚,那麼,如果有一天你只幫我搬了90塊磚,那麼,很顯然,這個人情債是無法同等兌付的啊?

讓我懷念的就在這裡了,樸素的農民是不會計較這些細節的,沒人真會去算這個細賬,因為無所謂。而且同在一個村,低頭不見抬頭見,相互幫忙已是常事,人情債也就成了一本糊塗賬,算起來也沒多大意思。

如果有些奇葩真的這麼幹了,可能還會被其他村民冠以“較真兒”或者“不好相處”的名聲。

在今天,某些邊遠的山區,由於交通不便而被困的十

幾戶人家

,都在以這樣的“道德規則”維繫著群體生存。

有人說我歪曲了孔子的思想,你不要忘了,孔子是提倡入仕和入世思想的,而不是避世,而他的這套邏輯理論就是支撐。

現代人越來越冷漠的原因

02

道德只是維繫生存的工具

人被認為自私自利,並非因為追求自己的福利,而是因為不顧鄰人的福利的緣故。

這句話很好理解。打個比喻,就好像一個老太太摔倒在你面前,不去扶,繞過去走,這種自私,不能說道德淪喪,這叫道德冷漠。但是,如果你不但不去扶,嫌他擋路,還踹他一腳,這才叫道德淪喪。

對於自私而言,並不損害他人福利的前提下,其實道德問題並不大。損人利益才存在某種程度的道德問題。

其實,人,從骨子裡是自私的,這是人類的求生本能。而道德體系或者法律體系,只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共存的理念。

放眼全世界,每個人幾乎都在為自身存活,這是共性。而每個國家的道德體系和法律體系,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每個國家的文化環境不同,相處合作而獲得群體共存的規則是不同的。

所以,從本質上來講,道德是建立在自私本能之上的求生工具。

而道德體系在群體生存中,起到非常規範的社交紐帶作用,才使得道德體系穩固而長存。反之,有很大可能性鬆散。

也就是說,如果大山中的某一位村民,走出了大山,獲得了另一個生存空間和生存技能,那麼,道德工具會很自然地傾斜,而不是再過度傾向大山的村民,雖然道德上會有某種程度殘留,但是,通常不會再像之前那樣純真。

原理很簡單,如果你注意到了上面那句話就應該明白,人是自私的,道德是自私求生的輔助工具。既然更大的自私空間發生了轉移,道德作為滿足自私的工具,也會跟著發生轉移。就好像你的眼睛向哪邊眺望,眼鏡作為輔助視力的工具,也會跟隨發生轉移。

也就是說,眼睛是本體,眼鏡是附體。自私是本體,道德是附體,法律亦如是。

所以為什麼羅翔老師說,道德是法律的起點,如果你的道德操守足夠嚴謹,根本不會上升到作奸犯科這個程度。

那麼,道德為什麼會冷漠,甚至於淪喪,破除了道德與法律的兩層封印呢?

現代人越來越冷漠的原因

03

人心向上,人性向下

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鋌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麼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

道德是人性陰暗的第一層枷鎖,法律是第二層禁錮。這也是建立在自私本性過度膨脹的前提之下而雙雙自我解封的。

人心向上,追求的是巨大功利,人性向下,也必須是付出純潔靈魂為成本,就好像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一樣。

所以說,自私沒有錯,但是自私慾過於膨脹,通常會衍生損人利己的局面。這個時候,已經不能再以道德冷漠詮釋心性,而是以道德淪喪作為正解。

而此時的自私已然不是單純地求生這麼簡單,而是縱慾。

《生命與意識的省思》中有這樣一段話,對於縱慾闡述得非常犀利:大多數的苦難,都是因為自私自利。人人自私、無情、處處競爭,為求生存而相互爭鬥,人心的恐懼是原因之一,但造成自私的原因,並不僅是因為爭鬥求生,更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彼此競爭與肆無忌憚的爭奪。自私的心態,使人不斷貪求更多物質享受、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多的

權利和

影響力,讓人想贏得戰爭圖謀私利,想要比別人更好、擁有更多、獲得更多肯定。私心總是貪得無厭,因此更難留意到其他人正在受苦,導致許多人在苦難中度過絕望悲慘的一生。

現代人越來越冷漠的原因

04

亟待拯救的潘多拉盒子

如果你去一些經濟比較落後的偏遠地區,你會發現他們的道德體系保留的還是相對完好的。

就像

湖南衛視的一檔節目《變形計》,“真香定律”的主角王境澤。之前惡狠狠的一句話,換做城市人,可能會寒了很多人的心,但是當地人卻帶著包容的心依然給他們做飯,怕他們餓著。

其實這些樸素的農民,他不會跟你說什麼人人要互相幫助,才能一起共贏的道理。

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道德環境,幾乎已經內建到他們基因中,成為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性寬容。

如果你問當地的孩子,為什麼要寬容,他根本說不出來,他可能會說,我也不知道,不應該是這樣嗎,大家都這樣啊,我就學著做啊。

所以,完善和加固道德環境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久而久之,一定會形成一種行為暗示,不明所以地去做,不會再有訛人,不會再有欺詐。

因為訛人和欺詐,大多數情況下是生存技能狹隘,生計遭到威脅,同時又受到周遭人的歧視,產生了生存和自尊的恐懼。很多采訪你會發現驚奇的雷同。

如果道德教化,人人發揚,相互薰陶,就真的就像《生命與意識的省思》中所說的那樣:

美好的事物已經化解了生命盡頭所感受到的無常與空虛。我們將不再害怕,因為我們也將感受到另一個世界的美好;我們不會覺得自己被遺棄而孤單,因為我們不曾遺棄別人、讓別人孤單。我們確信這份善心會永恆持續,不會隨死亡消逝;我們感受到這份超越自私的善心,讓我們的生命有了意義。

拓展認知,仿若撥開人生雲霧,原來四處都是路。想了解更多認知領域,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