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親愛的伴侶:如何與親密伴侶相處

親愛的伴侶:如何與親密伴侶相處

文/渡巖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克里斯多福·孟

許多人為什麼終其一生,花費大量精力都在尋覓伴侶這個似乎永無止境的冒險旅程中不斷尋找、失去或離開,迴圈往復,至死方休?唯一的慾望在於想了解無條件的真愛。我們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我們在追尋的是能激發人生意義與方向,並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予我們幫助的人際關係,即“靈魂關係”。在“靈魂關係”的路上,我們不單是在尋覓愛情,還是在尋找一種能讓我們一再陷入熱戀的經驗。

有時候,起初很美好的事物,最後會變得什麼醜陋。在北美洲,被親密伴侶攻擊的機率比遭到陌生人攻擊的機率還大。親密關係似乎總會讓人露出醜陋的一面,而這一面往往令伴侶難以接受而選擇分開。但不論先前受了多深的傷,我們仍不放棄繼續尋求真愛。

克里斯多福孟認為,親密關係會經歷四個階段:月暈現象——幻滅——內省——啟示。

月暈現象:

墜入情網的,誰不是一見鍾情?然而無論你承不承認,我們開始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人陪伴、照顧、瞭解、支援、接受、讚賞、撫摸和相擁而眠……這是自然的,並沒有什麼不對。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歸屬感,我們為了得到永遠的愛,如孩提時為了得到父母的愛,最好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具有特殊的價值,“想變得特別”的慾望一路走來,所以我們在親密關係發展的階段,盡力表現出最好的一面。

我們的伴侶形象早在我們有意識的孩童時期就描繪好了,所以我們長大得到伴侶的時候,我們會期望,不管是明說還是暗示,我們都希望伴侶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當伴侶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時,我們一而再地失望,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也說不出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他就不能哄哄我嘛?”,是典型的特徵,其實這些滿足並不是伴侶的責任,我們都必須明白一件事: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我們不斷地塑造自我,以期得到別人的愛,我們對於愛的追求常常是被愛而不是我有能力愛,我們基於親密關係的追求常常是我有什麼,而不是我是什麼。

期望=憤恨的前身。想要安全度過“月暈現象“階段,你就要學習放手和階段。我們不是真的要誰記得我們的生日,我們要的只是他證明我們在他心中的價值。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你就能在內心找到真正需要的事物。擺脫了需求的束縛,你就能感受到純粹的愛,也能讓你學習到接納本來的自我,而不再認為你需要些什麼來讓自己變得完整。

幻滅

:幻滅是靈魂給我的禮物,讓我能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在幻滅階段,我們會像小孩一樣幼稚地出現一些偏差行為,並且和伴侶出現權力的鬥爭。比如報復心理(你傷害了我多少我也要傷害你多少),自我放逐(努力又有什麼用呢?反正一點也不重要了)。隨著沮喪感越來越重,雙方都努力地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話語和行為。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意面對傷口,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你的男友花太多的時間在朋友身上,並不代表什麼。狀況本身並沒有好壞,好壞是由你來決定的。狀況是不是等於問題,要看你怎麼去詮釋它,你會有負面的看法,是因為過去的創傷影響了你。比如你因此感受到了被拋棄,不被重視的感覺,在小的時候是不是似曾相識這種感覺?父母一直都是愛我們的,也沒有人想要迫害你。

傷口其實一直在我們的心裡,只是在於伴侶的越來越親密中它出來要求撫慰了,所以我們需要看清自己的傷痛,對自己負責,舊傷和新痛,都會在親密關係中暴露無遺,過去的創傷如果沒有癒合,我們就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但如果我們正確地處理好,我們的信念也會隨之改變。當你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繼而改變了對伴侶的看法,付出你真心的愛之後,你會發現伴侶的關心和愛護,也會愈來愈信任彼此。要相信,愛總會找到出路。

發生摩擦時,提醒自己,對方和我一樣無辜,也問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

1。 我想要什麼?

2。 有沒有什麼誤會是需要澄清的?

3。 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絕對真實的?

4。 我和我伴侶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

5。 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

6。 我該如何迴應這種情緒?

7。 我能不能用愛來回應這種感覺?

內省

:沒有人會滿足我們的需求,沒有人會讓我們快樂,也沒有人該為我們所受的傷負責。在外四處尋找之後,我們終於瞭解到,所有生活經驗的因和果都只可能存在於一個地方——我們的心中。內省階段讓我們瞭解到的資訊是:你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在這個階段,有時候你會覺得和伴侶之間的愛和親密沒辦法成長。也許你已經試遍了所有的辦法,還是連一點小火花也擦不出來,你已經身心俱疲,再怎麼試也沒用,乾脆放棄算了。這往往是小時候的沮喪感導致了你的自我放逐,如果你能改變這種經驗,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樂觀態度,並瞭解到這種自我放逐的傾向影響了你對親密關係、對人生的看法。

親密關係中有個關鍵詞,叫做 “對家庭死忠”。對家庭死忠有許多表現方式,包括你遵從的戒律、做出的犧牲、採取的信念、接受或拒絕的人,以及處理事情的方式等。對家庭死忠是這樣形成的:藉由模仿父母、兄弟姐妹或親戚的言行來塑造自我,進而在家庭中得到或好或壞的一席之地。照著這些固有的模式行動,會對你造成限制,我們需要尋找自我的本質,表達你自己,真誠地付出,你的家人會接受你的改變。

啟示

:電影《天地一沙鷗》有一句話:如果你想盡快到達一個地方,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你已經在那裡了。那麼,你想不想知道讓生命變得豐富的秘密呢?答案就是,你的生命已經很豐富了。學會接受——重點在於我們願不願意臣服。如果我們選擇臣服,就會從“做事”的模式轉換成“接受”,而“接受”正是一切有意識的人際關係的關鍵。我們可以接受引導、接受啟發,獲得知識增長見識,這其中任何一項都能讓我們立刻脫離困境。

生命的天性,就是讓你不斷地去發現真正的自己,以及你心中存在著的感覺。所以,啟示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而所謂的學習,只不過是發現早已存在的事物罷了。啟示是靈魂與人格之間的橋樑。

從這一刻開始,親密關係接近尾聲,但其實它是一個起點,因為從這裡開始,你將獲得更多的體驗和靈魂指引帶來的感覺。經常摔倒的人會比較瞭解大地,與每一個人的相遇、摩擦都會讓我們發現真正的自己,明辨更多的人,也更加成熟和擁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