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影評|《狗十三》

影評|《狗十三》

序言

這部塵封五年的《狗十三》帶大家經歷了零零後、九零後的青春時期,在電影的型別上,《狗十三》的劇情稍微傾向於個人化、小眾化的作者電影。但在曹保平手中,《狗十三》又如同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馮小剛導演的《芳華》那般成為反映時代與社會的電影詩。單純地去品評《狗十三》自然顯得薄弱和淺薄,於是就繞不開曹保平,就像動漫電影中繞不開宮崎駿,喜劇電影中繞不開周星馳一樣,畢竟導演的個人傾向賦予電影太多的涵義。深入去看,《狗十三》的劇情設定、人物塑造、鏡頭語言也非常值得把玩、品味。最後便是《狗十三》的主題涵義與表達的中心內容了。總而言之,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狗十三》所蘊含的思想意義和藝術魅力。

影評|《狗十三》

一、曹保平之於《狗十三》

在觀看電影之前,我首先看到了《狗十三》的文字簡介:“一個女孩的成長故事。”我不禁擔心起來,作為中國最根正苗紅的第六代導演,曹保平的電影以劇情波折、光怪陸離見長,善於鋪墊與衝突,如果單純地拍一個女孩的成長故事,會不會使單位時間的敘事強度過於弱化,或使影片過於單薄呢?幸好,曹保平運用大量的人物埋伏和映襯,以及對社會現實狀態的把握運用,讓《狗十三》所蘊藏的東西更豐富和複雜。

曹保平之於電影界,類似於東野圭吾之於文學界,二者都善長分析和把握社會性格。只不過在《狗十三》中,曹保平沒有像《烈日灼心》、《追兇者也》那樣淋漓盡致地發揮和表達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而是將更多東西埋藏在了一個女孩的青春道路之中,這部影片也是曹保平的電影中最為含蓄的一部。

作為“影帝制造機”,曹保平在這部電影中並沒有啟用重量級的影帝們,但演員們對人物角色的拿捏,人物形象的複合程度卻恰到好處,且正是這樣一群面生的演員,更把我們代入了影片的劇情中。在曹保平的一堆犯罪,黑色的電影中,《狗十三》或稍顯清純,但在曹導的錘鍊下,卻在深層也不失世間百態,滄桑正道的韻味。

二、你看到的是第一層,你以為我在第二層,其實我在第五層。

在電影開頭,張雪迎的獨白片段中,“李玩”抒發出自己青春期的苦惱,在電影拍攝原則上,演員不得以任何方式直視鏡頭,但張雪迎卻正面直視鏡頭,打破了鏡頭語言中的“第四堵牆”,且“對吧”等口語化的臺詞使角色發生了與觀眾的互動交流,這是電影拍攝鏡頭語言中所極為少見的,這樣就把觀眾直接拽入角色中,彷彿在對觀眾說:“這也是你們的青春。”

在電影劇情發展設定上看,“重男輕女”、“中國式教育”、“酒桌文化”等元素充斥著劇情,彷彿把不止一代人的青春中含有的元素都雜糅了進去,類似於《活著》中的“富貴”形象便是作者餘華結合自己、父親、爺爺三代人的經歷所塑造出來的,尤其是影片中裝作儒雅,故弄風流的“張伯”其根本便是中國“酒桌文化”的課代表,是社會不良風氣的“產物”。

隨著劇情發展,我們的主人翁也不得不去妥協、接受,更是映射出青少年在社會中慢慢磨平了尖牙,看到左右逢源、虛偽假意的社會事實而逐漸去接受的現象,這本就是活生生的現實,可被搬上熒幕時卻又顯得格外殘酷,讓我們唏噓不已,喋喋不休。

影評|《狗十三》

三、《狗十三》,直擊人心的靈魂

相信大部分人看到“狗十三”這個名字時,都會心生疑惑,何為“狗十三”?但當“十三”換為“13”,“狗13”也就不難理解了,這便成了一句髒話:“狗B”。雖說不雅,確也符合曹保平的脾氣,他想痛斥這個社會,整部電影也是指桑罵槐,明面上描述女孩的成長,裡子則是怒罵這個風流日下、堂而皇之的社會環境。說到這裡,其實這部電影已經彷彿被解剖完畢,心臟、器官、四肢等部分都被一塊塊放到桌面上供我們觀摩了。其實曹保平的電影並不是如魯迅的文章一般每個字都內藏玄機,而是將想要說的儘可能展現出來,可以深度解讀,但不可過分解讀,點到為止,有內味了,也就可以了。

四、何為“此去經年,轉眼年華”?

以上三個部分都是我在客觀角度對《狗十三》進行剖析、品評,最後這個部分才是我真正最想說的,也是以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去看《狗十三》。

“此去經年,轉眼年華”,其實字面意思也就是:“青春正一點點過去,甚至越來越遠,一轉眼,歲月如梭,我們又要面臨新的未來。”

什麼是青春?我認為青春是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是馮小剛的《芳華》、是巖井俊二的《煙花》、是韓寒的《乘風破浪》、是新海誠的《言葉之庭》、是開心麻花的《夏洛特煩惱》、也是曹保平的《狗十三》,是我們到了一定的年紀,心智有了一定程度的成熟時能夠和幾個兒時的朋友一起回憶起當年的那一段光陰。在那段歲月裡,有美好的嬉戲、有靦腆的戀愛、有夥伴的友情、有委屈的淚光,但這一切的一切都被包含在“青春”之中,青春很美好,但青春並不完全美好,它多多少少都會帶點遺憾、委屈、淚光,就像有人問井上雄彥:“為什麼不讓湘北隊在《灌籃高手》中奪冠呢?”井上雄彥輕鬆地一笑:“或許,青春就是不完美吧。”

影評|《狗十三》

青春本就不完美,我們又何必強求本就殘破的碎鏡重圓呢?與其糾結於過去無法自拔,倒不如把真正的精力放在現有的年華上,活在當下,對於過去的人或事“相逢一笑泯恩仇”。釋懷了,自然也會輕鬆許多。反過來,如果我們非要拿“青春”的遺憾去借題發揮,去彌補遺憾,那不妨試想一下,假如《狗十三》中的“李玩”從小便是一個嬌生慣養,全家人像侍奉祖宗一樣對待她,那麼可想而知,她不會受到父親的打罵,“愛因斯坦”的丟失使全家人圍著她轉,酒桌上,父親也不會勸他喝酒,而是所有人給她慶祝生日,她會像一個公主一樣,而爺爺、奶奶、父親都會成為她的僕人,家人也不會給她起“李玩”這個隨意的名字,但這樣的青春,真的是我們想看到的嗎?顯然不是,也正是周圍的社會環境,讓《狗十三》中主人翁的青春產生一種“殘缺美”。

我真正想說的是,經年難轉,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只不過更多青春片的導演是以紀念的形式去拍攝,在追憶和思念後,我們還是要回到生活的軌道上,我們不要陷入《狗十三》的“中國式青春”中無法自拔,而且《狗十三》之所以那麼殘酷、遺憾,也是因為曹保平的個人拍片風格使其夾雜了過多不良的社會因素,從而讓我們為之唏噓,感嘆。電影藝術來源生活但高於生活,我們在回想我們的青春時,其實哪有如此殘酷,更多的則是玩笑和嬉戲,我相信每一個人在回憶自己的青春時臉上都洋溢著微笑吧。

影評|《狗十三》

此去經年,轉眼年華,正是青春的不完美造就了青春的“完美”之處。經年難轉,歲月如梭,前方道路上有更好的年華在等著我們,不拘泥於過去,展望眼去對待未來,這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是“活著”的真正意義,但轉眼回頭看,你仔細看,你我還是那個少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