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綠皮書》——自我與自我種族的和解

該片講的是美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故事。主人公託尼是紐約一家夜總會的保鏢,義大利裔,擅於利用各種手段平息暴力衝突。夜總會歇業期間,他獲得了一份週薪很高的工作,那就是做黑人音樂家唐·謝利的司機和保鏢,為唐·謝利去美國南部巡演提供服務。

《綠皮書》——自我與自我種族的和解

但他其實是一個十足的種族主義者,非常歧視黑人。故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他們一路南下,互相都有點看不順眼,卻又迫於各自的需要不得不容忍對方。期間發生了很多事,經過不斷磨合,兩個原本不可能成為朋友的人最終成了朋友。

故事的主線是託尼和唐·謝利在巡演過程中不斷髮展和深化的關係。一開始,託尼被設定為一個非常歧視黑人的人,但故事後來的發展,卻完全脫離了最初對託尼的這種人設。整個故事在政治正確的框架內顯得非常平淡,就算有那麼幾個場景,好像矛盾一觸即發,但往往也是以託尼妥協結束。

《綠皮書》——自我與自我種族的和解

總體而言,託尼這個人物在整個故事裡顯得臉譜化,像西部牛仔的套路,幾乎看不到人物的內心的改變。重要的是,故事開始時的託尼是一個連黑人用過的杯子都要丟掉的人,他忽然就願意為一個黑人打工,甚至不惜跟人動刀動槍,這顯然不合情理。雖然電影裡明示他是為了錢才這樣做,但又不斷暗示他其實有其他選擇,不得不說這非常矛盾。

《綠皮書》——自我與自我種族的和解

故事的另一條線是唐·謝利在巡演過程中的遭遇。儘管他竭力按照專門指導黑人出行的《綠皮書》行事,但他還是一再遭遇來自白人的各種威脅。這些橋段在許多電影中都出現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且千篇一律都由託尼出面擺平,充滿個人英雄主義。

有人說《綠皮書》是對於質樸、簡單的故事的迴歸,讓人在笑聲中收穫溫暖。還有人認為,其劇本紮實工整,體現了好萊塢的成熟功力,因為它顛覆了種族題材中的人設,具有很好的喜劇效果。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綠皮書》——自我與自我種族的和解

一路上,唐·謝利和託尼都在影響對方的同時被對方改變。不苟言笑、一本正經的唐·謝利逐漸接受了嘴角常帶著狡猾微笑的吊兒郎當的託尼;原本充滿種族歧視的託尼也似乎對黑人唐·謝利變得友好起來。

唐·謝利在黑人酒吧免費演奏了一場,可以看作他不再刻意拒絕接受自己所屬的種族,完成了自我與自我種族的和解。之前託尼對那個德國裔提琴手充滿偏見,後來他們在餐廳裡的碰杯,則代表一種民族之間的和解。儘管這些意在體現人與人的和解,而且都是好萊塢擅長的東西,但仔細看都顯得牽強而不可信。

《綠皮書》——自我與自我種族的和解

託尼和唐·謝利的矛盾衝突在影片裡被弱化了,甚至到了矯揉造作的程度,這使得電影中那條和解的主線自始至終都顯得疲軟而缺乏力度。影片透過那個德國裔提琴手的嘴提及,唐·謝利去美國南部巡演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利用自己的成就,打破美國南方各州對黑人的偏見,但一路走去,卻成了唐·謝利的冒險之旅。尤其缺乏說服力的是,唐·謝利竟然可以透過美國總統的施壓,來解決自己身陷囹圄的困境,這實在太誇張了。

《綠皮書》——自我與自我種族的和解

要說,這其實是一個平庸之作,寡淡無味,就像可樂兌了過量的水。儘管編劇試了很多手段,得到了一個圓滿的故事,但真人真事的原型像緊箍咒一樣把它限定死了。雖然真人真事是一種很好的宣傳噱頭,但在創作者而言,其實也是一種負擔,這注定其只能小打小鬧。那麼,這部電影為什麼會獲獎?想來想去,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這部電影很正確,關於種族和解的宣傳,在政治上幾乎無可挑剔。不過,如果放棄政治正確的一廂情願,這部電影會不會有另一種境界呢?這值得想一想。

《綠皮書》——自我與自我種族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