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短史記》:兩位歷史編輯的糾偏之旅

《短史記》:兩位歷史編輯的糾偏之旅

最近正在讀《史記》,所以對這本《短史記》特別感興趣,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歷史欄目的資深編輯,第一位作者諶旭彬原本是騰訊歷史頻道的主編,現在專門擔任騰訊新聞短史記欄目的主編,第二主編楊津濤也曾長年在《國家人文歷史》雜誌和騰訊網歷史頻道供職,這兩位編輯有感於日常來稿之中一些常見的謬誤,忍不住親自下手去糾偏,本來只是打算有感而發玩個票而已,沒想到這一糾就上了癮,已經玩了8年,《短史記》逐漸成為騰訊網一個固定的欄目,兩位也成為固定的作者。

俗話說,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兩位行家舉重若輕,引經據典,條分縷析,既有專業的知識輸出,又能照顧到普通大眾的閱讀習慣,是非常優秀的普及類讀物。

作者以《短史記》命名,透著份對史的尊重,也透著份對自己文字和觀點的自信。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叫做《去偽存真》,主要是把一些流行的謬誤抓出來樹為靶子,然後以詳實的史實做密集的子彈,一通掃射。第二部分叫做《鑑往知來》,把過去當做鏡子,希望未來不要重蹈過去的覆轍。

這本書讀起來還是蠻過癮的。

因為《短史記》是網上的歷史欄目,走的路線又是短平快糾偏,所以作者在選題和擬標題的時候還是蠻下功夫的,言簡意賅,直奔主題,大多數題目就是自己的觀點,比如《只有木蘭,沒有花木蘭》,比如《陽明學不是明治維新原動力》……

作者不僅自己下手糾偏,也在序言中教會讀者分辨史料真假的三種方法,期待讀者們也能擁有一雙慧眼。

《短史記》:兩位歷史編輯的糾偏之旅

這一篇序言必須認真看一看,就如讀《史記》,一定要讀《太史公自序》一樣。

允許我把這三種方法抄下來,再附一點書中的例子,也算是我的一種讀書筆記。這是作者送給讀者的寶貝,我們必須得好好學習好好領悟好好宣傳好好擴散,讓更多的人瞭解歷史尊重歷史,還我歷史真面目,蓮花原自出汙泥。

1。迴歸常識,是窺破謊言的核心訣竅。

這種方法是我自己以前很少用到的,所以特別有感覺。作者在第一篇《武王伐紂血流漂杵》中就使用了這樣的一種方法。《史記》說到,周武王率兵伐紂是在替天行道,這也是一個歷史上非常通行的觀點,經司馬遷提出之後,一直到今天大家講歷史的時候都還在講。作者按照常理查之,認為這樣大規模的“觀看”,即便只是軍事演習,也形同於武力挑釁,按常理來說,商不會對此漠然視之。再者,以當時的交通觀察,這麼大規模的聚集絕非易事,如果這一次解散,下一次就未必再能召集得起,周武王真的會這麼做嗎?這樣以常理推之,還真的挺有說服力的。我本人就正好在牧野古戰場居住,讀完這段書之後,從高樓之上,俯視牧野大地,遙想當年,對作者的解說深感認同。

2。區分事實陳述與觀點表達是對史料進行脫水的核心手段。這種方法的關鍵就在於一定要時時刻刻的記著,歷史是由人來寫的,故事是由人來敘述的,人會自覺不自覺的把自己的觀點情緒摻雜在事實之中。這就像是芝麻和綠豆摻在了一起,不是不能吃,但是芝麻畢竟不是綠豆,我們要學會挑豆子。

3。解讀史料時保持克制,是考據史實的必要心態。簡單來說就是8個字:適可而止,不要腦補。《秦民很難靠軍功改命》一篇,就給我們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短史記》:兩位歷史編輯的糾偏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