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在娛樂圈的各種角色裡,沒有比當電影導演更高危、更有吸引力的了。

收益大,風險大。各行各業的名人,都想從XX作家、XX主持人、XX老師變身XX導演。而這些跨界名人,不管他有多少粉絲、有多少行業資源、有多麼八面玲瓏……

只需要當一次導演,馬上就能感受到什麼叫做口碑崩盤。這個感覺,音樂圈的高曉松體驗過,吳克群體驗過: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主持圈的何炅體驗過,蔡康永體驗過: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作家圈的郭敬明體驗過,張嘉佳體驗過: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當然,最多的還是那些家喻戶曉的演員們:趙薇、黃磊、吳鎮宇、王寶強、鄧超、吳君如……各個演技超群,代表作一大堆,但轉型做導演後,無一倖免,都拍過慘不忍睹的爛片!完全不敢相信是出自他們之手。

導演這個職業真是有毒。不管外行、內行都不能逃脫爛片命運。不拍爛片真的有這麼難??確實,真的很難!

難到再有能力的導演,也不能保證自己的下一部100%不是爛片。

最近李安的新片《雙子殺手》被批判慘了,我非常不願接受。昨天看完電影后,更覺心痛。以前有人評價張藝謀和陳凱歌拍的那些爛片,總會安慰自己說:

他們都是人不是神,畢竟不能要求人人都成為李安。

現在李安也被批評。所以跨界過來當導演的明星就更容易栽了。

但既然這樣,為啥還有各種人爭先恐後的排隊“送死”呢?

把十年、二十年積累的好口碑葬送在電影導演這個燙手山芋上?因為……

拍電影的誘惑實在是太大。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何炅是國內娛樂圈出了名的好人緣。

你經常會看到某某過生日的微博下面出現他的祝福留言。

入圈這麼多年,不管是行業裡還是行業外,幾乎一句差評都沒有。

而在2015年,一部《梔子花開》將他的大眾好感度拉下了一大截,“獲獎無數”: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有網友甚至揶揄到:

看完《梔子花開》才知道,原來郭敬明的《小時代》是一部好電影。

就這麼一部豆瓣評分4。2的爛片,是怎麼被何炅這樣的人拍出來的呢?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何炅為了圈錢。

對,你上網搜一搜,大部分網友也都這麼說。

我不否認跨界去拍電影確實賺錢,但對於何炅這樣功成名就的人來說,用賺錢來換取晚節不保,這個買賣似乎不太划算。

更何況拍電影是個苦活累活,何炅40歲的人了,沒必要透支身體去賺錢。

所以錢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實現自己的創作夢想。

這不是美化,也不是洗白,事實情況就是這樣。

當你有錢、有名後,想把自己的故事或者理想的精神世界拍成電影,非常非常正常。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何炅這樣身邊資源無數的人,一定會有很多人勸他拍電影,誰不想跟著他這個大IP一起賺錢啊!就看誰能用好故事勾起他的興趣。

當年何炅的好友彭宇找到他,讓他去拍《梔子花開》,他一口否決。

何炅說:“我主持節目十幾年,在這方面兢兢業業,讓大家接受我很不容易,因為我不是科班出身。我現在來做導演,我不敢隨便,因為我是拿我做主持人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好名聲和好感度在搏。我不能讓別人覺得,何炅拍電影是在圈錢,或者他是一個沒有品位的人,甚至他是一個蠢材。”

但過一段時間,何炅自己想通了。

不知道怎麼的,他特別想講一個故事。

哪一個中年人對於青春沒有一點情懷與遺憾呢?

我非常理解何炅這種創作衝動,這是最簡單的人性。

於是開始弄劇本、定演員、拍攝、剪輯、宣傳。

在這件事上,何炅從頭到尾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與資源。

可結果呢?

片子拍出來爛到無以復加!

豆瓣4。2,比《小時代》還低。

最靠前的三條熱評全部都是一星。

如果不是何炅的名聲帶來的友情分,妥妥會低於4。0。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那究竟是啥原因呢?

其實很簡單。

一句話:

不懂電影的何炅和懂電影的片方,兩方都不為最終的口碑負責,雙方只是在友好的完成各自的初衷。

何炅的初衷是把自己的理想主義願望投射在了電影上,表達他的審美、三觀和青春態度。

片方呢?很簡單,就是利用何炅的號召力,賺錢。

而保證片子口碑這件事,完全無人負責。

何炅想嗎?

想。

但是他做不到,這也不是他拍電影的最大動機。

片方想嗎?

想。

但沒必要。誰知道這部電影的出品方是誰?投資人是誰?知道了又如何?

所以爛片就出現了。

被坑的是興高采烈買票去看的觀眾們。

被割了韭菜。

不管李易峰,還是何炅被罵,都不冤。

最終這部小成本電影收穫3。79億票房,相關利益方都賺翻了。

不知道一向非常愛惜羽毛的何老師最後會不會後悔。

之前他擔心被罵的話全都發生了:

圈錢、沒有品位,甚至是蠢材。

就像預言一樣。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總之跨界當導演實在太難。

別說偶爾拍一部的何炅,就連才華橫溢,下了苦功夫立志投身電影事業的韓寒,也只能算差強人意。

他導演的作品,比他創作的文字,要差出好幾個檔次。

拍電影就像是一個高維度的創作工作,你從其他領域跳過來,必須降維,從一條龍,變成一隻蟲。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否則會閃著腰。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不懂電影的外行翻車可以理解,那為什麼轉行拍電影的知名演員成功的也沒幾個呢?

周星馳、姜文算非常成功。

徐崢、黃渤、吳京、陳思誠還有待檢驗。

而大部分演員跨界匯出的電影口碑,要比他們的演技差上好幾個量級。

也就和上面說的”從一條龍,變成一隻蟲“一樣。

更別提像王寶強這樣的慘劇了。

票房號召力這麼強的一線演員,導了一部《大鬧天竺》徹底爛到家了。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我至今還記得,當年除夕夜拉著爸媽一起去電影院的場景。

我一直想逼自己笑,硬是一次都沒笑出來。

後來在網上看到一條評論很解氣:

如果你大過年的想噁心自己,那就買一張《大鬧天竺》的電影票,然後堅持看完1小時39分鐘。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而這種爛片,最終還有7億多的票房,真不知道找誰說理去。

轉型嚴重失敗的還有黃磊: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吳君如: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黎明: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吳鎮宇: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每一部都差到你懷疑人生。

”演而優則導“這是影視行業裡的一個說法。

演好了,自然就想在一部電影裡表達更多想法,成為導演,教其他演員怎麼演。

但為啥他們也不行呢?

其實很簡單。

導演要做的不僅是指導所有人表演,還要統籌各個部門,把控整部片子的大局。審美氣質、價值導向都要靠你掌舵。

如果你只會演,其他不懂,那隻能靠劇組專業人員幫你實現。這樣一來,你這個導演只能受各個部門支配。

特別是故事架構,很容易拍散架。

同樣一個劇本,兩個導演拍,完全不一樣。

只有那些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大概知道如何實現的演員,才能拍好一部電影。

而且必須得一部部慢慢來,慢慢上手。

比如開局被罵的鄧超,現在也在慢慢變好。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拍一部好電影難!

拍一部又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更是難於上青天!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每一個不想被現實困住的人,都有一個電影夢。

當年高曉松拍《那時花開》,這哪是拍電影?不就是拍了一個他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嗎?

或者是一個大型MV,把他愛的音樂和人一股腦都放進去,亂燉。

不管作品你喜不喜歡,裡面表現的就是最純粹的理想主義。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後來他拍《大武生》票房失利,加上酒駕被抓,口碑一落千丈。

在一次活動現場,高曉松說:“我以前的電影是完全沒有票房的,這次有7000多萬元,我覺得不錯。電影不是導演的生意,電影是其他人的生意。電影是導演的作品,導演只做這個。”

我要是投資人,打死都不會請高曉松這樣的導演。他這麼說,看似瀟灑,但實則在逃避責任。

現在全世界有幾個大導演敢說我拍片不考慮票房?

好萊塢競爭相當慘烈,就算你的腕再大,拍不出賣座電影,那隻能拜拜。

去歐洲弄點小成本玩去吧。

但我作為影迷,如果下一次高曉松再拍,我還是願意去買一張票。

看看這個喜歡故弄玄虛的理想主義者,要表達的和能表達的差距還大不大。

那些跨界當導演的名人,有好結局的不多……

不過說到底,電影還是一門生意。

名人選擇跨界當導演,就算他自己純粹想實現電影夢,也改變不了周圍一推人想要靠他賺錢的事實。

因為中國電影市場的錢,確實太好賺了。

你把電影當情懷,別人把它當搖錢樹。

你選擇被不被收割,其實就是看你願不願意承擔爛片的風險。

而每個名人都有一個信用額度,揮霍起來容易,想要重新填上很難。

謹慎啊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