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真正舒服的關係,從“拒絕”開始

01

越長大,越會明白,與人相處,貴在舒服。

合群不合群,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把不合適的人,從自己的圈子裡踢出去。剩下來的人,才能好好相處。

別不好意思,世上並沒有一份感情,可以一直濃烈。越是濃烈的感情,越容易失去。

工作中,誰都可以安排你;生活中,誰都需要你的關照。一直這樣的話,你會越來越麻煩,圈子大了,煩惱多了。

因此,想要關係舒服,學會拒絕,就是必須學會的社交規則。

真正舒服的關係,從“拒絕”開始

02

不懂拒絕的你,總是在為難自己,還讓別人不滿意。

不懂拒絕的人,總是應承別人,苦了自己,又費力不討好。

每個人都有個性,可是你卻不能堅持住,一步一步活成了別人的影子。軟柿子,大概就是這樣來的吧。

人際關係,需要左右逢源,但是無法事事“圓滿”。要懂得,即便是一塊溫潤的玉,也會在某些時候,磕傷某個人的手。

蘇東坡寫了一個故事:唐朝時,圓澤禪師和李源是知心朋友。他們相約去青城山、峨眉山。

禪師要走陸路,李源要走水路,都很固執。堅持了一會之後,禪師勉為其難地答應了走水路。

到了半路上,禪師流著淚說:“岸邊有一個洗衣服的女人,那是我下輩子的母親。”說完,禪師就不見蹤影了。

隔了三天,在洗衣服的女人養了一個男孩,一切都如禪師預料的那樣。

雖然故事神乎其神,但是禪師的痛苦,顯而易見。他為了朋友,弄丟了自己的“今生”。

生活中,我們因為不懂拒絕,就會答應別人所有的要求。比方說,一個鄉下人,去城裡辦事,左鄰右舍都拜託他買東西。礙於面子,鄉下人都答應了。在他回來的時候,拖著一個大袋子,累得氣喘吁吁。

更不可思議的是,有的東西買錯了,被鄰居責怪了很久。

《人間失格》裡說:“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不管哪一種關係,一旦有了裂痕,就難以修復。哪怕修復好了,仍舊有一道若隱若現的傷疤。

真正舒服的關係,從“拒絕”開始

03

學會拒絕之後,關係就會舒服很多。

感情就像一座天平,如果你把別人看得太重,你自己就會變得很輕。一個連自己都不能好好愛的人,也不會被別人珍惜,這是一種惡性迴圈。

渡人,先要渡己。唯有你變得優秀之後,這個世界才會對你眉開眼笑。

異性相處,拒絕曖昧不清。

春秋時,有一位魯國的男子,他的鄰居是一位失去丈夫的女人。

有一天夜裡,暴雨把女人的房子破壞了。女人跑到男子的門口,使勁敲門。男子說:“我是不會讓你進門的。我們都還年輕,不能同住一屋。”

女人說:“你難道就不能學一學柳下惠嗎?”

男子說:“我不是柳下惠,因此我只能拒絕幫助你。”

孔子聽到這件事,感慨道:“欲學柳下惠,未有似於此者。”

這個男子,學到了柳下惠的思想精髓,把多餘的情感,一開始就阻擋在門外了。

男女授受不親,如果不是夫妻,也不是戀人,就別交往了。各自回家,反而會留下淡淡的思念之情,別有一番美好。如果牽手,四目相望,內心就會很複雜,感情就會變成為五味陳雜。

拒絕,就是成全另外的幸福,體現了一個人的愛情觀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朋友相處,拒絕互相迎合。

推杯換盞不厲害,同心協力做大事,才厲害。隨時都給朋友點贊,其實是讓朋友滋生一種飄飄然的心態。唯有拒絕迎合,給朋友當頭棒喝,才是真正的幫助。

同事相處,拒絕一直服從。

很多人,為了工作和麵子,不敢頂嘴,連解釋一句都不敢。其實,你越是這樣,越沒有出息,還被人碾壓。

春秋時期,齊國的大臣晏子,希望下屬多給自己提建議。有一個下屬,名叫高繚,三年都沒有提建議,對晏子的安排,百分百服從。晏子搖搖頭,把高繚辭退了。

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時候,拒絕服從,就是有自己的見解,就是在幫助同事及時改過。如果對方可以接受“拒絕”,說明這段關係,越來越好。

此外,與家人相處,需要有距離感,拒絕過分的干涉;教導兒女,需要拒絕兒女過分的要求,莫給兒女做牛馬;鄰居相處,拒絕陋習,維護和諧美好的環境;同學交往,拒絕攀比和炫耀之風,保持純真的友誼……

說一句“不好意思,我幫不了你”,肯定會得罪一部分人,但總有一些人會留在你的身邊。能夠留下來的人,才是“貴人”。

真正舒服的關係,從“拒絕”開始

04

善意的拒絕,是一門藝術,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其一,說話委婉一些,不要太刺耳,有時候要多拐幾次彎,讓對方自然接受。

其二,拒絕的時候,同時提出建議,讓對方有好的退路,而不是僵在那裡。

其三,注意場合,儘量單獨交流,不要在人多的時候,單刀直入。畢竟,人是要面子的。

其四,接受別人的拒絕,不要耿耿於懷。當有人拒絕你的時候,就要多反思自己。

有人說:成年人的友誼之船,說翻就翻。

事實上,能夠翻船的,都是不值得繼續的,不怕翻船的,才是更加溫馨和長久的。

拒絕一次,真情會暴露,醜陋也會無處藏身,不無裨益。

生活很累,拒絕應該拒絕的,才會輕鬆自如。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