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白與杜甫相遇的幾個細節,很多人有誤解

公元744年和745年,是李白與杜甫相遇、相知、相交的兩年。

聞一多先生曾這樣評價:“在我們四千年曆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

但是他們兩個人在一起待了幾個月?歷來眾說紛紜,導致很多細節比較亂。為了方便我們讀詩,我們也來聊一聊他們相遇後的一些細節。

李白與杜甫相遇的幾個細節,很多人有誤解

李白和杜甫

1

、兩人見面前,杜甫在洛陽做什麼?

李白到洛陽之前的活動軌跡很清晰,公元744年春,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當年四月,來到了洛陽。

那麼,杜甫在洛陽做什麼呢?

杜甫在《贈李白》(五言古詩)中是這樣寫的。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

野人對羶腥,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

這首詩的意思是:杜甫在洛陽待了兩年,見到了很多機詐巧偽的人;富貴人家每日葷腥不斷,而我粗食都經常吃不飽;難道沒有仙家的飯食,讓我吃了以後容顏變得美好嗎?這裡還缺乏鍊金丹的藥,山林中就像被掃帚掃過一樣,什麼都沒有。李侯啊,你是朝廷有名的文士,現在脫身去山林中尋幽探勝,我也有到遊梁宋的意願,希望能採到仙境中的瑤草。

您有沒有覺得很奇怪:杜甫不是住在洛陽城麼,當時他在洛陽城有很多親朋好友,為什麼生活會這麼貧困?

因為他當時不是住在城裡,而是住在洛陽東的首陽山下,這兩年他都在為離世的父親守制,只能飲食酒肉,生活自然很簡樸。

但問題在於:公元743年,27個月的守制就已經完成了,他隨時可以離開首陽山,為什麼還要住在這裡?

很多人猜測,他正在為科舉考試做準備,我認為更有可能的是:他想結識更多洛陽的權貴,以圖仕途上的發展。

總之,杜甫心裡想的是仕途,而李白心裡想的是尋仙訪道。

而杜甫寫這首詩,完全是出於對李白的崇拜心理,找個理由,和李白一起遊蕩。

那麼杜甫真的跟隨李白去了梁宋嗎?

李白與杜甫相遇的幾個細節,很多人有誤解

洛陽白馬寺

2

、他們初次相逢,是在洛陽分別的嗎?

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1

)有人認為,他們倆離開洛陽,一同前往梁宋遊玩,後來碰到了高適;

(2)另外有人認為,他們當時在洛陽分手,相約秋天到梁宋見面。

我認為,以上這兩種觀點都不準確。

因為這一年的五月,杜甫家裡發生了一件大事:住在陳留(開封附近)的繼祖母突然離世。

杜甫是長孫,需要安排繼祖母的後事,直到八月底,才歸葬到洛陽的首陽山。

也就是說,

從五月到八月底,杜甫都不可能跟著李白去梁宋遊玩。我認為,這應該就是他們之所以要約到秋天再見面的原因。

但是,這也並不是說他們在洛陽就分別了,因為資料顯示:李白從祖(祖父的兄弟)李彥允當時任陳留太守,而李白也去了陳留,正是李彥允的介紹,李白後來才去齊州入道。

所以應該是這樣的:李白和杜甫在洛陽初次見面,互相欣賞,杜甫說我也跟著你去尋仙問道,結果突然收到家書,繼祖母離世了,杜甫和李白一同趕往陳留,兩個人在陳留分別前商量,杜甫安排好繼祖母的後事,再到陳留(陳留就處在梁地)來找李白。

那麼,杜甫和李白從見面到離開洛陽,他們什麼都沒做嗎?

也不是。

李白與杜甫相遇的幾個細節,很多人有誤解

王屋山

3

、李白和杜甫,什麼時候去的王屋山?

李白和杜甫相遇之後,肯定同去了王屋山,而且是為了拜訪華蓋君,結果華蓋君已經仙逝。

因為李白和杜甫同時記錄了這件事。杜甫曾寫下“昔謁華蓋君,深求洞宮腳。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的詩句。李白曾留墨,寫下了流傳至今的《上陽臺書》:“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

問題是:他們什麼時候去的王屋山?

很多人認為,當年秋天,他們遊梁宋時,同高適一起去的王屋山。

我認為不對,因為王屋山在洛陽城的北面,離洛陽城並不太遠,洛陽城在梁宋的西面,他們遊梁宋的路線卻一路朝東,不可能讓杜甫從洛陽趕到陳留,然後三個人再返回王屋山。

從時間上看,更可能的情形是:

當年四月,李白與杜甫在洛陽城裡相遇後,兩個人直接就去了王屋山,等到返回洛陽後,才收到繼祖母離世的訊息,然後兩人才一同去了陳留,然後相約秋天在陳留見面,後來遇到高適,三人一同遊玩,直到深秋時節才分別,李白接著去了齊州。

我們可以算一算,李白和杜甫在洛陽應該待了不到一個月,在遊梁宋期間,從八月開始,到深秋時節,也就一個多月。

也就是說,在公元

744

年,他們頂多在一起待了兩個月。

那麼公元745年呢?

李白與杜甫相遇的幾個細節,很多人有誤解

濟南大明湖

4

、李白和杜甫,到底有沒有一同去齊州?

齊州,即今天的濟南。

這個問題爭議非常大:因為李白、杜甫和高適都曾在齊州寫過詩。

但是,恰恰他們三個人並沒有同時到達過齊州。

(1

)李白先後在公元744

年和公元748

年兩次去過齊州。

前一次是在公元744年深秋,與杜甫、高適分別以後,直接就去了齊州。去齊州的目的也很簡單,經從祖李彥允介紹,

接受北海天師高如貴的入道儀式,正式成為一名道士。

這次齊州之行,他寫下了有名的《俠客行》,還有《登華不注峰》、《東海有勇婦》。

後一次是在公元748年春,他寫下了《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

(2

)杜甫是在公元745

年夏天去的齊州。

杜甫為什麼要去齊州呢,是為了與李白見面嗎?

不是,杜甫在齊州寫了三首詩,都沒有提到李白,而且這首《暫如臨邑至昔山湖亭奉懷李員外率爾成興》,在詩題中寫得很清楚:

他要去臨邑(今天山東德州),探望自己的弟弟。

(3

)高適是在公元746

年去的齊州。

據查劉開揚註釋的《高適詩集編年箋註》,高適在公元745年去的魯郡(即兗州),公元746年經平陰,到達了齊州。在齊州的詩歌都是在公元746年寫的,比如這首《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鄭太守》。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三人寫的詩歌詩題上來看,李白是陪濟南太守遊鵲山湖,並沒有提到北海李太守。雖然杜甫和高適的詩中都提到了“李太守”,也就是李邕,但是杜甫並沒有提到高適,高適在詩中也沒有提到杜甫,這也不符合杜甫寫詩的風格,比如杜甫晚年回憶起三人遊玩時的情景,還提到高適,“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

所以我認為:

李白和杜甫並沒有一同去過齊州,直到公元

745

年秋天,他們才在兗州重新會面,從時間上算,不會超過三個月。

而這個秋天還沒有結束,他們就再次分別,而且以後再也沒有見過面。

因此,李白和杜甫在一起總的時間不會超過五個月。時間雖然短暫,兩個人的友情卻已經永恆。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