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史事趣味談:他是王明陽,他為何能取得成功

明朝的時候,有這樣一位奇才,後人都感覺他是人們口中所謂的“完美人士”。因為他能文善武,既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還精通武略,在用兵最少,損失也最小的情況下,平定過許多戰亂,取得了數次勝利。這個人就是王守仁,是立功立言,集心學大成者,王守仁是浙江餘姚人,因為曾經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所以又稱為陽明先生,後世便稱他為王陽明,所著的文學統稱為“陽明學”。王陽明出生在動亂頗多的明朝,那個朝代,因社會動亂,導致學術衰敗,文學的發展更是不值得一提,而他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局面,他幫助了很多文學分子,注重文化的傳播,他的學術成就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有著深遠的影響。王陽明的父親很有名,是一名及第的狀元。王陽明出生時,他父親任職南京的吏部尚書,王陽明家境很好。王陽明的母親還在懷孕期間,傳說他的祖母夢到了七彩祥雲,天神從彩雲中出現,抱著一名赤色孩童,他的父親知道後,認為是祥瑞,於是王陽明出生後將府邸的樓邸命名為“瑞雲樓”。王陽明因為被貶,從而讓他的人生髮生了改變。

古代史事趣味談:他是王明陽,他為何能取得成功

王陽明二十八歲當官以後,算是一名標準的憤青,因為看不慣劉瑾專政,上書提議將劉瑾關入大牢中的很多官員進行釋放,劉瑾非常生氣,於是想辦法對王陽明進行貶官處置。降低官職的王陽明,前往龍地以後,透過自己的努力給百姓們做思想工作,建立學堂,得到百姓認可與讚賞,王陽明的成就感倍增,在這樣偏僻的地方還建立了:龍場悟道。寧王叛變之時,王陽明在朝廷的授命下組織軍隊,用了僅僅35天的時間就將這場叛亂壓了下來。作為讀書人的王陽明,在思想、軍事和文學上,也有很大的功績,為什麼他能取得成功?僅僅從下面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王陽明的非比尋常。

古代史事趣味談:他是王明陽,他為何能取得成功

一、不讀書的人認死理

王陽明重要時刻突然清醒,與他小時候受到的家教擁有密切關聯。有一個當吏部尚書的父親,自然不用擔心衣食問題。除了良好的外在條件,王陽明自幼還接受良好的教育,父親為他延請名師,啟蒙讀書。王陽明出色的學業,讓他在20歲的時候,第一次參加鄉試就中舉了。20歲的他已經具備了同齡人所不具備的心理素質,與他從小云遊四方,增長見識有關。王陽明與其他人講話時,滿腦子都是軍事方面的戰略部署,受到影響的他並沒有考中進士,與他一起進入考場的人全都榜上有名,王陽明心中鎮靜無比。負責考試的內閣首輔李東陽對王陽明非常看好,鼓勵他再接再厲,李東陽明白以王陽明的能力,中狀元不是問題,為了消除他身上的傲氣,才讓他落榜的。王陽明在眾多人的面前,提筆提前寫了狀元賦,一氣呵成,令很多的人非常震驚,嫉妒他的才能的人紛紛議論,幸虧他沒有拿到狀元,要不憑他的目中無人的態度,那還了得。就在眾人以為他再次會中舉時,沒想到他又失敗了。他的父親忍不住來鼓勵兒子,不要為此消極,王陽明卻淡笑著答無妨。透過這句話我們可以得知,雖然只有20歲的王陽明,但與其他考生有不同的格局。

古代史事趣味談:他是王明陽,他為何能取得成功

二、明哲保身,合理做事

權勢會讓人膨脹,容易讓人迷失,王陽明身處權力圈,卻能認清局勢。寧王叛亂,這一訊息傳到北京時,朝野上下一片喧譁,但是王陽明卻不慌張。作為熟悉的友人王瓊就表示,有人能夠捉拿反賊,平定這場叛亂。王陽明收到寧王叛變訊息後,趕緊前往,剛接到命令,就釋出文書,領兵打仗。為了防守南京,為自己爭取時間。王陽明叫人散佈謠言,說自己擁有16萬的軍隊,並且配合地方兵團一起進攻敵人的大本營,寧王被這樣的謠言所唬住,不敢主動出擊。其次,他還使用了反間計。寫信告訴寧王的輔相勸寧王攻打南京,然後故意將這個訊息給洩露出去。寧王被王陽明猜的很準,仍然紋絲不動,在知道對方戲弄自己以後,便召集了所有人馬向南京開戰,這時的王陽明早就集合了眾多人員,首先對寧王攻擊,還準備將南昌毀滅。並且王陽明還提前做好了埋伏,當寧王回去自救的時候,一舉攻下寧王的主力軍,所以這場叛亂僅僅經過35天就結束了。因為朝中存在奸臣,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的大功沒能得到獎賞,反而威脅到了他自身的安全,王陽明立刻辭官歸家,明哲保身。直到世宗皇帝上任以後,他的貢獻才被看清,對他加官進爵。

古代史事趣味談:他是王明陽,他為何能取得成功

三、認清本質

能夠看透事物本質,是王陽明的最大成功之處。12歲的王陽明就能進入私人學校,13歲母親死亡,對他傷害很深,為了快速走出失去母親的陰霾,老師對他耐心指引,他才將心思放在了做善事上。老師教給他,參與科舉考試並不重要,做善事,做智慧的人才是最重要的,這對王陽明影響遠大。看透事物背後的本質,一切事情都將擁有一個目標,目標必然存在本質,這是王陽明的看法。王陽明結婚的時候失蹤了一段時間,全家人找了他很久,在道觀裡發現了他。原來王陽明正在跟一位道士打坐,而陰與陽是萬物的本質,所以王陽明深陷其中。王陽明受到婁諒感染下,也對朱熹格物致知不能理解,後來只好身陷其中,一連對竹子檢視7天,仍然什麼也沒得到,到是身體更虛,還導致生病了。王陽明的做法沒有對錯,“格竹”也是他的思想轉折點。本質為何?能夠看透本質的人,相信不是一般人吧,而王陽明正是看透本質的人。

古代史事趣味談:他是王明陽,他為何能取得成功

大家有什麼想法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