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她比煙花寂寞》:導演構造三大視角下女性藝術家衝擊著慣性認知

《她比煙花寂寞》是一部紀錄片,它裡面的原型是著名的大提琴家傑奎琳·杜普蕾,可在我看來這部是導演在此人物的命運下所想要創作給人們的再生作品。

可就是如此加工下的影片,讓我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想得於其中。第一遍時我以為妹妹就是一個有病的天才,第二遍時覺得她是一個可憐的人,第三遍時我看到了自己的縮影,那個被寂寞充斥的著的世界裡渴望被愛的人兒。

《她比煙花寂寞》:導演構造三大視角下女性藝術家衝擊著慣性認知

積琪

看完這部電影,才知道寂寞跟孤獨大不相同,可很多人都認為妹妹的一生都在追逐,一直都在孤獨,事實上,我們都把兩者混淆了。

痞子蔡在《夜玫瑰》裡的一句話,寂寞確實跟孤單不一樣,孤單隻表示身邊沒有別人。但寂寞是一種,你無法將感覺跟別人溝通或分享的心理狀態。

當我們說起天才時,我們的慣性思維是他們的是天才,很優秀,我們所無法理解的人,事實上這部影片在導演鏡頭下所演繹出來的妹妹積琪不如人們所想那番。

積琪想要姐姐所擁有的一切,包括姐姐希的愛人,而最後患病落寞死去。

《她比煙花寂寞》:導演構造三大視角下女性藝術家衝擊著慣性認知

積琪的一生就在鏡頭下緩緩地向觀眾敘述著,可不同的是導演的加工下,讓這位天才的上半生比煙花絢麗,下半生場卻比煙花寂寞。

本文嘗試著站在三個人的視角去解讀著天才背後僅留著琴聲裡永恆的寂寞,並依託著導演鏡頭下兩姐妹的視角試圖去詮釋導演的視角。

01從希的視角:妹妹積琪就是一個充滿嫉妒心的女孩,可即使如此姐姐仍舊愛她

天才有時候背後是一個家庭環境薰陶下的產物。

出生於音樂世家的兩姐妹,醒來的第一天,是演奏著媽媽給倆寫的“假日之歌”,剛開始妹妹積琪的表現遜色於姐姐,姐姐得到去音樂英國BBC的邀請,得到“天才姐姐”的稱謂。

《她比煙花寂寞》:導演構造三大視角下女性藝術家衝擊著慣性認知

當看著姐姐得到所有人的肯定跟讚譽時,又加上媽媽的一句話“你想要跟姐姐站在一起,就得旗鼓相當”,嫉妒心跟求勝心讓積琪更加的發奮她的大提琴事業,考試時、吃飯時、交談時都在用手往自己的胳膊比劃著琴絃。

就是如此的勤奮加上自己的天份,一步一步地搶奪了姐姐的風光、讚譽,甚至於父母的關注。

她成為了人們隨隨便便一個動作都能夠讓人為之鼓掌,找了一個很愛自己並且身世優越的愛人。

一切在於人們看來那都是我們常人無法到達的高度,可就是這樣的人讓人覺得恐怖。

她想著得到姐姐所有的一切,荒唐於想要跟自己的姐夫做愛,這樣才能感受到有人在關愛自己。

《她比煙花寂寞》:導演構造三大視角下女性藝術家衝擊著慣性認知

在去國外演出時,家人滿懷期待的等待著積琪寄回來的包裹,等到所有人盯著包裹被拆開是積琪的髒衣服時,大家滿眼的失望。

透過希的視角,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荒謬自私自利的妹妹,她只想要被愛,只想要眾人的吹捧,可就是這樣的妹妹,姐姐還是很愛她。

導演勾勒的第一視角就是讓我們對這位女藝術家充滿了誤解,而第二視角就讓我們輕易的推翻從第一視角所得到的結論,我想這就是導演想要表達的中心。

02從積琪的視角:她的一生只有寂寞,像極了煙花落幕後的荒涼

當站在舞臺上,拿著專有的大提琴,表演著動力的旋律,接受著眾人的掌聲誇譽,一切似乎都是那麼完美。

奔赴在每一座城市演出,一個人穿梭於酒會里面,聽著人們隨意的吹捧,住著不是家的酒店,語言不通的交流著…這些都是在完美背後人所不知的悽苦。

就如她所問自己的愛人那番:“如果我不會拉大提琴了,你還會愛我嗎?”

《她比煙花寂寞》:導演構造三大視角下女性藝術家衝擊著慣性認知

積琪自己都覺得除了大提琴,她一無所有。

積琪的一生在人們眼中,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家。

可只有積琪知道,她一生都在追逐自己,可最終的結果只有無窮無盡的寂寞。

她試著去接受自己沒有大提琴會是怎樣的生活,她故意把大提琴落在出租車上,她故意讓本就應該好好保養的大提琴風吹日曬。可命運就像是有輪迴往復一樣。

丟落的大提琴重返手中,被百般嫌棄的大提琴,臨終時手擺動的都是往日拉大提琴的姿勢。

《她比煙花寂寞》:導演構造三大視角下女性藝術家衝擊著慣性認知

所謂的造化弄人,也不過於此,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

積琪是一個期待被愛的人,但她的虛榮心勝於體現出她很需要被人去愛,她終究是一個可悲的人啊!

當積琪病重時,父母喊姐姐希去看望照顧積琪,誰料姐姐說:“她有很多訪客不需要見我”。

一生都用來證明自己有多麼的優秀、受人關注,卻最終把自己最想渴望的家的味道,姐姐的真情拋棄得一塌糊塗。

把衣服寄回家只是想要在異國感受到家的味道,當她把寄回來的衣服平鋪在床上卷著睡覺時,她的寂寞無人而知。

導演勾勒的第二視角輕易讓人沉淪於藝術家背後的生活,讓我們理解或乾脆誤讀成天才的內心掙扎與某種孤寂:那種想抓住什麼卻發現什麼也抓不住,只好蠻橫地一再索取,一再傷害別人與自我傷害。

03從導演視角:藝術家所站在的高度是我們無法企及的,更是無法讓人信服的

當一個人站在藝術家這個層次時,所做的荒謬都成了一種可以理所當然接受的行為。

導演二次勾勒的大藝術家,可以像煙花綻放時絢麗奪目,也可以比煙花的生命更加短暫。

積琪的一生就像煙花,供著人們欣賞煙火盛開的景象,到最後身心俱滅。

《她比煙花寂寞》:導演構造三大視角下女性藝術家衝擊著慣性認知

煙花易冷,繁華落幕之時,盡是人間滄桑!

冰心曾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可於此我覺得當曇花一現時,人們都被花開所驚豔,一旦枯萎凋謝時,就只能嘆息無可奈何花落去。

被積琪驚豔的歲月最終換來的是病重無人問津的慘淡。

這彷彿是導演一種諷刺手法,透過大藝術家的成功來彰顯藝術背後這些不為人知的醜惡人性。

可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於積琪身上更多人的縮影,我們只是沒有積琪的天才身份,可我們卻有她無窮無盡的寂寞。

渴望著被愛,渴望著被認可,渴望著追求自己內心的一切想要的。

《她比煙花寂寞》:導演構造三大視角下女性藝術家衝擊著慣性認知

從生命本身考慮,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苦。

一個女人,18歲前聰明早慧,快樂純真,18歲到28歲,蜚聲國際,得到過一個人所能得到的一切,然後突然地,由天堂跌落地獄,疾病讓她“不能行走或者移動”,但她仍然“表現”的很堅強。

在這一切的背後,有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東西。

更甚者,我們與藝術家的區別在於,如果這樣瘋狂的積琪是我們常人的身份,那將會是罵聲一片。

因為在人們的眼中,藝術家就是奇怪但又能夠讓人接受的,只因為她們是藝術家,他們背後的是不願被人所揭穿的疤痕。

寫在最後:

這部紀錄片就是同積琪、姐姐希的視角,更好的去詮釋導演想要帶給人們的深思。

評判一部電影,或是一個人,我們都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滲透出主要的中心思想。

就像導演鏡頭下的積琪,是人們所吹捧的大藝術家,有著一手的琴藝,可就是這樣在人們眼中完美的人兒啊,她卻是最槽糕的一面。

她不能被世人瞭解接受她的三觀、她的思想,她甚至於對自己所想要愛的都未能夠擁有。

《她比煙花寂寞》:導演構造三大視角下女性藝術家衝擊著慣性認知

跟家人總保持著疏遠的態度,本來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可因有了親情、愛情、友情而變得多姿多彩。

而她卻活生生地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隱匿起來,讓自己無堅可摧,實則脆弱無比。

孤獨不是寂寞,因為寂寞就像積琪,無人得知她的世界究竟是何樣,她也無從讓別人得知。

如果當你從一部影片裡面看到了寂寞,看到了自己的縮影,亦或是無法理解的認知,也不要怕,這隻能說明你不是與世界格格不入。

或者我們都沒有藝術家的頭銜,但我們擁有一顆藝術的心。

只願我們不要成為導演鏡頭下所勾勒的大藝術家,因為我們常人在沒有藝術家身份包裹下的認知,不是讓人易於接受的藉口。

同時導演勾勒的藝術家,是我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