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CMA理論告訴你,得“成本”者得天下

CMA理論告訴你,得“成本”者得天下

什麼是成本

我們可以從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兩個角度來詮釋。

財務會計中

成本是用來獲取貨物或者服務所支付的

對價

,就是真金白銀你付了多少錢。

管理會計中

成本是以貨幣形式計量因特定目的消耗的

資源

。這裡的資源範疇大於錢

怎麼理解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中的成本區別呢?

比如說我們製造一種A零件,投入了人工物料等,10元1件,

從財務會計角度來講成本就是10元,

從管理會計角度來講,人工物料等確實花了10元,

除了這些還花了別的耗費。製造A零件就不能製造B零件,那製造B零件賺的那些錢應該也算製造A零件的成本,

如果不購買A零件物料的錢可以存在銀行的利息也算製造A零件的成本,

由此看來管理會計成本的範疇比財務會計成本的範疇要廣得多。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我們計算成本的時候,運用的是財務會計的成本概念,也就是支付的對價。當我們做決策的時候,就需要運用管理會計的成本概念。

CMA理論告訴你,得“成本”者得天下

成本形態

成本的基本形態包括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

相關期間內成本形態有效

。也就是說在相關期間內成本以什麼樣的形態呈現在我們的面前。而出了相關期間所有的成本都是變化的。萬事沒有絕對的固定沒有絕對的永恆,出了相對固定的期間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化。

那如何來理解相關期間?從產能的角度來理解,假設有兩臺裝置,每臺裝置最多能生產50個產品,也就是說產能是50,如果你的相關期間是1到100,在這個期間內你的固定成本是不變的(固定成本這裡是指裝置的折舊)。超出相關期間就是指當你生產101個產品的時候,產能不夠用了,你需要增添裝置,折舊增加的同時固定成本也增加。

成本形態為管理會計概念,為此後所有管理會計領域相關成本運用的基礎。而對財務會計來說,稅局要用、報表要用的資料裡面不包括可變、固定等概念。可變、固定都是管理會計的工具,包括標準成本,責任中心,邊際貢獻式的損益表,也是基於我們的邊際貢獻的概念(收入-可變成本),這些都是管理會計的概念,而財務會計只關注成本、費用、應交稅費。

可變成本

是單位成本不變,總成本隨著產量的上升而上升

固定成本

是指總成本不變,單位成本隨產量上升被攤薄

CMA理論告訴你,得“成本”者得天下

成本形態的基本假設

:線性代數關係

基本等式Y=ax+b,其中a為可變成本,b為固定成本,X為產量,Y是成本,形成的幾何圖形就是一條有截距的斜線。

比如房地產公司剛剛上任的銷售總監公佈了幾項銷售策略

1 所有銷售佣金提高到5‰

2 為了激勵大家更好的工作,額外公佈一個激勵政策,額外傭金為萬分之三

3 宣傳單的製作費用為1元1頁。

4 發放宣傳單的費用為1頁0。5元

問題:可變成本是哪幾個?

只有1、2為可變成本,3、4不是。這裡我們先要明確房地產公司的產量是銷售房屋,因為3、4的費用不隨銷售房屋數量變化,是典型的固定成本,不論有沒有銷售房屋,宣傳單的費用都會增加,因此需要判斷一下此類費用的投入標準,只有隨銷量變化的成本才是可變成本

成本的歸集和分攤

成本會計的核心是成本歸集與分攤,

成本歸集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將成本的三大組成費用(料工費)歸集入半成品科目。

借:生產成本 貸:料工費。

你可以用分批成本法也可以用分步成本法,也可以是吸收成本法或者可變成本法

成本分攤是指將間接成本或其他待攤成本分攤入各個成本物件

成本分攤主要有作業成本的分攤、正常成本法與標準成本法,聯合分攤、服務部門成本的分攤、間接成本的分攤

理解管理會計的成本概念和成本的歸集和分攤,才是決策的開始,下面更精彩,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