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肖申克的救贖》|奧斯卡無緣的它憑什麼是豆瓣電影TOP250第一?

一直認為生命中最美好的狀態就是”眼底有光,心中有愛,腳下有自由“,監獄之所以讓人覺得可怕,覺得是對錯誤的懲罰,大概就是這個地方能徹底的摧毀一個人眼底的希望之光,能讓人麻木到無法愛自己更別提愛別人,總是將人關在一個狹小的地方,讓自由被束縛。

而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摧毀人的希望,將人變得“體制化”的可怕地方。該影片改編自著名作家斯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的小說,由弗蘭克·德拉邦特執導,於1994年與觀眾見面。

影片講述的是小有成就的銀行家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被判處兩項終身監禁,來到肖申克監獄服刑,原本無罪的他在經歷痛苦和挫折後用一把小錘子花費19年鑿出逃出生天的道路奔向自由的故事。

《肖申克的救贖》在豆瓣評分是9。7分,是豆瓣電影TOP250中的第一名,但其實這部電影在當年的奧斯卡評選中確實顆粒無收的,但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 (1995)中最大的贏家卻是同樣讓人覺得勵志的電影《阿甘正傳》。

與《肖申克的救贖》7項提名0項獲獎不同,《阿甘正傳》13項提名6項獲獎,且最受矚目的幾個奧斯卡獎項如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等都花落它家,《肖申克的救贖》成為當年奧斯卡的最強最慘陪跑。

《肖申克的救贖》的獲獎情況最後只有第1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1996)的最佳外語片獎與第20屆報知映畫賞 (1995)海外作品獎這兩個獎項。

但好電影是最經得起觀眾的檢驗的,沒想到在二十多年的今天,《肖申克的救贖》竟然力壓《阿甘正傳》,成為豆瓣電影TOP1,而此時《阿甘正傳》是豆瓣電影的TOP3,評分9。5。

那麼本文將從影片在內容表達上的優勢、影片中的隱喻以及隱喻背後的內涵和影片與觀眾之間的共鳴三個角度來說明一下這部電影成為豆瓣電影TOP250第一的原因。

《肖申克的救贖》|奧斯卡無緣的它憑什麼是豆瓣電影TOP250第一?

01。影片在內容表達上的優勢

電影圈和寫作圈有同樣一句老生常談的話叫:“要呈現,而不要告知。“,對於這種說法美國教授托馬斯·福斯特在《如何欣賞一部電影》這本書中是這樣舉例的:”不要直接告訴我們,也不要讓其他角色告訴我們某個人對動物很好,以他她並不寬裕的口糧喂流浪狗呈現吧。

在劇情呈現思想的方面,《肖申克的救贖》就做的十分不錯。在導演想要呈現關於”體制化“的危害時,先是藉由瑞德的嘴巴讓觀眾知道”體制化“這個概念,但關於它的危害,導演其實沒有讓瑞德直接說出來,因為很多東西語言往往不如呈現出來的具象事務來的震撼。

關於”體制化“的呈現,導演是透過布魯克斯得知需要出獄後試圖刺傷朋友繼續服刑來反抗,透過他出獄後竟然選擇”自殺“來反映”體制化“的毒害。同樣的,瑞德在出獄後也是各種不適應,也曾想過買一把槍或者和老布一樣上吊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其實影片中原本還有一幕是老布的鳥兒在離開監獄後也同樣不適應那個大到可怕的世界,最後選擇飛回監獄,其實我一直認為將這一幕刪除其實特別的可惜,關於體制化的表達也就欠了那麼一點味道。

影片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有些鳥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但是如果將鳥兒飛回監獄的那一幕放入電影,不是更能體現”體制化“的毒害嗎?也會更讓人有感官和心理的刺激。

影片透過一段段劇情的呈現,其實向觀眾丟擲了無數個尖銳的問題:“誰是罪人?誰需要救贖?依靠誰可以得到救贖?所謂的救贖到底是什麼?“

影片幾次或調侃或玩笑的說”肖申克“都是無罪的人,但事實呢?透過劇情的開展我們知道整個肖申克是一個巨大的牢籠,這裡面的囚犯、典獄長以及每一個警衛,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無罪之人。

很多人認為安迪明明沒有殺死老婆和情人怎麼會有罪呢?也有人認為安迪有罪是因為對老婆的不顧關心、因為安迪助紂為虐幫典獄長洗黑錢,甚至是間接殺死湯米的兇手,這些說法都是對的。

但對於安迪有罪論其實還有一個細節,就是他洗黑錢和避稅手段熟練且內心沒有多少掙扎,而且對於社會的規則以及資本部運作深諳於心,這或許是因為他天資聰穎而且小有成就,但或許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來曾經的安迪或許也可能不是那麼純粹的白?

一句老話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監獄中草菅人命是罪、濫殺無辜是罪、袖手旁觀是罪、助紂為虐是罪、甚至有些人進入這個監獄本身就揹負一些罪名,

從這個角度來看,肖申克這個監獄中,所有的人似乎都或輕或重、或多或少的有罪,而所有負罪的人從本質上來講都需要得到救贖。

那麼誰可以救這些人呢?是聖經?是安迪?是社會?還是那些自己都有罪的典獄長之流?很顯然,這些都不是。監獄中的這些人無論是為官者還是服刑者其實都是被困死在這座牢籠中被社會遺忘的一群人,能救自己的只有飄渺的希望、自由和自己。

安迪給監獄眾人聽音樂、為監獄眾人建立圖書館,甚至是安迪花費19年為自己打通逃生通道這些絕不僅僅是影片中呈現出來的成為監獄眾人飯時的談資,其實這都是安迪在監獄灑下的種子,他用自己的成功出逃為監獄眾人樹立了一個清晰的目標和希望。

安迪對於監獄的眾人而言就是點燃希望,燃起人們對自由的渴望,燃起人們想要得到自由的決心,這就是最大的救贖。他就像是燒熱的油中濺入的一滴水,瞬間濺起了漣漪,但最終是否能夠得到解脫還是要靠自己。

《肖申克的救贖》|奧斯卡無緣的它憑什麼是豆瓣電影TOP250第一?

02。影片中的隱喻

義大利電影導演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曾說:“電影不直接表現抽象概念,它靠隱喻生存。”,其實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就出現了許多的隱喻,許多導演想要告訴觀眾的東西都藏在這些隱喻之下。

關於《聖經》的隱喻及含義

影片中多次出現《聖經》這本書,而這本書被典獄長和安迪拿在手中,但這兩個人是如何用聖經的呢?

典獄長對聖經倒背如流,按理來說應該是個救贖者才對,但實際上這個人道貌岸然、殘暴不仁、陰險貪婪且草菅人命。他將老婆繡好的聖經掛在牆上來遮住自己藏匿洗黑錢的罪證,關於聖經他都是將其歪曲後為自己所用。

安迪呢?他在聖經中挖了一個洞藏匿自己挖逃生之道的小錘子,最後更是用聖經換出了典獄長洗黑錢的罪證。那麼除了推動劇情的發展,《聖經》還有何重要意義呢?

。《聖經》是美國基督教的聖書,也是很多人行動的指南針,典獄長與聖書聯絡起來的暗含的也可以是美國的類似典獄長一樣的領導層濫用自己手中的權利為自己謀取利益的這種黑暗政治?典獄長的自殺或許可以解讀為窮途末路的自我救贖,也可以解讀為黑暗政治的土崩瓦解。

而安迪手裡的《聖經》或許暗含的是正確的使用聖經,代表的是積極勇敢的利用自己的權利去反抗,去揭發,去為自由而戰的民眾?

不同的人拿著《聖經》產生不一樣的結果,或許是導演藉著這樣的結局告訴我們“是天使還是魔鬼”取決於自身看待問題的角度和做出的選擇?

關於三張海報的作用

細心的觀眾或許看出了在電影中有這樣一個小細節,安迪牢房的海報其實換了三張:第一張是麗塔·海華絲為1946年上映的電影《吉爾達》所拍攝的海報;第二張是瑪麗蓮·夢露為1956年上映的愛情喜劇片《七年之癢》拍攝的;第三張是拉蔻兒·薇芝為1966年上映的奇幻電影《公元前一百萬年》拍攝的。

其中第一張海報是安迪自己找瑞德買的,也是因為買海報與瑞德結識併成為好友,第二張海報是安迪入獄10週年好友們送給他的禮物,第三張海報沒有交代是從哪裡來的,但不出意外的話也是瑞德幫他找到的。

三張海報除了體現安迪與獄友之間的感情的加深之外,其實也是時間切換的一種高階拍攝手法,而且三張海報不一樣大其實也是側面反映安迪挖的洞越來越大的原因,而且一張海報貼19年也是完全不現實的,更體現了導演對細節的把控。

關於瑞德的三次假釋背後的含義

影片中還有一個看似與劇情無關的情節,而且還出現了三次,就是瑞德三次申請假釋,二十年的時候瑞德對於假釋還有一些期待和希望,三十年的時候瑞德就變得從容,因為此時的他對於假釋其實已經沒有多少期待了,最後一次的時候瑞德其實已經麻木了,口不對心的說著改好了,後悔了,但沒想到這樣的瑞德反而假釋了,這其實也是對於“體制化”的抨擊。

其實除了瑞德情感的變化外,6個假釋官舉行的這種聽證會在我看來其實充滿了諷刺意義。假釋官每次都那麼多人例行公事的約談,可其實沒有人在乎你的答案,沒有人關心你出獄後將如何生活,是否因為監獄生活和世界脫軌,也沒有人關心你是否真心悔改,他們只是用自己的一套“體制化”標準來衡量你是否達標。

在監獄中的這些人本質上來講就是一群被拋棄的人,他們在監獄中沒有學會任何生存技能,在監獄中只有馴服,沒有引導,一切都是例行公事,沒有人在乎你的死活,其實出去幹什麼呢?對於在監獄中生存了幾十年的人來說,外面自由的世界其實更是一個無邊無際的監獄,是更快的走向死亡的路,可惜的是總有人認為這是恩賜。

日本導演山本薩夫在《我的電影生涯》中說:“我希望電影是傳達真實的眼睛,它批判政治和社會的謬誤,為群眾的幸福而盡力。”

我想《肖申克的救贖》對於當時的美國監獄來說就是那一雙眼睛,讓世界人民看見監獄體質的不足,來倒逼改革,從這個層面來看這個影片也是極有意義的。

《肖申克的救贖》|奧斯卡無緣的它憑什麼是豆瓣電影TOP250第一?

03。影片與觀眾之間產生的共鳴

法國電影理論家讓·呂克·戈達爾曾說:“一部影片並非發生在銀幕上,而是發生在觀眾與銀幕之間。”

哈姆雷特說:”整個世界都是巨大的監獄,到處都是牢房。“,其實《肖申克的救贖》之所以能夠如此大受歡迎,是劇中的很多情節都能和觀眾產生共鳴,每一個觀眾都能從中解讀到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勇氣。

《肖申克的救贖》將監獄片的兩大核心主題“救贖”與“自由”完美融合,而無論是自由還是救贖都是最容易能引起觀眾共鳴的角度,因為他可能發生在任何人的生活中。

而且安迪用一把小錘子,花費19年挖出逃生通道,穿越常常的骯髒的下水道奔向自由也給了無數人在困難中向前的勇氣,監獄與囚徒其實也是時時刻刻每個人都可能扮演的角色,可以說影片從每個角度都埋下了引起觀眾共鳴的種子,這或許是他成為豆瓣TOP1最核心的原因了吧。

最後借用影片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結尾: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肖申克監獄的囚徒,有人早已畫地為牢,自此聽天由命;有人始終懷揣希望,待羽翼豐盈涅槃重生;有人用堅毅詮釋生命,有人不堪重壓結束生命…

人生,是救贖自己或者救贖別人的交替,是忙著生或者忙著死的選擇。”

惟願所有人此生”眼底有光,心中有愛,腳下有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奧斯卡無緣的它憑什麼是豆瓣電影TOP250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