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天道》中說丁元英離得道還差一點,差在哪了?

《天道》中說丁元英離得道還差一點,差在哪了?

先來看兩個故事:

當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尋師至韶州,聞五祖弘忍在黃梅,他便充作火頭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諸僧各出一偈。

上座神秀說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惠能在廚房舂米,聽了,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

因自念一偈曰: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五祖便將衣缽傳給了他。

《紅樓夢》中寶玉跟黛玉吵架,也寫了一個偈子: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雲證。

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黛玉又道:你道‘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據我看來,還未盡善。

我還續兩句雲:

無立足境,方是乾淨。

《天道》中丁元英拜見高僧時寫了一首《悟》: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

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

智玄大師給他改了半闕,回答了他來五臺山求心安的願望!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務取真經 ,

一生一滅一枯榮 ,皆有因緣註定。

其實可以這樣來看:

丁元英的這首《悟》裡面,通篇都是在否定,這反應了他對世俗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否定。

劇中丁元英這個角色也確實對中國傳統文化所代表的救世主文化嗤之以鼻,但他又答應了王廟村一事(相當於他自己去做救世主),這就很矛盾了。

一方面,丁元英不想做救世主,而且他也知道自己救不了王廟村的那些農民,所以他得去碰瓷樂聖;另一方面,給王廟村農民引進資金和思路,以及碰瓷樂聖,之後會有許多人被迫捲進去,而且不少人都會利益受損,許多人可能就此翻不了身。對丁元英來說,他做這件事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

也就說丁元英打心底裡面不想去做這件事,其實不光這件事,從他這首詩裡面就能看出來,他對於世俗的諸多事物都是持一個懷疑的態度。可小丹對他的意義又超越了這些懷疑,所以他還是準備去做。

而智玄大師改了這半闕之後,完全就是給他注入了塵世諸多事物的存在合理性。而從技術層面,大師給他支的招是“扶貧”。

我個人覺得佛經裡面說的“得道”應該是一種悲憫的態度,或者至少是一種偏悲觀的立場,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悲劇。而且也是因為悲憫,才會引發慈悲之心。

丁元英雖然看透了規律和人性,可他骨子裡依然冷血,帶有利弊算計之後的權衡,這樣的好處是會活得比較明白;可一旦碰到沒法用規律去解釋的事,因為悲憫性的缺乏會導致他的眼界有限,這就是為什麼小丹的感情讓他一開始無所適從。

其實如果我們真帶著悲憫性去看世界的話,那世間百態皆為灰色,也就是佛家常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智玄大師的扶貧一說就是基於眾生平等下的悲憫視角:資源重新分配,機會均等。而丁元英顯然更多地思考了事情發展到最後的結果,考慮利益過多反而就失去了悲憫之心。