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月餅拍了拍你——拜月、賞月、兔兒爺,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嗎?

月餅拍了拍你——拜月、賞月、兔兒爺,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嗎?

盼望著盼望著,十天長假終於到賬啦!大家在愉快的開啟玩耍時光的同時,不要忘了,今天還是中秋節哦!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逛花燈外還有哪些習俗呢?拜月、賞月、兔兒爺……是不是感覺這些習俗有些陌生?那就再接著往下看一看吧。

從神壇走向民間——祭月、拜月、賞月、玩月

月餅拍了拍你——拜月、賞月、兔兒爺,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嗎?

祭月是上古流傳下來的儀式,

早在西周時期便有與祭月相關的記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就是天子要在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禮記·祭法》中也有“夜明,祭月也”的記述。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這種原本只在宮廷貴族中出現的儀式走下神壇,在民間流傳開來,原本莊嚴肅穆的國家儀式也逐漸演化為更有人情味兒的民間拜月。

拜月的風俗源於北宋,在中秋節那天,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焚香祭祀,對著月亮說出自己的心願,希望月亮能保佑自己。

月餅拍了拍你——拜月、賞月、兔兒爺,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嗎?

相傳中秋拜月的由來與古代齊國的醜女無鹽有關

,無鹽相貌醜陋卻有著過人的才華,她幼時常常拜月,後來憑藉超群的品德入宮,但從未被寵幸。某一年的八月十五,齊王偶然在月光下見到她,突然覺得她美麗出眾,於是便立她為皇后。拜月時一般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入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大概意思是說,

月餅必須要做成圓形的,西瓜則要切成蓮花狀,然後將象徵月亮的神像放在朝向月亮的方向,點燃紅燭,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月餅拍了拍你——拜月、賞月、兔兒爺,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嗎?

“賞月”、“玩月”的娛樂氣氛就更濃厚了。明代《江南志書》記載:“常熟縣八月望日,遊人操舟集湖橋望月。”到了八月十五這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湖邊,一邊划著小舟喝著桂花酒,一邊欣賞美麗的月色。

古人玩月並不僅僅是隻玩賞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連帶在一起觀賞

,比如著名的景觀“盧溝曉月”、“三潭印月”等,都是人們中秋玩月的絕好所在。

月餅拍了拍你——拜月、賞月、兔兒爺,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嗎?

三潭印月

胡餅還是月餅——“月餅”名稱的由來

月餅拍了拍你——拜月、賞月、兔兒爺,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嗎?

月餅可謂是中秋節的最大主角了,無論古今,家家戶戶過節時的桌上都少不了一盤月餅。

月餅原本是天子、貴族祭月時的貢品,流傳到民間後,就逐漸成為朋友間互相贈送的禮品。

明代《西湖遊覽志》稱:“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而大文豪蘇軾也曾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誇讚月餅的美味。

提到月餅,那還要再說一說“月餅”這一名稱的由來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相傳唐高宗時期,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大勝而歸,有吐蕃商人在八月十五向皇上獻上一種圓形的胡餅慶祝軍隊大捷。唐高祖李淵指著盒中的圓餅笑稱:“應將胡餅邀蟾蜍”,隨後與群臣分食。隨後,長安城中逐漸出現了製作胡餅的糕點鋪,後來

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的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隨口說出“月餅”二字,從此“月餅”的稱呼便逐漸流傳開來。

月餅拍了拍你——拜月、賞月、兔兒爺,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嗎?

到了清朝,人們製作月餅的技藝逐漸成熟,五仁月餅更是出現在了食譜當中

,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中寫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這應該就是咱們現代五仁月餅的雛形了。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將月餅的製作過程、親友間互贈月餅以及設家宴及賞月的過程細細描述了一遍。

紫不紫,大海茄,八月裡供的是兔兒爺——兔兒爺是什麼

月餅拍了拍你——拜月、賞月、兔兒爺,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嗎?

在北方城市,尤其是老北京,一到八月十五,大街小巷的鋪子裡都會擺滿大大小小的兔兒爺瓷像。《燕京歲時記》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

相傳北京城裡曾鬧過一場瘟疫,病死者眾多,月亮上的玉兔看到了,偷了仙界的藥治好了瘟疫。

人們想給玉兔送東西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小販,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扮,一會兒又變成婦女。為了儘快給人們治病,路上不停地換坐騎趕路,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和感謝玉兔,就將玉兔供奉為祛災除病的“兔兒爺”。

月餅拍了拍你——拜月、賞月、兔兒爺,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嗎?

標準的兔兒爺是扮作京劇武生的扮相,身披金盔金甲,外裹紅色戰袍,腳蹬厚底靴,還要以黑虎作為坐騎。

隨著社會發展,民間的能工巧匠們還會把兔兒爺做成兔首人身的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有過這樣的描寫:“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硃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月餅拍了拍你——拜月、賞月、兔兒爺,這些中秋習俗你知道嗎?

結語

總體而言,中秋節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從上古時期的祭月,到逐漸民間化的拜月、賞月、玩月,都寄託了古今中華民族對於家人團圓的期盼、闔家歡樂的嚮往。中秋國慶雙節到來之際,與家人歡聚一堂,吃著蟹,品著桂花酒,望著空中那一輪皎潔的圓月,豈不美哉?正所謂是,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