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內在的某處,我們總在一起

「來源: |韓丹下午茶 ID:gh_0e6875cd1168」

內在的某處,我們總在一起

內在的某處,我們總在一起

02:37

來自情感研究所

朗誦調

作者:埃裡克·林德格倫 [瑞典]

朗讀:冷心清 | 演員

內在的某處,我們總在一起,

內在的某處,我們的愛永不逃離。

在某處

哦在某處

所有的火車已開走,所有的鐘已停止:

內在的某處,我們總是在此時此地,

我們總是混在一起

突然,我們成為疑惑與變形的奇蹟,

衝擊的海浪,玫瑰的火焰和雪。

內在的某處,我們總在一起

內在的某處骨頭已變白

從學者和不信教的人所屈從的渴望中

由於漸變的否定

由於背信棄義

哦慰藉的雲!

內在的某處,我們總在一起

內在的某處

骨頭已變白而幻景集合了

隱約的安全感湧如浪濤

你反映我們的疏遠有如浪濤中星星的疏遠

你反映我們的親近有如浪濤中星星的親近

夢總是卸掉它的偽裝,開始變成你

你在痛苦中悄悄離開我

重又歸來

重又歸於我

越來越內在,越來越是你。

北島 譯

選自《北歐現代詩選 20世紀世界詩歌譯叢》

河北教育出版社

- 關於作者 -

埃裡克·林德格倫(1910—1968),瑞典詩人、評論家、翻譯家。主要作品有《沒有出路的人》(1942)、《組曲》(1947)等。

內在的某處,我們總在一起

成為內在所渴望的你

「留言」:“美好的內在”於你有哪些標準?

這是真的:人是小宇宙

我是我的世界。

——維特根斯坦

《朗誦調》初讀,極像一位痴情的詩人寫給其愛人的作品——

“內在的某處,我們總在一起,內在的某處,我們的愛永不逃離。”

但細讀後發現,這首詩則更像是在探究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的關係。

弗洛伊德將人格劃分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受原始慾望驅動,最依賴於自身的直覺;“超我”則是理想狀態下的那個“我”,它會告訴你,怎樣是對的,怎樣是好的,怎樣是最道德的。而“自我”遊走於這兩者之間。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聽起來很複雜,但實際上我們每做一個決定,都在充分調動這三者的關係。

內在的某處,我們總在一起

一個簡單的例子。這個時間點,為了成為更好的你,“超我”告訴你,你應該讀書。而“本我”聞到了隔壁家的飯菜香,聽到了電視里正在播你想看的節目。“超我”和“本我”正在相互鬥爭的過程中,“自我”跳出來主持公道:你可以先把書讀完,飯待會兒吃,電視待會兒看;或者傾向“本我”一方,放棄讀書,直接享樂;又或者放棄享樂,死命讀書;又或者邊讀書邊享樂……

“自我”協調出無數的選擇與方案,不同的選擇導向不同的結果,“成為疑惑與變形的奇蹟,衝擊的海浪,玫瑰的火焰和雪。”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一生就在做這樣一種道德拼爭——

“anstndig(得體)的人的拼爭——主宰了他的一生;對他來說,‘做得體的人’的首要意思是,克服自己的驕傲和虛榮帶來的做不誠實的人的誘惑。”

(瑞·蒙克《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

“本我”“超我”之間的關係正如詩人所說,如浪濤與星星,是天各一方、互為對立,而當我們每次調動“自我”來協調時,星星的光輝就撒向海面。撒多少,亮一點還是暗一點,又能接收多少……造就了你是怎樣的你。

▎詩意的人

內在的某處,我們總在一起

冷心清

演員。曾在孟京輝戲劇工作室多部話劇作品中擔任女主角,出演舞臺劇《年輕的野獸》《我愛XXX》《愛在歇斯底里時》等。代表作:電視劇《那年夏天有風吹過》《可不可以不》《了不起的女孩》等,真人秀《戲劇新生活》。最新作品《夜貓快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