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說梁朝偉拿了5次金像獎影帝,含金量卻遠遠不如周潤發?

又是一年金像獎揭幕時刻。

為什麼說梁朝偉拿了5次金像獎影帝,含金量卻遠遠不如周潤發?

如今的金像獎實在乏善可陳。尤其是代表金像獎最高獎項的影帝,今年的幾個提名人選,簡直沒有什麼可說的。古天樂和郭富城2位,屬於這些年金像獎影帝提名的慣例,只要這些老牌明星還有一部過得去的作品,金像獎是一定要給他們一個提名的,否則的話,還有明星能吸引版面嗎?

然後再捎帶上2、3個新人,藉以說明金像獎還沒有死透,還有新鮮力量加入,可是你看看這2個名字,誰認得呢?他們演的電影,誰看過呢?

所以,只好把易烊千璽都帶上了,由此可見如今金像獎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麼悲涼。

為什麼說梁朝偉拿了5次金像獎影帝,含金量卻遠遠不如周潤發?

不是我非要批評易烊千璽的演技。

但是,憑良心講,易烊千璽在《少年的你》中的表現,放在80、90年代的港片時代,能拿到一個影帝提名嗎?

如今的金像獎啊,還是那句話。死活不肯對所有華語電影開放,那麼可以提名的範圍就實在有限了。

也就因為《少年的你》導演是香港人,投資有香港電影公司,所以勉強算是港片(《中國機長》和《烈火英雄》同理),可以入圍。

但是這些電影還是港片嗎?

純正港片早就不存在了。為什麼一定要抱殘守缺呢?

我還是懷念8、90年代的金像獎。因為那個時代的港片,代表了華語電影最高製作水平。

因為那個年代的港片,競爭非常激烈。

因為那個年代的金像獎,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金像獎。

因為那個年代誕生的金像獎影帝,才是最有含金量的影帝。

那麼金像獎歷史上最厲害的影帝,到底是誰呢?

我覺得必須是周潤發。

因為他拿的金像獎影帝,都是在香港電影競爭最激烈的時代拿到的。

為什麼說梁朝偉拿了5次金像獎影帝,含金量卻遠遠不如周潤發?

只有對手足夠強大,才能襯托出你勝利的可貴。

這就好比打仗,周潤發打的都是硬仗,所以含金量最高。而有的影帝,尤其是最近幾年的,說句不好聽的話,都是在沒有什麼厲害對手情況下拿到影帝,勝之不武。比如最近2年的影帝,像古天樂拿影帝的電影《殺破狼貪狼》,要是擱在發哥那個時代,是什麼破電影啊?還有林家棟《樹大招風》,郭富城《踏血尋梅》這些,……。算了不說了。

金像獎是從1982年開始舉辦,到今年已經是39屆了,滿打滿算已經走過了4個10年。剛好可以分成4個十年:

第一個10年:1982年-1990年,香港電影從起步到走向頂點的10年,以1986、1987年最具活力;

第二個10年:1991年-2000年,香港電影從極盛時代到開始沒落的10年,以1992、1993年為分界點;

第三個10年:2001年-2010年,香港電影迴光返照到徹底跌落的10年,以2003年《無間道》為分界點

第四個10年:2011年-2020年,香港電影越來越失去影響力,乏善可陳的年代。

嚴格說來,香港電影最黃金的年代,屬於84-93年這10年,在這段時間拿的影帝絕對最有含金量,然後93-03這10年,屬於港片逐漸沒落然後迴光返照的10年,這段時期拿到影帝,也還湊合,其它年份的影帝基本沒有含金量。

為什麼說84-93年間的影帝最有含金量?因為這個時期港片整體質量最高,實力最強,對手最強大。

下面,我從每年電影製作數量,觀影人次、電影票房這3個指標來具體說明。

1、香港電影每年拍攝數量

香港電影80年代開始走向巔峰,到95年前後,每年拍攝製作電影都在300多部。看下錶。

為什麼說梁朝偉拿了5次金像獎影帝,含金量卻遠遠不如周潤發?

注意,這個表中1994年以後數量不僅僅是電影數量,也包括各種vcd,港片在高峰期基本上每年拍攝的電影在300部以上。

2、香港電影每年觀影人次

然後我們再看每年觀眾人次情況。

為什麼說梁朝偉拿了5次金像獎影帝,含金量卻遠遠不如周潤發?

大家看,

觀眾人次最多的年份集中在1982年-1993年,每年人次都超過3000萬。

其中1988年觀影人次歷史性突破4500萬,是歷史最高,所以1988年是港片最有活力的年份。

在1995年以後,觀影人次逐步下滑,2000年以後觀影人次跌破1000萬。願意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

3、香港電影每年票房

還是上面這個表,可以看出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在1988年首次超過10億港幣,1992年達到最高12億港幣(全靠周星馳啊),91-93連續3年都超過10億港幣。

當然,港片的票房不僅僅只靠香港本地市場。更重要的是靠臺灣和日韓、東南亞市場。

為什麼說梁朝偉拿了5次金像獎影帝,含金量卻遠遠不如周潤發?

從這個表可以看出,港片海外收入最高的也是1992年,達到18億港幣,比本土12億高出了6億。

在1996年以後,港片在海外的票房逐漸萎縮,也正是由於海外票房減少,導致了港片逐漸沒落。因為賣不動了,沒錢賺了,自然沒有人拍了。

綜合上面幾條來看,香港電影最厲害的時期,就是1984-1993年這十年,是當之無愧的黃金十年。1984年之前,港片還在醞釀,在1993年以後,港片就逐漸沒落。

所以在這10年香港電影最具活力,最有創造性,也是這10年間港片打出了“盡皆癲狂盡皆過火”的名頭,在整個亞洲都具有強大競爭力。

那麼在這10年獲得影帝最多的是哪一位?

正是發哥。

而且在1987和1988年實現兩連莊。

為什麼說梁朝偉拿了5次金像獎影帝,含金量卻遠遠不如周潤發?

為什麼說梁朝偉拿了5次金像獎影帝,含金量卻遠遠不如周潤發?

也是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史上唯一一個實現梅開二度的影帝。

為什麼說梁朝偉拿了5次金像獎影帝,含金量卻遠遠不如周潤發?

看那個年代影帝名單,周潤發是1987-1989年的4年拿了3次。如果不是1988年周潤發拍的電影都太商業化,導致1989年金像獎他沒有影帝提名,說不定他還有可能創造更加輝煌的歷史。

為什麼說梁朝偉拿了5次金像獎影帝,含金量卻遠遠不如周潤發?

當然,任何電影獎項,都不會允許一個人連拿3次大獎。那也太可怕了。

當然,別以為他拿影帝這麼容易。

其實他早就提名金像獎影帝,但提名了3年都一無所獲。所以1987年他第一次憑藉《英雄本色》獲獎自嘲說“穿得最隨便的時候拿到了獎”

為什麼說梁朝偉拿了5次金像獎影帝,含金量卻遠遠不如周潤發?

其實香港電影最厲害的永遠是“雙週一成”。雖然成龍從來沒拿到過金像獎,周星馳也只拿過一次影帝,但他們3個人是香港電影黃金年代最黃金的代表。周潤發是由於戲路更廣,拿的影帝最多。

提到金像獎歷史上拿影帝次數最多的演員,很多人都會說梁朝偉。

梁朝偉也是金像獎歷史上提名次數和命中率最高的演員代表,11次提名5次拿獎。分別是95年《重慶森林》、97年《春光乍洩》、2001年《花樣年華》、2004年《無間道》、2006年《2046》。

從梁朝偉的獲獎名單可以看出,他獲獎的年份,都已經是1993年之後,港片開始走下坡路的時代了。所以去說梁朝偉的影帝含金量,遠遠不如周潤發。

而且,1995年之後,剛好是周潤發遠走好萊塢時期,等於是周潤發讓出了影帝通道給年輕人,否則的話,一切都不好說。

其實後來獲得影帝的那一批香港演員,包括梁朝偉,包括劉德華在內,都是屬於前輩們不玩了,才輪得到他們。

至於再後來的張家輝、郭富城、古天樂等,能拿影帝,純粹是香港電影后繼無人,才給了這些奮戰了20年以上的老牌明星們機會。

另外,梁朝偉拿影帝的電影,5部有4次都是主演王家衛的文藝片。唯一例外的一次,也是我覺得梁朝偉最有含金量的金像獎影帝,是他在《無間道》中的表現。

為什麼說梁朝偉拿了5次金像獎影帝,含金量卻遠遠不如周潤發?

而《無間道》,也是大家公認的,接近周潤發《英雄本色》水準的港片代表。無論什麼樣的港片榜單,《英雄本色》和《無間道》一定都是排名前10或者前5。

所以梁朝偉拿影帝的最大問題,就是《無間道》這種電影太少了。他的文藝片獲獎次數有點太多了。其實我覺得除了《花樣年華》真正值得稱讚,其它3部文藝片真的算不上多優秀。

這也是金像獎2000年之後的一個走勢,越來越偏愛文藝片。當然,這也符合國際主流電影獎項的潮流。奧斯卡在2000年以後,也是特別偏愛文藝片了。

文藝片容易拿獎,那是公認的。否則成龍辛苦了一輩子,作為動作演員就是拿不到金像獎影帝,你說多可悲?

總而言之,梁朝偉的影帝次數雖然最多,但是要說含金量,那是大大不如周潤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