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宇林道長,深刻論述醫道同理,天人合一!

健康長壽,是人類都關注並期望的。在我國的歷史長河裡,人文初祖伏羲觀察天地日月和自然現象來論述其中的道理,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論述醫理辯論健康的理念,黃帝問道廣成子知有長生久視不老之道,自此以後幾千年來黃老道家一直致力於生命的研究。生命的起始與道學的理念相通,掌握了它並能恰當地運用就可以無病健康且如廣成子所說:“已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

李宇林道長,深刻論述醫道同理,天人合一!

內經對生命的基本概念

人之初始,由父精母血,陰陽絪蘊交感合化而成。《黃帝內經》說:“天地絪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又說:人依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從這裡可以看出,人和天地萬物的初始階段,雖然是透過孕育、滋生、成長的過程,都是由天地陰陽精氣構合交感而來,再由四氣五行鑄造鍛鍊,經過陰陽消長,五運生尅制約,六氣施化,而有生長壯老已的過程,萬物有生死盛衰的不同變化,都是天地自然所給予的並不是人為可以改變的。

道學闡釋萬物的根源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衝氣以為和。道以虛無為體,沖和為用。無極之先,混混沌沌,只是一虛,及至動化為陽,靜化為陰,由無極而生太極,易有太極而生兩儀,所謂道生一,一生二。在人身中杳冥中有象,恍惚中有物,微茫中有動,動極而靜,靜極而動。靜則凝聚,為陰為精,動而流行溫化,為陽為氣,若無真意主之,相反相成,相合相離,則散亂流散無際。無極者無始之祖炁,太極者陰陽之混融交合、離散,其一陰一陽,一動一靜之際,天輕清而上浮,地重濁而下沉。天地雖有上下之別,仍然相抱相戀,離合有時,升降相因,道元一炁,執行其間,使陰陽各有訊息,天氣、地氣、運氣三者合化,孕育品彙,萬物滋生,生生化化,永無窮期,此即所謂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之間不論是陰陽之氣或者陰陽之質,皆為陰陽而已。陰陽之氣為風火暑溼燥熱,陰陽之質為木火土金水,質之總彙為五行,氣之總彙為六氣,天地之間五運與六氣均與四時八節,臟腑氣血,日月升降圓缺,天地之正氣相通相應相合。這種通應合的關係,不但是天地人與萬物之間的關係,也是影響人體健康的直接因素,這是道家思想與古老傳統經典醫著的共通思想體系。

道本元始虛無之氣,化生陰陽,萬物賴此陰陽二氣而生,亦賴此

陰陽二氣而變化,永無止境,然陰陽二氣為離合聚散相反相成之氣,惟有沖虛化和之氣才使得此二氣相合相聚,“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在一氣流行,萬化匯粹生化無窮的時空裡,這個運氣永遠保持著相對的消長平和狀態。這個保持著粘合作用的衝氣,就是中和,就是如如不動的內心。天地陰陽男女由沖和、絪蘊、構精、變合而生萬物,沖和絪蘊交合就是陰陽動靜的起始,即生命孕育的開始,也是道家重返青春,重塑生機的開始。“生之門,死之戶”,就是內丹的顛倒之術。《悟真篇》曰: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自是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這即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之謂。

內經是在道學理論基礎上建立的醫學模式

無論醫經或者道學都認為:“人身至寶無外乎精氣神而已”,精氣神是支撐生命活動的最基本最精要的物質基礎,人身等同於天地,天地宇宙和人本身都是由此最基本的物質所支撐,然而此三者乃是虛無至靜,無形象音聲色味,無人慾的善惡美醜貴賤,是至純至真的存在,所以道家認為:此神非思慮之神,“杳冥之中有真有信”,道生虛,虛即神,此神為元性,“道生一”,一即道生的虛無之神,所以又說“道自虛無生一氣”;此氣非呼吸之氣,“惚兮恍,其中有象”,由一而生,一之虛無之神生二之陰陽之氣,即是說:“便從一氣產陰陽”故曰:一生二,二即陰陽之氣,此氣為情,陰陽二氣交合互化而產生萬物;此精非交感之精,“恍兮惚,其中有物”,即氣生精,二體交合化生精氣,“二生三”即氣生精,精氣內含著生命的基因。二即氣,二生三,即氣化精,精為生命的元始物質。《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道化宇宙天地萬物,也就是物種滋生的過程,即是神氣精從無到有,無中生有,用無限的精神化作一個有限的生命體,以至於很快地衰敗死亡,這是因為有情有欲的原因啊!道家以為神氣精順則成人,而煉養精氣神可逆則成仙,仙即是長壽的象徵,即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也就是說使三歸二,二歸一,一歸虛無,虛無又迴歸於恆久之道。所以惟有至純至真至靜,真一不二,抱元守一,混元一炁,才能使精氣神不虧不散,保養盈滿,而常有天年之壽。

《內經·靈樞》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面板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即使說人生是由陽父之精氣,陰母之血液,兩性交合精血凝結,相合相包,而成就生命最初始的一點元始真如,具有渾沌元始無極之真性,又由無極而產生陰陽動靜,化生太極,由太極再極至地分化出兩儀八卦,三才五行,最後天地立,五行已就,四季成而萬物生。

所以人依天地之氣而生,四時之法而成,山川水土,金石草木,胎卵溼化,萬物皆已長成。人身同天地,毛髮面板肌肉血脈經絡骨髓,皆是最初之陰陽二氣交合凝聚之精血而已。飲食水谷進入胃中,透過消化吸收代謝系統,攝取營養物質,排除糟粕,脈道以通,血氣乃行,視聽靈動業已成熟,豈非天地位矣,四時行矣,萬物成矣。

人身之小天地又與身外之大天地相通相應相合

頭圓配天,足方像地,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天有四時五行,以陰陽寒暑消長為規律,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雪,張而為虹,此天之常數;人有四肢五臟,以呼吸吐納氣息流通升降精氣往來而不息,陰陽二氣浮散而為榮衛,血脈彰著而為氣色,發越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

陽用其為溫煦流行,陰用其為滋潤充養。天人同氣,若有所失則蒸發而生熱,反之即寒凝,結而為贅瘤,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天人一體,人心即天地之心。心是五臟之首,遵循著為人的法則。智慧的人如同天一樣,光明潔靜圓通,仁義的人如同地一樣厚重沉寂,承載樸實。頭圓者天,足方者地,五行運於內,一曜明於外,乃至精神魂魄,知覺靈明。

《內經》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與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六合即四方上下,九州即古代中國疆域所化分的冀、兗、青、徐、楊、荊、豫、梁、雍九州,外布九州而內與人九竅相應。五臟內藏五神,即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十二節,即十二節氣,天之十二節又與人之十二經脈相應,十二經脈即手足各三陰三陽脈。人生以五氣而立,內五氣即五臟之氣,外五氣即一年四季中五運六氣,鎮持於天地之間,則氣應天地運三元之氣以成就萬物。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氣能犯生氣則生氣傾危。《庚桑楚》曰: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天全則神全矣。全其天即完全效法天地陰陽消長升降以作息,按此規律以生活,所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法天之氣則清靜光明,圓通自在,順之則陽氣衛外固護,法地之氣則德淳厚重承載,精神潛藏以備生命不時之需。

“搏精神”是醫道互通之精髓

《內經》亦論:“聖人搏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醫道兩家同把精氣神看做是人身至重的三寶。人之所以有生命活動,有能力去工作生活繁衍後代,創造未來,就是依賴此精氣神才成為一個有精神意識靈明的正常人。倘若無此三寶,只是一個臭皮囊,一個有著人體軀殼的死人而已。可見精氣神是人生命、生存、生活的物質基礎,也就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經》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有此則有生,無此則無生,俗話說:“油盡燈滅”。人生只此一壺油乎?可悲,可嘆,可怕啊!人們大都不知道這個道理,多數人以為年紀尚輕,精神尚可,“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卻在不知不覺中過早地,過度地把自己的原油損耗虧空了,所以諸多人半百而衰,英年早逝,“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人們從日常飲食裡得到的那點營養化生的精氣血液,還不夠每天的思慮操勞所耗損的多,如此日復一日,日漸損少,日漸虧損,年復一年天命不永,何談事業理想,所以聖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其知道者,搏聚精神,使精氣神凝聚,固守天真,保養元和,法陰陽之訊息升降,知陰陽之冷熱,用文武之火侯,抱元守一,心靜神和,收視返聽,心氣下降,腎水上升。法日月升降之道,運河車任督之路,再盜天地之正氣,吸日月之精華。人若能摶聚精神,全其天性,就可以知常而達變,《清靜經》: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只要通曉四時之化肓,就可明瞭生命之可追。

古代明通造化修成至真之道的人,即真人,他們能把握天地日月陰陽的變化,為自己所運用。真人之心合於自然之氣息,真人之氣冥合於元始真如之神,真人之神合於虛無之道,所以他們能呼吸精炁,獨立守神,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與太極同體而歸於無極,體同於道則與道同體,故能無有終時與天地同壽,這是達到了道的境界,惟有如此,才能如是。

而古代全其至道的人,稱謂至人。至人具有淳樸之德,積精全神,動靜必適於四時生長收藏之令,參同於陰陽寒暑升降之宜,心身遠離塵俗之染,把天地萬物與自身等同合一,遨遊於天地六合之域,視聽於八荒無極之外。《庚桑楚》曰:全神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又曰: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天。雖遠際八荒之外,或近在眉睫之內,來與我者,吾必盡知之,能有如此者,即為全神,這種型別的修道者仍然是和真人同等層次的。 古代所謂的聖人,處天地之淳和,順八風之正理,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既使生活在世俗之中也沒什麼嗜好欲妄,更無怨憂恚嗔之心。雖行為舉止在世俗之間,然其見解知識與世俗大不相同,只是心志在道,心全大愛,因此常德不離,歿身不殆。《老子》曰:“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其母。”母即諭道也。聖人為無為,事無事,是以內無思想,外不勞形,以恬靜愉悅為務,以自持道德為功。形體不過勞,精神不散失,神守不離,亦可以長壽永年。《庚桑楚》曰: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棄之,此全性之道也。

古代稱為賢人的人,自強不息,志同於道,法天之健運,則地之厚重,心同日月之明,推步數術,分辨吉凶,依從時序,法於陰陽,和於數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與上古修道者同列,可益壽而超過天年之數。眾人就不是這樣了,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醫道養生,重在治神,其次養形

醫道養生,都重在治神,其次知養身之法,以為“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形體假借萬物而成,生命惟有自然賦予,德氣同歸,謂之人。《靈樞經》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有生。”然而德者道之運用,氣者生育之母。人能順應四時和氣而養生者,天地也恆常畜養之。四時陰陽消長的節律就是萬物生生化化的根本,所以道者春夏以養陽,秋冬以養陰,以順從其根本,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故常順天地陰陽之道而修養者,則合四時生長之宜;能知十二節氣之遷至者,雖然聖明睿智也不能被欺瞞;能心存八風變動之理,五行氣運相勝之道,通達陰陽虛實之變數者,即可在天地間獨來獨往,即使秋毫之變也在靈性覺照之中。萬物雖然多如恆沙河數,不可竭盡而明,要之皆如五行之氣,總在於專精於心,蓋皆調治精神,以為攝養可得長生。魂神意魄志以為神之主,治神則無妄動之變。故曰:人無悲衰動中則魂不傷,肝得無病,秋無難矣;無怵惕思慮則神不傷,心得無病,冬無難矣; 無愁憂不解則意不傷,脾得無病,春無難矣;無喜樂不極則魄不傷,肺得無病,夏無難矣; 無盛怒者,則志不傷,腎得無病,季夏無難矣。因此五種太過不起於心,則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髒,則年壽永久矣。

治身之道,在於知養已之法,起居勞勉,動靜寒暖,飲食男女節之以限,風寒暑溼攝之以時,即內養形也;樸實慈恕以愛人,心和塵勞而不倦,即外養形也;內外之養周備,則不求生而久生,無期壽而長壽,此養形養身之極處。所以《老子》說:太上養神,其次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