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現今是否儲存完好?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位置在陝西咸陽乾縣境內的梁山上,建成於公元684年,公元706年武則天入葬時又經過一番加蓋,距今已達1300多個年頭。

不同於帝王貴族普遍的“封土建陵”建造方式,乾陵採用的是“因山為陵”的建築設計。

墓室通體在石頭山中開鑿而成,由多個功能不同的洞室組合形成一座豪華的山洞宮殿。

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現今是否儲存完好?

除李治和武則天的主墓外,乾陵周邊還分佈有十幾個規模大小不等的隨葬墓。

這些生前侍奉李治和武則天的皇室成員與功臣,死後仍然陪伴在他們的皇帝身邊,共同組成了宏偉壯觀的乾陵墓葬群。

考古學家有句術語——十墓九空,說的是皇室貴胄、帝王將相的墓葬,幾千年來大多遭受明挖暗盜,遭受嚴重的破壞,能夠完完整整儲存下來的少之又少。

但乾陵作為顯眼的地標建築,卻幸運得躲過了盜墓賊歷次的光顧,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現今是否儲存完好?

引來盜墓者屢次垂涎的,當然是陵墓裡的金銀財寶。皇室陵墓,按照慣例是要陪葬入大量金珠寶貝、珍奇異物,更何況是李治和武則天兩位皇帝的合葬墓,想想都比其它陵墓擁有更多的隨葬品。

且他們兩人所處的時期,正是唐朝由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上升階段。有大唐雄厚的國力做支撐,乾陵裡頭的寶物還會少嗎?據說書法至寶,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就埋在乾陵裡。

有了這些金光閃閃、價值連城的寶貝,能怪得人家盜墓賊天天惦記、日日打主意嗎?1300多年來,乾陵大體經歷過三次大規模的盜掘。

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現今是否儲存完好?

第一次發生在唐末的黃巢起義,佔領長安的起義軍出動40餘萬人馬,沿著梁山主峰西側挖出了三四十米深的大溝。

殊不知散佈在這片地塊的碎石層,正是當年修建乾陵的工匠設定的障眼法,離真正的墓道口足足隔了300多米遠。

中了圈套的起義軍只得空手而歸,留下一道“黃巢溝”成為了他們挖墳掘墓的罪證。

第二次是在五代十國,後梁崇州節度使溫韜組織軍隊,對境內的唐朝陵墓展開了地毯式的盜掘。其它陵墓大多難以倖免,唯有乾陵因建築結構異常堅固,成了溫韜啃不下的硬骨頭。

原來乾陵的建築,用的全是堅固的條石,條石間的縫隙又用鐵汁澆築填充,當真是渾然一體、牢不可破。過硬的工程質量,擋住了軍閥瘋狂的盜墓行動。

最近的一次,就到了民國初年,西北軍將領孫連仲為補充軍需供應,也打起了乾陵的主意。只不過這幫兵痞子盜墓本領欠佳,找不準下手的位置,只顧著拿炸藥到處炸,最後連墓道口的邊邊都沒碰到。

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現今是否儲存完好?

1958年,幾個當地的農民放炮炸取石材,無意間炸出了墓道口,才使得神秘的乾陵重新顯現在世人面前。

規模宏大、隨葬品豐富、學術價值極高的乾陵,自然是每個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夢想,就連鼎鼎大名的郭沫若先生,也按捺不住得設想著有朝一日能夠開挖、研究乾陵裡的文物。

但是,國家考慮到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考古發掘,事後諸多文物沒能得到妥善儲存,造成的損失至今令人嘆息,因而下達了保護令,原則上對完整的古代陵墓不得進行主動性的挖掘研究。所以,乾陵至今還大致保留著一千多年前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