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看完這個節目,感覺華語樂壇不再是“糊壇”

文/風清揚

上個月,在湖南衛視開播的戶外音樂慢綜藝《時光音樂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

只見秋日夜晚,一群音樂人圍坐在山野間,在晚風的吹拂下,點點的星光間,同彼此談論著當年的夢想,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節目的氛圍感相當特殊,在近年來一眾以賽制、PK為主的“快”綜藝中顯得相當和緩。但相比簡單的氛圍營造,節目組意在提供給觀眾的並不僅僅是音樂,還有背後一些更深刻的東西。

陣容與流程

第一期節目上線後,就有網友直呼“神仙陣容”,當年華語樂壇的一幕幕高光時刻,再度於觀眾眼前綻放了開來。

比如香港音樂繞不開的代表,被稱為“左麟右李”譚詠麟和李克勤;

能夠同時玩轉高低音,手握無數經典之作,前些年於《我是歌手》上以《沒離開過》和《你的樣子》驚豔全場的臺灣歌手林志炫;

當年的“臺灣歌後”許茹芸;

無數首“神曲”的創作者鳳凰傳奇;

“學院派”的代表廖昌永;

“快樂男聲”、“快樂女聲”的出道者之一,內地中生代男女音樂人張傑、鬱可唯……

看完這個節目,感覺華語樂壇不再是“糊壇”

時光音樂會

節目的流程設定並不複雜:每期都設有一個“莊主”,其餘歌手們既需要選擇幾首自己的代表作進行重新演繹,也需要從“莊主”的作品中選擇一首作為自己的翻唱曲目。這一切都與競賽無關,也不需要評選出誰優誰劣,而僅僅只是以音樂為媒介,圍坐在一起交流對話,既是透過歌聲來緬懷過去,也是增進彼此的瞭解和欣賞。

於是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下,不經意間,觀眾們就回顧了“左麟右李”經過歲月沉澱的友誼,還聽到了一系列經過歌手們重新演繹後的經典:活潑清新的粵語歌《朋友》;融入了浪漫南美風格的《紅日》,插入爵士樂元素再加工的許茹芸《獨角戲》和鳳凰傳奇《月亮之上》;融入了搖滾元素的張傑《這就是愛》和鬱可唯《路過人間》……

在這些歌手中,廖昌永顯得略微有些獨樹一幟,他用美聲唱法,幾乎是清唱了一首《往日時光》。後來的聊天中,他回憶起了當年製作這首歌時的場景,於他而言,這首歌並不僅僅只是一首作品,更承載著當年的記憶與失去。但他決定向前看:“生活永遠是美好的,我們要努力去追求這樣一個美好。”於是近些年來,他一直不遺餘力地向大眾市場推廣專業聲樂,為打破專業和大眾之間的審美隔閡而不斷努力。

整體看下來,節目組在邀請的嘉賓都是華語樂壇某一個時期的實力派代表,而節目中選取的音樂,無論雅俗,都在某一個時刻被大眾廣泛認可並高度傳唱,甚至塑造了人們的精神風貌。這番用意很明顯:不僅僅只關注音樂和技術,更是最大限度地還原觀眾們共同的年代記憶。

而下一期的“莊主”孟庭葦,自然也是節目組這一理念的延續。

孟庭葦成名很早,早在1991年,就因《你看你看月亮的臉》而為大眾所知,之後的歌曲《冬季到臺北來看雨》《沒有情人的情人節》《誰的眼淚在飛》《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等在華語地區流行,2000年底宣佈退出演藝圈。

算下來,她的出道時間很短,不超過十年,但留下的作品之多,質量之高,樂壇能與之相抗的人並不多。其作品以百轉千回的高音、郎朗上口的旋律而知名,既體現了美聲的高難度,又有足夠高的傳唱度,在“叫好”與“叫座”之間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就連婁燁2018年的電影《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也選取了其歌名作為片名,影響力可見一斑。

其他嘉賓們,又會選擇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來詮釋她的作品呢?

“慢音綜”的突破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時光音樂會》,那麼最適合的就是一個“慢”字。

這檔節目,摒棄了打分、排名、組隊、PK。只有一群著名音樂人圍坐在山水間,一起讀信、聊天、唱歌、講故事,回顧一路走來的往昔時光。這些特點,使得《時光音樂會》在一眾音樂綜藝節目中顯得獨樹一幟。畢竟考慮到流量效應,近年來的綜藝節目多集中在選秀、競賽等方面,這種刻意放慢節奏的作品非常少見。

而整體來看,《時光音樂會》中的許多設定,都體現出了“慢”這一特點。

首先,由於拋棄了賽制,歌手不必被迫陷入彼此之間的競爭,不用將許多精力放在飆高音、突出唱功或設計“颱風”上,心態就自然能放得很平緩,反而能以最好的狀態呈現其拿手的音樂。

然後,環節設定上,節目組安排了諸如給自己寫一封信,與好友圍爐夜話,“時光好友”相互翻唱對方的經典歌曲等環節。不光表現音樂,也意在講述音樂背後的故事。如此一來,音樂人與自我對話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回顧了那個華語流行音樂史上的黃金時代。讓音樂人與觀眾之間,個人與時代之間產生了最大程度的共鳴。

整個節目的文字和細節表達上,去掉了以往賽制綜藝中所有的快速剪輯、氣氛營造等花哨的表達手法,也沒有刻意放大歌手演唱過程中的技術,沒有主持人cue流程,觀眾和嘉賓也沒有給音樂人們造成任何壓力……恰恰相反,節目在鏡頭語言和剪輯上採用了大量的留白手法,緩緩將氣氛起來,弱化掉了簡單的感官刺激,觀眾們完全不必擔心喜歡的歌手會被“淘汰”,注意力能夠完全集中在音樂本身上;

……

這一切的設定,不僅去除掉了干擾項,同時也將音樂的本質昇華得更高,表達出了一個明確的主題:一首歌的誕生絕不是孤立的行為,也不能僅僅用詞曲這些純粹的技術指徵來進行評判。它既包孕著歌手本人的音樂故事,更是時代、文化和環境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看完這個節目,感覺華語樂壇不再是“糊壇”

時光音樂會

但與此同時,這一切都沒有令節目想要表現的核心——音樂——產生絲毫偏移。所有的感動都控制得恰到好處,沒有變成黏稠的心靈雞湯,而是釀成了一杯淡淡的酒,主菜仍是那些百聽不厭的老歌。

迴歸音樂本質

早年間,人們似乎有種錯覺:一首歌彷彿總在不經意間就火了,還常常一火就是好幾個月,比現在的只能火幾天或幾周的所謂“洗腦迴圈”歌曲的生命力要強得多。

這並非錯覺,而是跟當年音樂分發渠道較少有關係。彼時人們想聽音樂,基本脫離不開電臺、電視臺、音像店買磁帶或CD等。由於營收渠道有保障,因此製作公司能專注創作開發工作,對有才華的藝人及其作品投入大量資源。於是《單身情歌》《月亮之上》《衝動的懲罰》《老鼠愛大米》這些耳熟能詳的流行歌,伴隨著收音機、電視臺、點播臺甚至路邊音像店外放的音響,迅速了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了各地人民的共同記憶。

看完這個節目,感覺華語樂壇不再是“糊壇”

時光音樂會

然而,時代變了。

就如同電視機出現,使得人們閱讀長篇文字的能力大幅下降,於是報紙雜誌等紙媒只好在內容中插入更多圖片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一樣,到了如今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音樂分發渠道變得相當分散。雖然音樂人們的總體回報並沒降低多少,但隨著粉絲經濟崛起,為保障穩定收入,藝人及公司自然更傾向於先圈粉包裝,然後再針對粉絲需求推出流水線產品。創作關係的顛倒,難免令音樂本身的水平嚴重下降。

儘管前些年,隨著《樂隊的夏天》等綜藝節目的出圈,一些依然專注創作的音樂人走進了大眾視野。但這些作品很少能夠回覆到當年的傳唱度和共識度,依然只在大大小小的粉絲圈內交流。可以說,如今相比專業的音樂人們,抖音、快手等短影片平臺似乎反而更加掌握爆款音樂的流量密碼,各種長度10來秒的BGM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完成一次對大眾的“洗腦迴圈”。

不過短影片APP裡的“神曲”雖然多,仔細一聽,其實絕大部分還是老歌或者國外歌曲的改編作品,比如把草蜢的《半點心》等經典粵語歌配上DJ重製等,原創度相當有限。

面對此情景,恨鐵不成鋼的樂迷們這些年一直在豆瓣知乎等社交平臺上發表論調,稱華語樂壇是“糊壇”。樂迷們或許並不會對產業鏈有具體邏輯上的認知,他們只是在很直觀地表達自己對好音樂越來越少的現狀的不滿。

而湖南衛視《時光音樂會》的出現,恰好給了觀眾一次回顧過往經典的機會,在橫跨幾代人的嘉賓陣容中,每一位觀眾都可以找到當年曾經同自己產生共鳴的聲音,追尋到內心塵封已久的情感。

當然,在這個人們習慣了即時反饋的快節奏社會,這樣一檔慢節奏綜藝勢必會挑戰觀眾的觀看習慣。但反過來思考,只要這樣的節目越來越多,人們浮躁的心態也必然會沉下來一些,大環境也能夠產生許多更好的作品,華語樂壇的未來也將更可期。

畢竟,對於一檔音樂節目來說,所謂的賽制、PK、粉絲投票都只是錦上添花,一切的一切,最終還是要回歸音樂本身。

正如廖昌永在採訪中所說的那樣:“我們要有一顆真誠的心。對音樂作品來說,你給他多少真誠,他也將給你有多少真誠。”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