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防腐劑恐慌的輪迴

還記得去年,一篇臺灣消基會關於面膜含防腐劑的文章在朋友圈中瘋傳。雖然錯誤百出,但這種文章往往像病毒一樣擴散,引起很多人的恐慌。

類似這樣的文章既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早些時候還有個香港消委會版的。某種意義上看,這種文章的擴散是定期的輪迴,基本每隔一段時間,類似的報道就要大肆傳播一陣,在各種轉載,各種版本改編中愈演愈烈,離真相越來越遠。

我們無法阻止這樣的傳播輪迴,但是也希望整理一篇關於防腐劑的文章,至少各位寶寶們以後看到不實的文章,有一定免疫力和判斷能力。防腐劑值得注意,但不應該盲目恐慌。

今天就來來說說防腐劑。

一直以來,化妝品中的防腐劑備受爭議,由於消費者的恐慌也催生了防腐替代技術。到底防腐劑有沒有害?無防腐劑是不是就更安全?實際上並不能透過字面簡單判定。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不說防腐劑,我們先說防腐

化妝品中的防腐,指的是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長,以達到衛生規範要求。國內現行的法規如下(上市和抽檢必檢):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菌落總數限值一般為1000cfu/g,眼部、兒童、口唇產品限值500 cfu/g)

圖中三項“不得檢出”的為致病菌。致病菌一旦出現不但會影響外觀氣味,更有可能導致使用者感染。

所以,我們當然可以追求更加安全溫和,但必須首先滿足基本的衛生規範,否則帶來的風險可能更大。

微生物的生長條件

微生物生長必須的營養物質有:水、碳源、氮源、無機鹽。

另外還需要適宜的溫度及 pH 值。

水:乳液、膏霜、精華液中都含有大量水。

碳源:糖類、脂類、澱粉等。

氮源:尿素、硝酸鹽、氨基酸以及大氣中的氮等。

無機鹽:比如鐵離子。

溫度:大多數微生物最適宜 25~35℃

PH:細菌一般喜歡中性及弱鹼,黴菌及酵母菌喜歡弱酸。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哪些可以真正不用防腐

由於化妝品營養物質豐富。所以只有少數可以真正不用防腐:

純油:比如植物油、精油、或蠟基產品(因為不含水)。

乾燥的粉末:粉末面膜、潔顏粉之類(因為不含水)。

強酸強鹼:比如肥皂、強酸產品(但未必對面板好)。

特定條件下的一次性包裝:在極其嚴苛的環境下生產,如果做到初始菌為0,並且使用一次性包裝,可以不防腐。但一旦開封會迅速汙染,個人認為對於簡單配方來說(比如眼藥水)是有可行性的,對於高營養配方的駐留型產品,並不能確保塗抹後汙染的速度(比如果汁氧化很快,早上的菜晚上會變味),完全不防腐仍有塗抹後的感染風險。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防腐”和“防腐劑”

在化妝品允許使用的原料目錄中,有一些物質有抑菌功能,這些物質中有的列入“防腐劑”的名單,有的則以其他功能存在,比如保溼、抗氧化、螯合金屬離子、或面板調理等。如果完全使用不在“防腐劑”列表中的抑菌成分,就可以宣稱“不加防腐劑”。

對於大多數化妝品來說,要確保在使用期限內的衛生安全,可以不加防腐劑,但不能沒有防腐體系,不能不考慮抑菌的問題。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防腐劑到底安全不安全

關於防腐劑的安全性,從來沒有停止過爭議。有些爭議已被定論,而有些爭議尚無定論。對於歷史上科學吵架的八卦,常常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的說你這個實驗劑量太大沒有參考性,也有的說不能確定人體代謝速度以及積累效應。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在法定濃度內,防腐劑是安全的。

當然這個安全,不是絕對安全,畢竟還有個體差異(比如損傷性面板、敏感性、特殊體質等),安全的結論更多是建立在機率的基礎上。但也說明一個問題,在法定濃度內防腐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沒有必要恐慌。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安全濃度,以誰為準?

世界各國發展速度和開放程度不同,所以,有時同一個防腐劑在不同國家法規中安全濃度不同。這點上,國內確實很長一段時間是滯後的(現行法規是2007年版《化妝品衛生規範》)。所幸,近幾年食藥監局接管化妝品後,各方面的制度逐步完善,於2015年12月23日透過《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並對部分防腐劑進行調整,規範今年12月1日正式實施,在此之後生產的產品,可以達到比較嚴苛的要求。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以上截圖來自2015版《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

出於謹慎,我們可以依賴法規的進步,以更安全的濃度為標準。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常見防腐劑法規變化及主要爭議

1.甲醛及甲醛供體

DMDM 乙內醯脲、咪唑烷基脲、雙(羥甲基)咪唑烷基脲。

主要爭議:透過緩慢釋放甲醛抑菌,潛在的致癌性,刺激和過敏問題。

法規限量:07版和15版限量均未改變。DMDM 乙內醯脲0。6%,咪唑烷基脲0。6%,雙(羥甲基)咪唑烷基脲0。5%。

個人認為:致癌性有點過度擔憂,畢竟甲醛釋放的濃度並不是很高。但刺激和過敏問題需要注意,尤其眼部產品、面膜及孕嬰童用品。含此類防腐劑購買後儘快使用,避免存放時間過長遊離甲醛增加。

2.尼泊金酯

羥苯甲酯、羥苯乙酯、羥苯丙酯、羥苯丁酯、羥苯異丁酯,及其鹽。

主要爭議:潛在的雌激素,與乳腺癌相關。

法規變化:07版:單一酯0。4%,混合酯0。8%。15版新增丙酯、丁酯不超過0。14%

個人認為:在歷史上被嚴苛對待,特別是2011年,歐盟禁用了異丁酯,降低了丙酯和丁酯的使用濃度,並於2014年再次降低了丙酯丁酯用量。尼泊金酯類的溫和性值得肯定,如果你非常擔憂,甲酯還是可以考慮。

3.異噻唑啉酮類

甲基氯異塞唑啉酮、甲基異噻唑啉酮

主要爭議:致敏性

法規限量:07版:甲基異噻唑啉酮限量0。01%,甲基氯異噻唑啉酮和甲基異噻唑啉酮的混合物限量0。0015%。15版增加對後者的限制,規定僅用於淋洗類產品,並不可和甲基異噻唑啉酮同時使用。

個人認為:歐盟一再減少用量,自然有她的依據。就在今年4月5日歐盟正式發文禁止異噻唑啉酮類在駐留型產品中的使用(而15版仍允許甲基氯異塞唑啉酮用於駐留型)。所以如果購買含此類防腐劑的產品,最好先試小樣。

4.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主要爭議:致敏性,吸入毒性

法規限量:07版:限量0。05%,不可用於口腔及唇部。15版規定沖洗類產品限量0。02%,駐留型0。01%禁用體霜體乳。三歲以下兒童只能用於沐浴產品和香波。

個人認為:溫和性還可以,致敏率確實有,購買前可先試小樣。

其他防腐劑,基本上都有大大小小的爭議或缺陷,就連比較安全的苯氧乙醇,在使用中也容易有發熱刺痛的問題,而且抑菌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基本要復配使用。另外一些安全性口碑好的比如己脒定二鹽,又因陽離子特性限制了使用範圍,當然還有人覺得她貴。

“防腐替代”的擔憂

對於敏感膚質和特殊人群會本能的避開已知的風險,尋找更加溫和安全的方式。於是“無防腐劑”應運而生,她一般採用“防腐替代”的方式實現。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防腐替代”都更加溫和安全。

也有傳統企業對“防腐替代”提出質疑,擔心防腐效果,認為應用歷史短,不能確保日後是否有爭議。

個人認為,防腐的效果可以透過防腐挑戰測試確定,優選的防腐替代需要考量原料在化妝品、藥品、食品中的使用歷史及安全性評價(有些雖然在化妝品中應用不久,但在食品藥品中已有悠久歷史)。對於刺激和敏感問題,則需要在實驗和樣本上去最佳化。

優秀的“不新增”肯定是有的,但這需要時間,需要建立在有效、溫和、安全、穩定性的基礎上和豐富的經驗沉澱。

但現實往往是,消費者的恐慌迫使一堆“標題黨”的誕生,為了“不新增”的標籤而不新增,虛假標註的問題也不在少數。反而讓業良的品牌淹沒在其中,難以自明。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列舉一些“防腐替代”

1.多元醇類

1,2-戊二醇、1,2-己二醇、辛甘醇、乙基己基甘油

在化妝品中歷史比較悠久,算是最早開始啟用的防腐替代體系,機理明確,毒理性口碑好。目前佔據“無防腐”主流。但她的缺點在於,防腐效果好的辛甘醇、乙基己基甘油容易刺痛發熱。較為溫和的1,2-戊二醇、1,2-己二醇防腐效果差(1,2-戊二醇防腐效果最差),量大時膚感潮黏。所以優選方案應在溫和比例下和其他復配。

2.對羥基苯乙酮

天然等同化合物,在很多藥草中存在,比如茵陳蒿。在化妝品中還有抗氧化的作用,不同供應商的提純工藝不同,品質好的很溫和甚至降刺激。在化妝品中應用的時間較短,但在醫藥上應用歷史悠久,主要用於利膽口服藥物,目前曼秀雷敦藥業在其旗下的曼秀雷敦、肌研品牌中已大量應用。她的缺點在於,新增量高的時候會影響膚感(會悶),而且水溶性也一般,低溫有可能析出。所以一般不獨立擔綱,經常和多元醇或其他配伍。目前的市場應用僅次於多元醇。含此成分高的水劑產品不適合冰箱儲存,容易析出

3.辛醯羥肟酸

透過螯合金屬離子對抗黴菌,有點類似EDTA二鈉但效果優於EDTA二鈉。透過穩定體系中的部分無機鹽防腐。低濃度下對真菌效果優良,對細菌較差。國外應用早於國內,國外多用於嬰兒產品(有復配),低濃度下溫和,高濃度也會刺痛。優選方案也需要復配使用,以確保抑菌廣譜及溫和性。

4.

單辛酸甘油酯

食品中的防腐劑,乳化劑,目前認為是無毒的。抑菌能力比辛甘醇差多了,但刺痛感和熱感比辛甘醇好不了多少。HLB值為5。2,親油。乳液膏霜中低量新增復配尚可,水劑產品中想要以她為主防腐,並且溫和恐怕不現實。

5.明串球菌/蘿蔔根發酵產物濾液

從泡菜中發現的抑菌肽,國外應用歷史比國內長,基於目前掌握的毒理資料。個人認為安全性還是可靠的。實際使用下來溫和性也很不錯,穩定性也很好,缺點在於對黑麴黴較差,成本高(是大部分常規防腐的幾十倍或百倍,所以你要能接受她的價格),需要新增較高的比例才有效,所以如果配方表中這隻靠後,就沒什麼意義了。

6.牡丹根提取物

主要成分是丹皮酚,芍藥苷。不論牡丹還是牡丹根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歷史已經很久,《本草綱目》認為牡丹無毒。西醫中有丹皮酚乳膏,主要用於鎮痛,抗敏,消炎。丹皮酚本身是化妝品中允許使用的活性物,歷史不算短。因為這隻本來不水溶,後來為了應用原料商開發了水溶的(和丙二醇復配,其實水溶性還是不咋滴)。水溶的牡丹對黑麴黴效果大大降低。適合復配,不適合獨立。

7.

葡萄柚籽提取物

這個防腐能力並不算強,而且實在太難用,因為她是一個陽離子(而且陽離子性還很強),化妝品原料中有很多陰離子(包含大部分植物提取物),陰陽離子相遇之後就是凝絮析出。如果選他,個人覺得不如選己脒定二鹽(陽離子性還弱點)。曾經有看過一個品牌,所有產品都是用這個做唯一防腐,並且體系中有很多提取物,個人對其真實性是有懷疑的

8.花椒果提取物,朝鮮白頭翁提取物,須松蘿提取物

這隻防腐劑帶著大多數植物防腐劑的缺點,穩定性不佳。包含不同的批次PH值差異也較大。另外在配伍性上和部分原料容易反應,個人認為不太可能廣譜應用到大部分型別化妝品。

其他還有精氨酸鹽、溶菌酶、銀離子、ε-多聚賴氨酸、桃柁酚、厚朴樹皮提取物、艾葉、茴香酸、乙醯丙酸及其鹽、乙醇等,基本都是優缺點並存。

如果一個產品號稱不加防腐劑,那麼首先對照以上列表,如果一個都沒有,需要問清楚如何抑菌。而且優選的防腐替代一般是多種復配的。如果復配過於簡單粗暴(比如只用多元醇防腐),那麼建議先試小樣。真實的,優秀的不新增一定有,但需要仔細篩選。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防腐復配的意義

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體系中存在好幾個防腐劑,先不要恐慌,因為復配一般是為了提高防腐能力。

其實不論是常規防腐劑還是防腐替代在科學的條件下復配,是可以提高防腐能力的,而且對於防腐替代更有復配的必要性(他們一般本來就弱)。

但是復配不表示絕對更溫和。首先要看選擇的防腐(不論是防腐劑,還是防腐替代)本身的溫和性。其次要看體系對防腐能力的要求,比如存在蛋白類的產品對防腐的要求就高。再次要看貨架期或開封保質期,基本上使用防腐替代,又確保溫和,開封后一般很難超過6個月,其實含植提多的體系,即使用了常規防腐劑開封后的保質期也不長。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有些不現實的“無防腐劑”

作為極端敏感體質,我和“防腐劑”死磕了很多年,雖然現在已經有滿意的替代體系,但是仍不能實現所有“無防腐劑”。

1、有些原料本身就有防腐劑:有很多原料,特別是液態的植物提取物還有泥漿(國內一般用甲醛供體,國外一般用甲酯、丙酯、苯氧乙醇),本身就有防腐劑。有的公司會提供無防腐劑版(用多元醇抑菌),有的沒有。所以要實現無防腐劑宣稱,一般要選擇粉末類提取物。但是有時候遇到一隻很好的原料,可是她又有防腐劑呢?這種時候總是有的。

2、有些體系對防腐要求太高,現有技術難以實現:比如說粉底液(他們還有BB霜、CC霜、素顏霜之類的名字),甚至有些鈦白漿裡本來就有防腐劑。我曾做過嘗試,但在現有技術的條件下,要確保足夠溫和,防腐挑戰還是失敗了。

3、低價產品:常規防腐劑能被廣泛應用,一般來說他們的價位都是適合大眾的,便宜大碗。目前現有的防腐替代在兼顧溫和的情況下成本大多數比常規防腐要貴,如果對價格特別敏感的產品,優秀的防腐替代,實在是曲高和寡。

個人認為沖洗類的大部分常規防腐可以放行,面膜類的需要優選。

關於“防腐劑”,你被嚇壞了嗎?

最後的話

總之,不論是現有的“防腐劑”,還是“防腐替代”,都離不開防腐這個基本要求,在防腐這個大範疇內,其實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去創新,認可現行防腐劑的合理性,不表示停止探索或尋找更好的願景。但我們沒有必要去苛求完全的無防腐劑,因為即便是無防腐劑,有些也未必適合自己,甚至追求完全的無防腐,可能更容易掉進虛假的陷阱。

另外“無新增”不等同於“無防腐劑”,因為“無新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她還有可能是無新增香精、色素。所以需要問清楚,然後看看防腐體系是否適合自己,仍需要參考口碑,最好自己試試小樣。

其實“爭議”本身是好事,不論是對現有防腐劑的爭議,還是對防腐替代的擔憂,往往道理都是越辯越明,創新向來在爭議中成長。但是輿論的洪荒常常是可怕的,在“爭議”時絕對的肯定或否定,可能都是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