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聽課時好像都懂,但一做習題腦子卻一片空白,為什麼?

為什麼孩子聽課時好像都懂,但一做習題腦子一片空白?這個問題幾乎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弄懂這個問題的原因對於我們學習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似懂非懂,是由我們的大腦神經元之間的聯絡機制決定的。

一方面,在我們的大腦傳遞資訊過程中,神經元會向另一個神經元延伸出神經突觸,產生相應的聯絡。

聯絡(中間)神經元:接受其他神經元傳來的神經衝動,然後再將衝動傳遞到另一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分佈在腦和脊髓等中樞神經內。它是三類神經元中數量最多的。其排列方式很複雜,有輻散式、聚合式、鏈鎖狀、環狀等。神經元間資訊傳遞的接觸點是突觸。複雜的反射活動是由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和傳出神經元互相借突觸連線而成的神經元鏈。在反射中涉及的中間神經元越多,引起的反射活動越複雜。人類大腦皮質的思維活動就是透過大量中間神經元的極其複雜的反射活動。中間神經元的複雜聯絡,是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結構基礎。

孩子聽課時好像都懂,但一做習題腦子卻一片空白,為什麼?

神經元之間的聯絡形成了我們各種知識體系的聯絡,是抽象的思維邏輯、知識體系的一個生物聯絡的表現。神經元之間有聯絡,聯絡的數量多、關係密,就表示對相應知識內容的理解深。

另一方面,神經元之間的資訊傳遞速度快慢也決定著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深淺。這種傳遞速度,在大腦神經細胞中以神經元的髓鞘化來表現。

髓鞘化(myelination)是指髓鞘發展的過程,它使神經興奮在沿神經纖維傳導時速度加快,並保證其定向傳導,是新生兒的神經系統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髓鞘化是形成記憶的一種方式,能增強細胞組織間的連線。“駕輕就熟”、“熟能生巧”、“老馬識途”等就是髓鞘化的結果。

神經元的髓鞘化就相當於是資訊之間的一個溝通管道,管道大,資訊流出的數量就多,傳遞的速度就快;管道小,資訊流出的數量就少,傳遞的速度就慢。這與我們現在大家所瞭解的頻寬有所類似。就像某個對老師教學生的比喻一樣:老師以4G的速度講課,學生以2G或3G的速度來聽課學習。學渣以2G的速度來聽課,而且有時還斷網,連不上;學霸以4G的速度來學習,學神以WIFI或者5G的速度來學習。

孩子聽課時好像都懂,但一做習題腦子卻一片空白,為什麼?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學習過程中,是不是真懂包含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內容之間是否有聯絡,以及聯絡的數量、緊密度都會影響到學習有沒有真正搞懂;二是內容之間的聯絡管道是大還是小,這決定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是強還是弱。

如何提升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做到真正的懂呢?

要做到真正的懂,就需要在學習策略上要進行細緻的規劃。學習策略就是包含預習、聽課、複習、反饋等環節。

孩子聽課時好像都懂,但一做習題腦子卻一片空白,為什麼?

學習策略研究

檢視

預習就是正式上課前,要自己先看看學習的內容,嘗試解決內容之間生疏的地方,把內在的邏輯、聯絡梳理出來,嘗試著憑自己已有的能力把未知的內容搞明白。

聽課過程中認真聽老師的思路,把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疑惑、缺漏補充強化,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複習過程中要把前面所學的內容再次提綱挈領地梳理明白,尤其是要把內容之間的邏輯體系梳理清楚。

反饋就是嘗試去做題,檢查自己出錯的地方,弄清楚為什麼出錯,是方法的問題還是知識掌握的問題。

孩子聽課時好像都懂,但一做習題腦子卻一片空白,為什麼?

預習、聽課、複習、反饋等環節都是圍繞熟悉強化所學內容來展開的,就是依據我們的大腦吸收消化資訊的聯絡的數量、緊密度以及傳遞管道的大小來展開的。如果我們只是在靠聽課環節的學習,對所學內容即使在聽課過程中懂了,但也僅僅是建立一定的聯絡,這個聯絡在數量、緊密度以及傳遞管道的大小上都是比較弱的。但是,我們如果做好了預習、聽課、複習、反饋等環節的學習,學習的效果一定會非常好的。

結束語

當我們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有好像聽懂,但做題的時候又不懂的時候,就需要我們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檢查自己的學習不足點是在哪個環節,然後迅速調整自己的學習節奏,進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

我是@童教雷鳴 ,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記憶力、思維力等學習能力,如果覺得不錯,請關注、點贊與轉發,也歡迎留言交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