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紀念狄更斯逝世150週年,為何中國讀者喜愛《霧都孤兒》?

今年是狄更斯逝世150週年。狄更斯是中國讀者非常熟悉和喜愛的英國作家。狄更斯作品開始在中國廣為人知,是在上世紀50年代。1954年,中英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1956年至1957年,國內陸續上映四部英國電影,其中三部電影改編自狄更斯的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孤星血淚》(《遠大前程》)和《霧都孤兒》。

作者:楊慶華

紀念狄更斯逝世150週年,為何中國讀者喜愛《霧都孤兒》?

《霧都孤兒》在中國

1838年10月,狄更斯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奧立弗·退斯特》(Oliver Twist)出版單行本。1908年,翻譯家林紓和魏易將《奧立弗·退斯特》譯為《賊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上世紀40年代,《奧立弗·退斯特》被譯為《奧列佛爾》(蔣天佐 譯),由三聯書店出版。新中國成立後,1957年,英國導演大衛·裡恩根據《奧立弗·退斯特》改編的同名電影(1948年英國導演協會出品——作者注),由上海電影譯製片廠譯製完成。陳敘一採用前蘇聯翻譯的《奧立弗·退斯特》縮寫本的譯法,將影片譯名改為《霧都孤兒》。此後,國內各個譯本便沿用了這個譯名。

大衛·裡恩版的電影《霧都孤兒》在國內至少上映過兩次。一次是1957年,一次是1978年。電影最經典的場景是奧立弗拿著碗和湯匙走到大師傅跟前說的那一聲:“對不起,先生,我還要。”這也是原著最精彩的段落。2006年,羅曼·波蘭斯基版的《霧都孤兒》在中國上映。《霧都孤兒》為中國讀者和觀眾熟悉及喜愛的程度,在狄更斯的作品中,稱得上數一數二。

“這是一個希望容易破滅的世界,遭到破滅的常常是珍藏在我們心底最殷切的希望,可以給我們的天性增添最大光榮的希望。”這是小說結尾的一段話。《霧都孤兒》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陰暗和罪惡的揭露與批判,是這部小說和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在中國受到廣泛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衛·裡恩與《遠大前程》

1979年障其倍,《遠大前程》出現第一個中文譯本,即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王科一翻譯的《遠大前程》。儘管《遠大前程》的中頂超文譯本出現比較晚,但是根據《遠大前程》改編的電影很早就被引進到國內。1946年,大衛·裡恩編導的電影《遠大前程》攝製完成。1947年,該片獲得第2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黑白片攝影和最佳黑白片藝術指導兩個獎項。1948年,《遠大前程》在上海上映,影片譯名改為《孤星血淚》。新中國成立隔呈價後,1956年,大衛·裡恩版的《遠大前程》由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前身——作者注)譯製完成,譯製片沿用了《孤星血淚》的譯名。《遠大前程》譯為《孤星血淚》,一是商業因素的考慮,二是電影對原著進行了一些改動,突出了主人公皮普正直純樸善良的本性,傳達出對主人公皮普的同情與尊重。用《孤星血淚》做片名,符合改編者的創作意圖,也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大衛·裡恩版的《孤星血淚》被稱為狄更斯著作改編電影中最傑出的一部。

1946年的《孤星血淚》是大衛·裡恩早期風格的作品。兩年後,1948年,大衛·裡恩又將狄更斯的《霧都孤兒》改編成電影。大衛·裡恩版的《孤星血淚》和《霧都孤兒》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傑作,是狄更斯著作改編電影中兩座難以逾越的高峰。大衛·裡恩這兩部小成本製作的電影運用鏡頭之凝練和節制,故事講述之有力量,演員演技之傳神,達到他早期風格的巔峰水平。

愛的主題貫穿狄更斯的作品

《霧都孤兒》和《遠大前程》是狄更斯最家喻戶曉的兩部作品。自問世以來,歷經一個多世紀,在全世界不同國家被不斷重印,數十次被改編成電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霧都孤兒》中的奧立弗和《遠大前程》中的皮普是狄更斯故事的主角,他們在苦難中長大,歷經挫折。在人生最困難最危險的時候他們都得到善良人的幫助和拯救,他們都有一個團圓的結局。

“三個月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過去了。這三個月即使對於得天獨厚的有福之人也算得上稱心如意,而對於奧立弗說來更是人間天堂。一方以最純正、最親切的態度慷慨相待,另一方以最誠摯、最熱烈的心情銘感深恩。無怪乎到這個短短的時期結束,奧立弗·退斯特同老太太和露梓小姐已親如一家。熾烈的愛在他幼稚而敏感的心中燃燒,而她們也報以一片深情,並且把他引為驕傲。”這是小說《霧都孤兒》第三十二章的結尾。奧立弗在梅里太太、露梓小姐和洛斯本先生的照料下,開始過幸福的生活。

愛的主題貫穿著《霧都孤兒》,也貫穿著《遠大前程》。《遠大前程》的主角皮普成年後不守本分,圖慕虛榮,嚮往上流社會的生活。一筆神秘的遺產幫助皮普成為“上等人”,進入倫敦的花花世界。飛黃騰達的皮普貪圖享受,忘恩負義,看不起鄉下的老朋友喬。當皮普得知神秘的贊助人就是他兒時幫助過的逃犯馬格韋契,皮普對遠大前程的幻想開始破滅。隨著馬格韋契被捕,欠下一身債的皮普大病一場。皮普的遠大前程徹底結束了。《遠大前程》英文原名《Great Expectations》直譯應為一大筆遺產。這個“遠大前程”是帶有諷刺意義的。小說中的皮普是一個有很多缺點渾身瑕疵的人物,一度誤入歧途。皮普最終迷途知返,迴歸良知,是喬無私純樸的愛拯救了他。

“那一次對待喬的薄情行為,長年累月使我心神不安。對於畢蒂,也覺得良心上過不去。半夜醒來,我只覺得心情膩煩,老是想著,若是這一輩子沒見過郝薇香小姐的面,安心伴著喬,守住那間正大光明的古老打鐵間長大成人,那我的日子一定要比現在過得幸福,過得快活。也不知有多少個傍晚,孤單單一個人望著壁爐,就不禁覺得,世間的爐火再好,也比不上打鐵間的那一爐火,比不上老家廚房裡的那一爐火。”這段心理描寫反映了皮普內心的掙扎。喬對皮普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皮普良知未泯,始終保持著一顆童心,這要歸功於喬的引領。故事結尾,喬幫助皮普還清了欠債,留給皮普一封信。信上寫著:“我們永遠是最好的好朋友。”

1860年12月,狄更斯在他的家鄉肯特郡的蓋茨山莊開始寫作《遠大前程》。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在蓋茨山莊去世。

流程編輯:TF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