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心理新談:無聊會發展成“憤怒的蔓延”嗎?

前言

衝動和適應不良的反應可以被看作解決當下不愉快的無聊感覺的嘗試。深入挖掘,我們可以看到無聊帶來的特殊的痛苦——我們會感到麻木和無助。我們無法制訂行動方案,更不能執行這些方案。我們變得怠惰。簡而言之,我們覺得自己無足輕重,甚至多餘。無聊就是不能做自己生活的主宰。

在這個意義上,無聊是對我們人格的侮辱。我們被貶低了,而在這種侮辱面前,有一些人可能做不到坐以待斃。實際上,無聊可能尤其具有威脅性,因為它扼殺了自主決定能力,卻沒有告知我們,造成我們的困境的壓迫勢力到底是什麼。沿著這個思路,無聊就變成了“憤怒的蔓延”。

心理新談:無聊會發展成“憤怒的蔓延”嗎?

如果我們想要避免陷入絕望,一個選擇就是向這個世界發洩。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十二三歲的被試安靜地坐上七分鐘。相較於不感到無聊的學生,這些少年報告了更多有關自戀和攻擊衝動的感受。我們也瞭解到,經常感到無聊的人往往也傾向於自戀。在表面之下,他們對任何暗示他們可能較差或無力的訊號都很敏感。

同時,容易感到無聊的人也有更高水平的憤怒、攻擊性和敵意。也許這是因為他們經常和無聊對他們的自尊心造成的冒犯做鬥爭,而他們或許把攻擊當作一種捍衛自我的方式。類似的心理過程甚至可以在精神變態者中發現,雖然這種心理並非精神變態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精神變態者特別容易感到無聊,也許是因為他們對興奮和刺激有著巨大的需求。

心理新談:無聊會發展成“憤怒的蔓延”嗎?

而且,因為精神變態者通常顯示出強烈的自戀特徵,所以他們很容易被環境(如無聊的環境)激怒,這些環境挑戰了他們不惜以一切代價維護的高大宏偉的形象。在極度無聊的時刻,確認我們的能動性的需求也許比採取行動更重要。我們被驅使著採取行動,僅僅是為了證明我們可以。

從這個角度來看,故意破壞他人財產不僅僅是毫無意義的愚蠢行為,它也是一種對能動性受到挑戰的迴應,而這種挑戰至少有時是來自無聊的。

我們的觀點是,我們如何迴應能動性受到的威脅

,決定了無聊的後果是好還是壞。我們既有能力和機會去創造,同樣,我們也有能力和機會去毀壞。

兩者都可以證明我們是有力量的,能夠重設我們眼中的世界。當然,無論對我們還是對其他人來說,這些選擇的後果非常不同。研究人員對一組10歲的孩子進行了為期五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在某個時間點上的無聊傾向會增加近期內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對於整個樣本來說,這是一條單行道:無聊的傾向會導致以後犯罪的增加,而不是反過來。

心理新談:無聊會發展成“憤怒的蔓延”嗎?

但是,對於一小部分不受約束、追求刺激的人來說,在時間點1的犯罪實際上預示著時間點2的無聊傾向水平的降低。對於追求刺激的青少年來說,犯罪可能會緩解或者緩衝未來的無聊。在一項實驗性研究中,

研究人員讓一群大學生感到無聊,然後讓他們閱讀一段描述他們自己文化群體的成員被另一個文化群體的成員攻擊的文字(或反過來)。

當人們感到無聊時,他們給屬於自己文化群體的犯罪者判定的刑期更加寬容,而給屬於另一個文化群體的犯罪者判定的刑期更為嚴厲。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再加上同理心的缺乏,無聊會是非常危險的。

把病人從死亡的邊緣救回來的欣喜以及失敗時的沮喪都是權力失控的要素。顯然,無聊自身並不足以促使一個正常人做出如此可怖的行為。無聊帶來的訊號是,我們的頭腦空空如也,我們也並非自己生活的主人。

這種感覺會導致我們向外發洩,並且尋求極端形式的權力。

作為對無聊的迴應,犯罪、憤怒、敵意和暴力可能會起到雙重甚至三重作用。這些行為也許會增強我們的力量感,而當我們感到無聊時,力量感就受到了威脅。當我們發洩的時候,我們可能並不是通俗意義上的“失控”,但發洩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我們造成了破壞。

心理新談:無聊會發展成“憤怒的蔓延”嗎?

另外,憤怒和犯罪也許會激發我們從無精打采的狀態中振作起來。無聊和乏味常常讓我們處於低喚醒狀態,如果我們想要從這種能量低谷中調整過來,攻擊行為肯定能讓我們血脈僨張。最後,敵意讓這個世界看起來更有意義,從而在短期內降低無聊水平。因無聊產生的攻擊和敵意有時是有針對性的。

像我們之前討論的那樣,無聊的人給屬於他們文化群體的人判罰的刑期較為寬容,而給不屬於同一文化群體的人判罰的刑期更為嚴格。

對不認同的人心懷敵意,而對同一族群的人心懷好感,這讓世界變得簡單易懂。對外人的攻擊形成了一種自信強大的感覺,並且減少了焦慮,而且有一種世界變得更加簡單、更易於理解且更穩定的錯覺,即使這種世界觀在道德上本應受到譴責。我們的觀點是,至少某些形式的攻擊可被視作糾正與無聊相關的意義的缺失的嘗試。

我們想要的,也是我們最終所需要的,是能感覺到與這個世界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連線在一起。

心理新談:無聊會發展成“憤怒的蔓延”嗎?

當我們積極地參與世界時,我們會做到最好:利用我們的認知能力,表達我們的想法,掌控周圍的環境,來讓這個系統運轉起來。相反,無聊意味著一種脫節的狀態,這讓我們更容易遭遇一些問題。研究已經證明了抑鬱和無聊傾向之間的聯絡,而這種聯絡也許反映了這種脫節的內在後果

。經常感到無聊的人也更有可能和抑鬱症做鬥爭。

乍一看,抑鬱和無聊也許看起來有很多相似之處,以至於難以分辨。但是二者是不同的。抑鬱被定義為悲傷和無法感到愉悅,它與消極的自我評價和關注負面的生活事件的傾向有關。

相反,無聊被定義為想要參與到外部世界但又無法滿足這種慾望的迷局,它是一種時間被拉長的感覺,伴有注意力集中困難。

與抑鬱相反,無聊與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負面評價、情緒意識的缺失以及煩躁和怠惰的混合情緒有關。

心理新談:無聊會發展成“憤怒的蔓延”嗎?

很顯然,無聊和抑鬱是兩頭不一樣的野獸。那麼,無聊傾向和抑鬱之間的關係該如何解釋呢?有些研究表明,無聊傾向和抑鬱是一個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顯現的惡性迴圈的一部分。邁克爾·斯佩思(Michael Spaeth)及其同事對七百多名青少年進行了為期五年的跟蹤調查。每年,他們都會詢問被試的抑鬱和無聊傾向。

結果顯示,

抑鬱和無聊傾向每年都會相互強化,但並不清楚誰先誰後。

但是,我們小組進行的為期八週的實驗並沒有得到任何可以證實抑鬱預測無聊傾向的證據。此外,我們也發現,當人們因開心或者悲傷的回憶而產生情緒變化時,這些變化對無聊程度不會有影響。

心理新談:無聊會發展成“憤怒的蔓延”嗎?

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詢問了一些慢性衰弱性抑鬱症住院患者的無聊經驗。從他們的描述中可以明顯看到一種模式。他們報告稱,自己對無聊感到害怕。對他們來說,無聊是抑鬱來臨的前兆。

結語

無聊時,他們與這個世界的聯絡被切斷了。他們停止了對於活動和他人的熱情投入,當這種感覺到來時,他們轉向內心,開始沉思。

他們開始對自己有負面的想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想法轉化為完全的抑鬱發作。

所以,總體來說,證據可以有力地證明無聊會引起抑鬱,但反過來則不是。無聊也許會讓一個人更容易陷入沉思和消極的自我關注,因為他們持續地掙扎,想要參與到這個世界中,最終在絕望中屈服,以此迴應持續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