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明將至,悠遠的清明習俗你知道多少?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中,人們最熟悉的,大概就是清明節。除了透過節氣具體地指導耕作,清明節也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內涵。不僅清明時節踏青、祭祀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就連我們今天清明的小長假也是古時候就有的。那麼,這些習俗又是緣何而來呢?

01

清明節在陽曆的4月4日至6日期間,而上巳節、寒食節都在清明前後。上巳節是每年三月初三,相傳是黃帝的誕辰。據《周禮》記載,在這一天,人們要結伴去水邊沐浴,透過清潔身體,從而消除致病因素,祈求福祉降臨。這一儀式稱為“祓禊”。

清明將至,悠遠的清明習俗你知道多少?

最初只是水邊的沐浴清潔,因為其中也多有年輕男女參加,逐漸成為男女相會的好日子。而這樣的男女相會在早期也是政府允許並鼓勵的。於是,上巳節也就慢慢變成了男女相會的情人節。直到今天,西南一些少數民族仍將三月三作為情人節。

此外,三月三還是中國的“女兒節”。杜甫的《麗人行》中有一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就寫實地記載了這一天的盛況。而沐浴清潔、春遊踏青、男女相會,甚至宴飲遊樂的內容也日益豐富。但是上巳節併入清明節以後,豐富的內容反而逐漸衰微了。如今,也只有少數民族類似潑水節等活動中,還保留著最初的影子。

清明將至,悠遠的清明習俗你知道多少?

上巳節的習俗漸漸被人們淡忘,但在清明前還有一個節日寒食節就較為人們熟知。

02

說起寒食節,就不能不提重耳與介之推的故事。

晉文公重耳在成為國君之前有一段長達19年的流亡歲月。最落魄潦倒的時候,甚至忍飢挨餓,吃不上飯。介之推就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做了肉湯端給重耳吃。這一碗肉湯救了重耳的命,也讓重耳非常感動,發誓要報答介之推的恩情。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併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做了國君的重耳封賞了很多人,卻唯獨落下了割肉做湯的介之推。介之推也不主動討要,而是帶著老母親回到綿山隱居起來。身邊的人提醒晉文公,重耳這才想起來介之推,心中非常歉疚,就帶人到綿山去請介之推。但是介之推決定侍奉母親,在母親身邊盡孝,堅決不肯出山。晉文公很為難,身邊人又給他出主意,說介之推很孝順,如果放火燒山,介之推一定會帶著老母親出來。

就是這樣一個餿主意,晉文公竟然採納了,於是火燒綿山。但大火從燒起來到撲滅了,也沒見介之推帶母親出來。火滅後人們入山尋找,找到了抱在一起被燒死的介之推和老母親。晉文公非常後悔卻也於事無補。因此下令在介之推的忌日,全國上下都禁火寒食,不許點火,以此紀念介之推。

清明將至,悠遠的清明習俗你知道多少?

這個故事讀了讓人無限唏噓,因此也就加深了人們的印象。晉文公雖也下令禁火寒食,但這個習俗在介之推的故事發生前已經有悠久的歷史。

寒食節禁火真正的源頭與遠古人的改火有關。

寒食節在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一兩天,因此也被稱為“百五節”。火在先民心中一直都是神聖的,先民們透過鑽木取得火種,火種的儲存就十分重要。但春天因為氣候乾燥且有春雷,容易引起火災,所以古人要在此時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熄滅,這就被稱為“禁火”。過幾天再鑽出新火,稱為“改火”。而在無火的日子裡,就要吃冷食,即為“寒食”。

禁火與改火是農耕生活中的大事。禁火的時候,百姓不許點火,要在夜間由宮中點燃火燭,然後傳至大臣家。在《清明上河圖密碼》這套書中,也記錄了北宋時候由宮中點燃火燭,並向重臣家中傳遞火種的情節,可見這一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

除了禁火寒食,寒食節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祭祖掃墓。在古代,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非常重視祭祖掃墓。祭掃活動常常要從寒食節持續到清明節。而朝廷也十分順應民意。在唐代,開元年間就為寒食、清明專設了四天假,後來又延長到五天、七天。到了宋代,寒食與清明仍然要休七天假。我們今天的清明小長假也是對傳統的迴歸和對文化的傳承。

清明將至,悠遠的清明習俗你知道多少?

寒食禁火、祭祖掃墓、沐浴清潔、踏青遊玩。清明節不僅有節氣的意義,也被賦予了濃厚的文化內涵。節氣與勞作息息相關,如果只有勞作,那麼未免單調。在繁重的勞作之後,也要有慎終追遠的祭祀,要有沐浴清潔的自省,也要有踏青玩賞的情調與樂趣。

圖片來源網路,如侵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